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建设中,思想多元化和坚持马克思指导思想的关系
社会思想多元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指导思想可以搞多元化社会思想。
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出现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与之相适应,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思想文化呈现出多样、多元、多变的特点。
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主、竞争、效率、平等、宽容和民主法治意识,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推动思想文化创新发展,满足人们的多层次精神需要。
可以说多元化是思想文化的生命和活力所在,是一个社会文明、和谐、进步、繁荣的体现。
然而,社会思想的多元化是否意味着指导思想可以搞多元化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首先要看到,社会思想的多元化与指导思想是不同层次的问题。
一个是指现实生活中各种思想文化存在的状态,一个是指一定社会占“指导”地位的思想是什么。
社会思想的多样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并不等于这个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思想可以多元;各种各样的文化形态不是平分秋色的,社会思想多元化更加需要正确的思想导向。
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指导思想是一个社会的基本价值,是社会思想的“纲”和“魂”,它一旦被否定或发生根本改变,就会对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构成颠覆性威胁。
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是中国历史发展得出的必然结论,是实践的选择、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实践表明,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大国,形势越是纷繁复杂,社会思想越是多元化,越需要在根本问题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这是保证国家稳定,社会发展的思想基础。
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缺乏共同的价值追求,国家就会变成一盘散沙,发展就会面临严重障碍,社会和谐就会失去根基,甚至导致社会动荡、民族分裂、国家解体。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汲取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的精华之后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开放的科学体系。
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结合起来,汲取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髓基础上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要不断向前发展,就必须研究、吸收、借鉴各种新的思想文化成果。
永远向世界优秀文化开放,以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特有的理论品质。
因此,它不会拒绝思想文化多元化,更不会消除自身赖以发展的多元化的文化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不断地借鉴、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出来的优秀文化成果,人们的思想意识不断获得新的解放,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生动活泼。
这是每一个不带偏见的人都不会否认的客观事实。
正确处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与社会思想多元化的关系,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推进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思想多元化的和谐发展。
在这个问题上,应当注意克服两种倾
向:一是在强调指导思想的时候,忽视甚至抹杀思想文化的多样性;二是在强调多元化的时候,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思潮不断产生和涌入。
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辩证地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社会思想多元化的关系,不能因为社会思想的多元化,而反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也不能因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否定社会思想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