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城门建筑与当代建筑的结合

古代城门建筑与当代建筑的结合

古代城门建筑与当代建筑的结合
——北京西站
城规13-052xxx 【摘要】
城市的发展不能古今脱离一味的仿照外国的建筑形式,在仿照时候也要吸收自己的建筑形态以及特点。

北京西站的设计就是与古代防御工事的城门相仿却有自己特点的建筑。

他的建筑形式与古代的城门非常相仿却又不尽相同,首先功能上就天壤之别,形态上也有现代建筑的特点。

【关键词】
重檐屋顶“品”字形城门迎客
【正文】
北京西客站,简称北京西站或北京西,位于北京市西三环附近,坐落在莲花池东路,是1996年初竣工的北京铁路客运站,是亚洲规模最大的现代化铁路客运站之一,同时也是一座现代化客运站,占地5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7万平方米,候车摩天楼高90米,呈"品"字形;整个车站内设9个站台。

北京西客站的投资总额达23.5亿元。

北京西站是京九线的龙头工程,这里开出的旅客列车可直达香港九龙。

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建筑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建成的?它的存在意义又是什么样的?功能上又能怎样体现现代交通枢纽的职能那?其建筑形式与嘉峪关、山海关北京故宫午门等的城门相仿,是设计者构思时就想到古代城门建筑形式?还是设计者的思想与古代城门设计的理念不期而遇那?外观又给人
什么样的印象与感想那?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进西站;
背景;早于1950年代,有关建设北京市第二座铁路客运站以及地下直径线的构想就已经形成。

1959年秋天,作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十周年“北京十大建筑”之一的北京站刚刚建成之时,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审查北京市铁路规划的过程中,就肯定了要在北京建设一座西客站的建议。

至1980年代末,北京枢纽铁路客运能力紧张的问题越趋严重,单靠北京站一个主要客运站和两个设备、能力落后的辅助客运站(北京北站、北京南站)更难以应付需求。

这三个车站30余年未得到大规模扩建,而北京地区铁路客运量仅由1970年至1988年之间已经增长了4倍,修建北京西站已经成为迫切的需要。

存在的意义;北京西站建成通车以后除东北三省省会、台北外北京西站开出列车可到达中国所有其他省会城市,覆盖华南、西南、西北地区等主要城市。

被誉为“亚洲第一大站”最高客运能力可达每日90对列车60万人次,是世界最大的铁路客运站之一,这样也能巩固北京作为首都的地位。

同时北京西站也是北京的城市交通枢纽为城市的建设带来不可磨灭的功劳,也为北京这座城市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建筑形式;我查了好多资料写的不尽相同,就说说我个人的看法;作为亚洲第一大站的北京西站,要体现它的气派,又要体现中国特色,这样一个建筑设计出现在上个世纪的中国也算是能体现它的职能和社会效应了。

首先,它要体现它交通枢纽的作用;其次,要表现它最为交通枢纽的其他配套职能,最后,要保证它的气派体现国门应有的传递中国特色的外观特征。

设计理念个人看法是仿照古代城门的设计思想,如北京故宫午门,山海关等。

这样既能体现它作为首都之窗的功能又有开门迎客的寓意,不仅在功能上没有失去
功效,在形态上也体现了古今结合的思想与运用。

北京西站给人的印象;
一进入西站北广场,映入眼帘的就是成品字形的高大三个对称大拱门,还有中间建筑上边的三重檐四角攒尖顶的亭子好像回到古时候的城门下,那种威严与庄重让人肃然起敬,往两边看两个对称大时钟把人们的思绪从古代拉到现代,想起我们该进入城门了。

往进走看到它庞大的建筑下斜屋顶挑檐下各种功能俱全,走入站内与外表不同的现代气息仿佛你刚才是时光穿越一样的感受。

这就是它的神秘之处,作为客运站的它让我们都忘记欣赏她作为建筑的美丽,有许多人只是路过还没来得抬头看他一眼就匆匆离去在以后某一天突然发现这个建筑还是很好的,却没有多看它几眼。

中轴对称的思想也被运用在这个辉煌的建筑上,也是延续中国古建的一种方式,中轴对称、高空
间、大进深不仅能让建筑美观也能在形式上表现出它的气势恢弘、壮丽华贵的外表,辉煌气派成了它的代名词。

