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塞下曲六首(其一)

塞下曲六首(其一)


颈联写出了残酷的战争洗礼。
•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 用典。斩楼兰:据考证,汉代地处西 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 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 帐中杀死。这里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 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 的雄心壮志。 • “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 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
“五月天山雪”,扣紧题目。 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但是,李白所写 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天山孤拔,常年被积 雪覆盖。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 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以轻淡之笔 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无花只有寒”。 “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 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 去领受,去回味。
(1)请简要说明前两联所表达的情感。
通过描绘边塞五月时的景象及作者 的见闻,表现了作者苍凉寒苦的情感。 答案 (2)五六两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说说它在 全诗中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金鼓”、 “抱”表现出紧张气氛,突出了诗中愿为国 效力的战斗精神。
•此诗苍凉而雄壮,意境浑成。此诗不但篇法 独造,对仗亦不拘常格,体现了李白具有超 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 全诗洋溢着边关将士为统一大唐江山建立功 勋的激情,贯穿着昂扬不屈的战斗精神和气 贯长虹的生命意志;它昭示出:驰骋疆场, 御寇杀敌,平定四海,建功立业,是大丈夫 本色,真男儿所为,决非退婴保守的懦夫敢 想敢做的。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折柳:即《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 的愁苦。

《塞下曲》为唐代新乐府题, 歌辞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李白所作 共六首,此其第一首。此系列诗写 于盛唐时期,意在反映当时频繁的 边塞战争。
首联写出了恶劣的气候条件。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使用了反衬手法。听到有人吹起了曲 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 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 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能 战,英勇杀敌。
颔联是写战士以苦为乐。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颈联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诗人 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 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 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 “பைடு நூலகம்战”与“宵眠”相对应,概括军中一日 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 “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 “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