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海水养殖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我国海水养殖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我国海水养殖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海水养殖研究室主任乔振国80年代以来,我国的海水增养殖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全国海水养殖面积1978年为10万公顷,1992年为48.7万公顷,1999年为109.5万公顷;海水养殖产量1978年为45万吨,1992年为243万吨,1999年为974万吨;养殖产量在海水水产品产量中所占比例,1978年为12.5%,1992年为35%,1999年为39.4%;养殖品种由70年代的少数几种发展到目前的40余种,其中,产量在万吨以上的海水养殖品种有15种。

海水增养殖业的发展,不仅弥补了由于海洋资源衰竭引起的海洋水产品产量缺口,丰富了市场,而且为沿海渔民改度以捕鱼为主的单一经济模式转向走"以养为主、捕养结合"之路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我国的海水增养殖业在其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70年代以贻贝人工苗种生产和养殖技术开发为代表的初始发展期和80年代以对虾、扇贝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开发为主体的全面发展期,进入90年代之后,由于作为海水养殖主体的对虾、扇贝养殖生产遭受病害影响,产量大幅滑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水养殖产量的提高,但从另一方面也促使养殖者反思原有的单一品种养殖模式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局限性,从保护生态环境着手,使海水养殖业进入了因地制宜、多品种、多模式发展的调整发展期。

我国海水养殖业曲折发展的历程,从一个侧面告诫人们:海水养殖作为一个产业,由于其自身的发展与海水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以不破坏养殖水域周边环境的生态平衡为前提,才能得以顺利持续发展。

为使我国海水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笔者认为,今后应在以下三方面多下功夫,趋利避害,促进发展。

1.加强优良品种的选种、育种、原种基地建设,规范育苗工艺
我国目前海水养殖所需的鱼、虾、蟹、贝、藻和海珍品苗种绝大部分可通过工厂化培育方式获得,其中海带育苗能力60亿株,可满足20多万亩养殖用苗;紫菜育苗能力6000多万贝壳,可供近万公顷养殖用苗;对虾育苗水体近70万立方米,年育苗能力1000亿尾以上;海珍品育苗室7万立方米,年产扇贝苗100多亿粒,鲍苗5000万粒,海参苗近千万头,缢蛏苗13.2吨,蛤苗27吨;全国有18家年产百万尾海水鱼苗(包括真鲷、鲈鱼、河鱼屯、大黄鱼、石斑鱼等)的育苗工厂,这些育苗工厂的建立,为海水养殖的顺利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也为进一步开展增殖放流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和物质基础。

但随之而来的弊病,一是容易造成养殖病害的继代传染;二是随着自繁自育代数的增加,品种退化,抗逆能力差;三是部分育苗单位,因利益驱动,片面追求育苗成活率,在育苗过程中大量使用各种抗生素,致使部分应该在育苗阶段自然淘汰的苗种进入养殖领域,留下病害发生的隐患。

此外,抗生素的过量应用,还容易造成苗种对外界抵抗力的降低,影响生长。

因此,政府应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有目的的建立海水养殖种类的原良种基地,定期更换、选育育苗用亲本,同时应在制定养殖各品种操作规范的基础上,严格法规,杜绝在育苗过程中过量使用抗生素的现象。

2.加强养殖容量和养殖环境研究
现有的海水养殖布局结构,大多沿用80年代对虾池塘养殖的模式,局部地区养殖规模过大,养殖池过于密集,应在养殖品种和池塘结构、进排水系统方面逐步加以调整和改造,使之适合海水养殖多模式、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如江苏、广西两省近年对原有的养虾池进行调整,高潮区进行虾、贝池塘养殖,中低潮区养殖贝类、紫菜,使之形成一种立体的养殖布局,这有利于在不影响收益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滩涂。

最近,有专家提出,在制定养殖容量和调整养殖品种时应从养殖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角度考虑,适当增加植食性、腐屑食性的鱼类(如鲻鱼、梭鱼、罗非鱼、大弹涂鱼、中华乌塘鳢),既可增加收入,又有利于养殖环境的稳定。

3.加强养殖品种营养生理研究、研制优质高效人工饲料
80年代,由于对虾养殖处于起步和待普及阶段,对饲料质量与养殖环境的相互关系重视程度不够,采用自制配合饲料养虾的单位甚多,饲料系数在3.0~3.5。

90年代后,尤其是对虾大规模发病后,这一问题才得以重视,但迄今为止,还大量存在用同一种饲料饲养不同种类对虾的问题,部分虾农从经济角度出发,用蛋白质含量低的罗氏沼虾饲料饲养对虾,这样做的结果一是影响对虾生长,二是对饲料的利用率降低,容易污染环境。

对于这一问题,应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