相对北广场的人流涌动南广场相对人流不是那么多,建筑的外观不如北广场那么绚丽,南广场没有对称的时钟,取而代之在建筑的正中间有一块时钟,建筑整体还是中轴对称,上边的三重檐四角攒尖顶也看不到了,伴随的还是中国古建的另一种形式庑殿歇山黄色琉璃瓦顶,以免重复出现相同的建筑还有它的大玻璃窗恰到好处的点缀了这个建筑。

南北广场的时钟是为了提醒过往的人们时间就要到了该进站了,这也是最为火车站应有的,但是在西站它也变成装饰建筑的一种构建让建筑和时钟巧妙的结合起来。

整体看来北京西站运用了我国古代的各种精髓建筑文化使它们结合在一
个建筑上让我们看到它就看到中国的建筑形态、看到北京这个800年作为都城的城市面貌,展现给每个来往于西站的人们。

北京西站参照的嘉峪关、山海关等城防建筑:在我们的印象里城门应该是高大巍峨是防止外敌侵犯兼顾交通要道,没想到能运用在现在建筑体系上想到用的还是那么得体与自然。

嘉峪关位于甘肃嘉峪关市向西5公里处,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

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先后经过168年时间的修建,成为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

嘉峪关地势天成,攻防兼备,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又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作为这样一个时代的见证值得我们向这个建筑学习他的优点,发扬的传统理念。

无独有偶“品”字形古建设计还有故宫午门,同样也是三个门,我猜想西
站还有可能是根据午门的形式建设和设计的。

午门是故宫的正门,上有五座楼,人们习惯叫它五凤楼。

五凤楼修建得重檐飞翘,黄瓦红墙,雄伟壮观。

明清两朝,冬天在这里颁发次年的历书,遇有大规模的出征或凯旋献俘,皇帝就在这里发布命令或受停。

午门通高37.95米,下为高大的砖石墩台,台正面以垛墙围绕,后面砌宇墙。

墩台正中有3门,正面呈长方形,后为券形,墩台上建五风楼,围以汉白玉精美栏杆。

主楼面阔9间,重檐庑殿顶,其余4楼为重檐攒尖顶,金黄色琉璃瓦与绚丽的彩画交相辉映,气势巍峨,宏伟壮丽。

午门后有5座精巧的汉白玉拱桥通太和门。

午门中楼左右有钟鼓亭,每逢皇帝在太和殿主持大典时,钟鼓齐鸣,以示威严。

像故宫午门、嘉峪关等这些城门建筑都为西站的建筑设计提供了宝贵的依据,北京西站传承了中国古建的外在形式却表达新的作用体现新的功能,在
前人建筑的基础上让古建与现代建筑结合起来为弘扬中国建筑设计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以后更好的发展古建与现代建筑结合提供了典范作用。

即使西站的建设还没有更好的脱离古建的构架但是在高度上与结构上完全脱开古建木构件体系了,但是照搬的方式体现中国风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应该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现在的中国风,让古建与现代建筑跟完们的结合。

北京西站做出了大胆的尝试,虽然还是有她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南北广场不能通行是最大的不便,四角攒尖顶的照搬太和殿,只是在重檐上有些变化,“品”字形对称形态,参照午门建筑形态,还有南广场南立面重檐庑殿顶的运用更没有一点变化的照搬,这些都是它的不合理与照搬的方面。

最后综上所述;
北京西客站的整体设计基于像嘉峪关这样的城防建筑和故宫午门这样的城门建筑,但是在这些建筑身上也不是一味的照搬也有现在的特点在里边如北广场的对称大时钟还有正门前边的大红柱子,大红柱子脱胎于天安门的华表没有上边的龙纹与柱顶的装饰,这样简单的大胆的运用也为西站外观带来一个装饰亮点的同时也起到结构上需要的作用。

功能上还是没有规划好以至于现在南北广场不能通行,停车困难道路拥堵严重,整个体系有待健全。

希望在今后像这样的大的建筑上还能看到中国古建的身影,不是照搬照抄而是相互结合相互借鉴,让我们的古建与现代建筑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北京西站》、《故宫午门》、《嘉峪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