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海水养殖业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发布时间:2011-11-11信息来源:宁岳1,曾志南1*,苏碰皮2,郑乐云1,叶金聪1(1、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厦门 361013;2、漳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福建漳州 363000)福建濒临东海,南接南海,在夏、秋两季受北上黑潮暖流支流的控制,冬春两季又受南下沿岸流的影响,加之有闽江、九龙江、晋江等河流的大量淡水注入,水质肥沃,海洋生物资源丰富,为海水养殖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福建海水养殖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
本文就福建海水养殖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作一简要概述。
一、福建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福建省加快现代渔业建设、促进渔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福建省海水养殖业快速发展,并呈现总量扩大、结构优化、质量提高等特点。
2009年全省海水养殖面积133942公顷,产量达293万吨,其中海水鱼类养殖面积11454公顷,养殖产量15.88万吨;贝类养殖面积69378公顷,产量212.58万吨;藻类养殖面积31195公顷,产量55.43万吨;对虾养殖面积13691公顷,产量4.87万吨。
同时建立了以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海带(Laminaria Japonica)、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南北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等一批特色优势主导品种生产基地和一批集约化出口商品基地,初步形成了以优势主导品种养殖为主的发展格局,其中大黄鱼、鲍、牡蛎、海带(Laminaria japonica)、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等品种养殖产量居全国首位[1]。
2010年全省海水养殖产量又增至303.9万吨,占全省水产品总产量的51.7%。
1 海水鱼类养殖现状(1)人工繁育、养殖的种类及规模福建的海水鱼类繁殖和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已成功培育出大黄鱼、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真鲷(Pagrosomus major)等鱼类苗种。
90年代以来,海水鱼类人工育苗技术有了较大发展,尤其是本世纪初斜带石斑鱼(青斑,Epinephelus coioides)规模化育苗技术取得突破,迄今我省已开展海水鱼类繁殖和人工育苗研究、生产的种类多达34种(表1),主要是石首鱼科鱼类,其次是鲷科、石鲈科、鮨科和笛鲷科。
在种苗生产方面有的已达到规模化水平,如大黄鱼年育苗量已超过20亿尾,眼斑拟石首鱼(Sciaenops ocellatus)、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真鲷、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黑鲷、斜带髭鲷(Hapalogenys nitens)、褐毛鲿(Megalonibea fusca)、斜带石斑鱼、鮸状黄姑鱼(Nibea miichthioides)和花尾胡椒鲷(Plectorhynchus cinctus)等年育苗量超过千万尾。
在养殖品种及规模方面,迄今我省海水鱼类养殖品种多达30种(表1),年产量15.9万吨,其中大黄鱼5.9万吨,占37.1%;鲷科鱼类1.6万吨,占10.1%;鲈鱼1.3万吨;占8.2%;眼斑拟石首鱼1.1万吨,占6.9%;石斑鱼类1.0万吨,占6.3%,其它鱼类5.0万吨,占31.4%。
其养殖规模在国内位居前列,海水鱼类的繁殖和育苗技术总体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人工育苗及养殖的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海水鱼类人工育苗已向批量化和多品种化方向发展,海水鱼类人工育苗方式也从原先单一的室内水泥池工厂化育苗转向室内水泥池与室外池塘人工育苗相结合两种方式。
目前除大黄鱼、石斑鱼和鲆鲽类等少数品种仍开展室内工厂化育苗外,其他品种基本采用室外池塘育苗,室外池塘育苗方法能大批量生产苗种,满足养殖生产需求。
我省海水鱼类的养殖方式主要有海上网箱养殖、池塘养殖及工厂化养殖三种方式。
海水网箱养殖:海水网箱养殖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迄今我省海水养殖网箱已有507531口,养殖产量12.4万吨,占全省海水鱼类养殖总产量的78%。
其中普通网箱(规格3.5×4.0×3.0)507077口,产量123549吨,主要养殖品种有大黄鱼、鲈鱼、真鲷、眼斑拟石首鱼、石斑鱼等。
近几年,由于沿海经济发展,传统湾内养殖区逐渐萎缩,为了拓展湾外养殖空间,我省研制或引进了抗风浪深水网箱,目前已发展深水网箱454口,养殖产量5542吨,主要养殖品种有大黄鱼、石斑鱼等。
池塘养殖:近几年我省沿海尤其闽南一带部分池塘经过改造转向养鱼。
池塘养鱼一般采用单养和混养两种模式。
单养模式是将大池塘改小、挖深,池内架设网箱并加盖温棚用于养殖石斑鱼,这种养殖方式已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混养模式是在池塘开展东方魨、对虾、花蛤混养或石斑鱼与对虾混养等,均取得较好的效益。
我省海水池塘鱼类养殖产量约2.6万吨,占海水鱼类养殖总产量的16.4%。
