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五四时期期是各种新思潮广泛传播的时期,也是各种思潮竞相争鸣的时期。
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知识分子却对“社会主义”颇有好感,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这是为什么呢?笔者为此作了如下的探析:(1)大环境: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侵略与争霸的本性,通过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鲜明对比,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救国的良方。
①一战的结束并没有给世界带来曙光,这场世界大战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侵略与争霸的本性。
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加重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人民依然处于水深炎热之中。
②1917年,俄国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链条上开了薄弱的一环,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战后初期,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
为此,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使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对社会主义的向往成为世界革命的潮流。
③中国此时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等一系列运动,认识到无论是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无法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同时进一步也认识到无论是农民阶级的《天朝田亩制度》,地主阶级的“师夷长技以自强”,还是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都无法挽救中国。
为此,通过这一系列运动的失败,使其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救国的良方。
(2)小环境: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新思潮的竞起,给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新的救国方案提供了充分的选择与比较的机会;五四运动以及新文化运动的进行,推动着中国各种思潮竞相争鸣,它们是无政府主义、泛劳动主义、新村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以及改良主义。
这给中国先进分子多了一种思考,多了一种选择。
但在与这些思潮互相辩难和论战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显示出了其科学性、正确性,使得人们认识到其革命理论的价值。
1920年初,在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在中国出现了工读互助团运动,但很快失败。
这让很多青年认识到,在社会没有根本的改造之前,一点一滴的部分改造是很难行得通的。
于是,很多青年开始接受科学会主义,谋求对社会的根本改造。
(3)阶级因素:这一时期,由于列强忙于帝国主义战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发展,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而他们在五四爱国运动中显示了巨大的力量,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坚实的阶级基础;(4)推动因素:李大钊等人宣传马克思主义,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广大先进知识分子耳濡目染。
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了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也积极地通过各种方式来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等人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从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
(5)自身因素: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它是指导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解放的理论体系,是实现救亡,通向社会主义的理论源泉;(6)历史因素:另外,中国人几千年来对美好社会和大同理想的追求,为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文化心理基础。
综上所述,许多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颇有好感,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最终选择了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1)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
(2)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地位。
(3)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4)外来影响——“一战”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十月革命给陷入彷徨、苦闷的中国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标和建国方案,这就是走俄国人的路,搞社会主义。
自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
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同时也走向了封建社会的末世。
到了鸦片战争前夜的嘉庆、道光年间,清王朝衰相尽显,潜伏着许多危机,而且闭关自守,固步自封。
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而到了19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的兴衰更替之时,西方资本主义已经产生、发展,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也随之向外扩张。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战争最终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重大转折。
也因为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也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然而,历次的反侵略战争都是以中国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结束。
这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人民开始探索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的道路。
但探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探索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探索中的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均以失败而告终。
然而,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人民总结了以往的经验和吸取了教训,结合中国的国情,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
或许很多人都会疑惑:难道中国真的没有发展资本主义的可能吗?是否一定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拯救中国?近代中国为何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我想,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一、近代的中国国情决定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国近代史的序幕也缓缓被拉开。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样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面对发展存亡问题,中国各阶级人民依据着自身阶层不同的发展程度和思想,先后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面对前所未有的社会形势,农民阶级首先发起了以宗教为形式的太平天国起义,而后是19世纪末盲目地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
地主阶级的一些有识之士在19世纪中叶也开始了所谓的“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但他们是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因此洋务运动也避免不了最终失败的命运。
维新派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又脱离人民群众,仅仅是寄希望于毫无实权的皇帝身上想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实现自上而下的改良,这种想法就如海市蜃楼一样虚妄。
结果只是证明了希望通过改革封建政权本身向资产阶级政权转化是不可能实现的。
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了。
这是一场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
中国人民由此掀起了全面向西方的热潮。
然而辛亥革命只是赶走了一个皇帝,却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
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表明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新的出路。
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更是把资本主义世界固有的内在矛盾以最尖锐的形式暴露了出来。
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却送来了社会主义,给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广大的可能性和现实的道路。
正在彷徨地不断探索着的中国人似乎又看到了希望所在,中国人民又进行了新一轮的思考和探索。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其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又成为了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的国家资本始终在限制、利用、打击、吞并私人资本,通过将社会生产力控制在手中以达到维护他们封建半封建统治地位的目的。
位于中上层的民族资本主义,他们在土地制度上主张不触动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维护他们所由出生和依赖的地主阶级的利益。
以资产阶级中下层和农民阶级为基础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因存在许多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和不切实际的空想因素,使它难实现。
封建的压迫,列强的侵略,中国奄奄一息,而这时的马克思主义正是日渐壮大成熟的无产阶级期盼之以久的代言人,正遭受着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压迫的工人阶级有着强烈的反抗意识,而无产的特性又使得他们的革命更为坚定。
而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更是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也是这场轰轰烈烈的席卷全国的爱国运动使得全国人民看到了民众的力量,无产阶级和马克思主义开始真正登上了政治舞台。
二、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动了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了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世界性的历史事件。
它昭示人们,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永恒的,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一旦觉醒起来、组织起来,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创造出维护大多数人利益的崭新的社会制度。
由于这个革命发生在中国学习西方的努力遭到失败、中国的先进分子陷于彷徨和苦闷之中的时候,他确实使中国人民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
首先,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人的一个启示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导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十月革命发生在其国情与中国相同或近似的俄国,因而对中国的先进分子具有特殊的吸引力。
其次,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再次,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了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这样,在十月革命以后、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思想界,就产生了一批赞成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社会主义开始在中国形成了一股有相当影响的思想潮流。
而五四运动以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马克思主义开始在知识界中得到传播。
在李大钊等的影响下和当时形势的推动下,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经过各自的摸索,逐步划清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为了适应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需要,早起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掀起了一场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
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历史已表明,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理论思想已不能再成为中国人民团结发展的有效精神武器;实践也证明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不能指导中国人民的斗争赢得胜利。
在探索中国出路的过程中,我们尝试过走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运用过许多的方法试图改变中国积贫积弱、受尽列强欺凌的状况,但列强是不会愿意看到中国富强的,再加上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还残留着顽固的封建势力,他们也不愿意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摆脱了封建专制的统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