工厂化养殖:工厂化养鱼是一种集约化、高密度的养殖方式,可分为流水式和封闭循环式养殖。
目前我省工厂化养鱼设备较为简陋,基本采用流水式养殖方式,养殖过程大部分靠手工操作,处于工厂化养鱼的初级阶段,主要养殖品种有牙鲆、斜带石斑鱼等。
2 贝类养殖现状近年来,福建省贝类养殖业发展迅速,目前已建立了鲍鱼、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牡蛎等一批特色贝类优势主导品种生产基地,并显现区域化发展特征。
2009年福建省贝类养殖面积69378公顷,产量达212.58万吨,主要养殖品种有鲍、牡蛎、菲律宾蛤仔、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等,其中鲍鱼养殖产量4万吨,占全国总产量70%以上;牡蛎养殖产量145万吨,居全国首位;菲律宾蛤仔养殖面积12904公顷,产量达27.89万吨。
鲍产业(含苗种业和养殖业)已成为福建省海水养殖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近年来福建省增长速度最快、经济效益最好的产业之一。
由于浅海浮筏式网箱鲍养殖技术的推广,鲍养殖面积、产量及育苗量急剧增长,并形成以罗源湾、南日岛及东山湾等为代表的鲍养殖区。
2009年全省共有15个县(市、区)开展鲍养殖及鲍苗种繁育,从业人员4-5万人;鲍养殖产量2.91万吨,占全国鲍产量的2/3,产值约40亿元,占全省海水养殖总产值的15.2%;鲍苗种培育场2000多家,年产鲍苗20亿粒,产值6亿多元;鲍产品产值约占全省渔业产品总产值的10%。
2010年全省鲍养殖产量又增至4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
此外,鲍养殖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如鲍饲料----海带和江篱养殖业的发展,2009年福建养鲍约消耗30万吨海带和60万吨江篱,带动海藻养殖发展产值约20亿元[1]。
福建是中国最大的牡蛎养殖区,养殖产量几乎占全国牡蛎产量的50%[2]。
近二十年来福建牡蛎养殖面积迅速扩大,尤其1990-2001年间养殖面积由19 920公顷增加到47 366公顷,增幅达137.8%,年平均增长率为11.5%;养殖产量也从352 128吨增加到1 612 987吨,增幅达358.1%,年平均增长率为29.8%。
2001-2005年间养殖面积和产量较稳定,养殖面积维持在4.5万公顷左右,年产量170万吨上下[2]。
2009年全省牡蛎养殖面积35324公顷,年产量144.95万吨,占全省海水养殖面积的26.37%,占贝类养殖面积的50.9%;养殖产量占全省海水养殖产量的49.46%,占贝类养殖产量的68.19%。
在福建沿海养殖牡蛎的县(区)中,莆田秀屿区牡蛎产量最高,达16.9499吨,其次为连江、龙海、惠安、漳浦、福清、诏安、平潭、莆田北岸和漳浦[1]。
3 藻类养殖现状福建藻类养殖历史悠久,目前主要养殖品种有坛紫菜、海带、江篱(Gracilaria Verrucosa)、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羊栖菜(Sargassumfusiformesetch),以及少量经济价值高、用途广的种类,如石花菜(Gelidium amansii)、海萝(Gloiopeltis furcata)等传统品种,绝大部分海藻资源尚未开发利用[4]。
坛紫菜是福建主要经济藻类养殖品种之一,在我省已有上百年的养殖历史,是最具地方特色的优良养殖品种。
随着坛紫菜全人工采苗技术的普及推广,其养殖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从1988年全省养殖面积5200公顷,产量1.1万吨,发展到2005年养殖面积12950公顷,产量3.8万吨,平均单产2938㎏/公顷。
2009年坛紫菜养殖面积保持在2005年水平,达12929公顷,养殖产量却增至5.0万吨,占全国紫菜总产量的60%以上,单产达3825㎏/公顷,年产值超过10亿元,从业人员近10万人,已成为沿海渔民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随着坛紫菜养殖面积的不断扩大,育苗量也随之大幅增加。
育苗数量从2003年的27799万贝,发展到2005年的99743万贝,增幅70%。
2009年全省坛紫菜育苗数量95734万贝,产值达3648万元[1]。
我省坛紫菜育苗主要分布在宁德、莆田、福州、泉州等沿海地区。
福建是我国海带养殖面积和产量最大的地区,2009年海带养殖面积14703公顷,产量431631吨,占我省大型藻类养殖产量的77.87%;海带苗种产量1785000万株,产值6010万元[1]。
目前我省海带主要养殖区有霞浦、莆田和连江等。
江蓠是提取琼胶的主要原料,又是鲍的最适饵料。
近几年,随着鲍养殖业的发展,江蓠养殖面积迅速扩大,2009年全省江蓠养殖面积达2860公顷,养殖产量67066吨,已成为继海带、紫菜之后我省重要的藻类养殖品种。
目前主要养殖种类是:除大宗养殖品种坛紫菜、海带、江篱外,裙带菜、羊栖菜等均有一定的养殖面积,2009年裙带菜养殖面积134公顷,产量662吨;羊栖菜养殖面积169公顷,产量1876吨[1]。
此外一些红藻类的海藻如海萝藻,虽具有食用和经济价值,但迄今仍停留在粗放式增殖状态。
4 虾类养殖现状福建对虾养殖业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1991年全省对虾养殖面积已达15300公顷,年产对虾3万吨,对虾养殖曾为福建渔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成为福建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之一。
然而,90年代初开始由于病毒性虾病的侵袭,使对虾养殖业蒙受巨大损失,1993年我省对虾养殖产量降至6600吨,此后随着对虾健康养殖技术和养殖模式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养虾业逐渐复苏,2009年对虾养殖产量回升至4.87万吨,养殖面积13691公顷,其中南美白对虾产量达3.04万吨,占对虾产量6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