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诵读古诗文教学中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诵读古诗文教学中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诵读古诗文教学中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

在这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

人文精神对学生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语文素养的提高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提出的新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养系学生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知道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任务非常非常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可能够实现这个目标。

什么叫语文素养?一般的解释是指学生平时在语文方面的修养,包括对语言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也包括一些语言能力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口语交际,习作能力,另外还有品德修养审美情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要全面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相对难得多,学只有和学用在一起才体现他的意义价值。

而平时没有时间去用,中华古诗文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楚词汉赋到唐诗宋词,诗风词韵传了一代又一定代,而古诗词短小精悍,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内容,一首好诗往往是一幅优美的画卷,一段段精彩的插叙。

小学生要求背诵百首古诗,对陶冶学生情操,加强思想教育,弘扬祖国文化有利。

对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是一个很好的资源。

二古诗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可行性
1,教学模式老套。

很多老师还是按照读,讲,背方式教学,从一年级一直六年级都这样的模式。

学生厌倦,老师也厌倦。

但怎样改进不可能一下到位,需要慢慢过度,而诵读可能就是一个很好的过度了。

2,教学资源有限。

对于小城镇学校来说,无论软件还是硬件都不如发达地学校。

语文教学空间最大,对于古诗文来说简短,但离现在生活很远,要理解他们写的东西就要借助外界资源,多媒体设施一个学校一套,对于龙山一小一个年级10多个班级远远不够使用,所以说还是要利用传统模式来完成古诗文的教学目标。

三诵读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怎样在诵读古诗文教学中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呢.
. 1、读懂题目。

古诗词和现代文一样,题目即文章额头,富含诸多信息。

许多古诗词借助题目,可以知道作品内容的范畴,是写景诗、泳物诗、叙事诗,还是送别诗、怀古诗,有的还可以大致推断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读诗必读题,读诗先读题,是品诗的必由之道。

唐朝诗人贾岛的诗作《寻隐者不遇》,在教学中如果只是简单地把题目的意思理解,那实在是过于浅薄,因为这一标题中的“寻”字就值得去细细推敲和品味。

“寻”,就是“寻找、拜访”的意思。

在这首诗中应该理解为“找”。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拜访对象是“隐者”,难遇难见,只能去找。

同时根据诗意,诗人确实在“找”——先问童子:“师傅在家吗?”回答该是:“不在家,外出采药了。

”又问:“到哪里去了?”童子说:“只知道到山里去了,云雾缭绕,山高林密,我也不知他的确定处所。

”这里,诗人不是在找吗?而且一问再问,一找再找。

可见要拜访的这位隐者,难以找到啊!认真品读“寻”字,有助于加深对诗中所写环境、氛围、情感以及意境的感悟。

2、读懂语言。

(1) 字词的品读。

古诗词讲究“炼”字,用词精妙,教学时必须认真揣摩、品味。

首先要捕捉“诗眼“或关键词。

这些字词往往能画龙点眼,牵一发而动全身,对表现全诗的景物、情感或意境有着独特的作用。

教学时就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词、句、篇,认真加以推敲。

比如在教学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清平乐村居》时,启发学生用文中的一个字说说作者的感受。

学生分别举出“最喜”中的“喜”、“相媚好”中的“好”、“醉里吴音相媚好”中的“醉”。

经过讨论交流,最后确定为“醉”字,并说明“醉”表现在哪里,用得好在哪里,从而领悟到词语运用的魅力所在。

(2) 句子的品读。

名句的诵读、积累、感悟在古诗词教学中至为重要。

适合小学诵读的名句琳琅满目:有的写景抒情,寄情于景,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的写景寓意,意境深远,如:“万紫千红总是春”“一枝红杏出墙来”,等等。

教学这些名句时必须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多抄多写,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学会品味,学会感悟。

丰富的想象、联想是品
析诗句的重要方法。

要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触其物。

要想出诗中的画面,读出画中的诗味。

(3) 意境的品读。

意境就是诗中的意与境的和谐统一,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情感和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的有机融合。

意境的品析必须对诗中的语言、作者的构思作更深层的解读,对诗中所描绘的图景、营造的氛围作更全面、整体的赏读。

如教学《清平乐村居》时,首先让学生想象诗中头两句所勾画的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画面,再欣赏翁媪、三个儿子共老少五人的不同面貌和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神态。

进而让学生从中感悟到诗中所描绘的村居的美,以及大自然的和谐、人的生活的和谐、人和大自然的和谐的深远意境。

同样的题材,近似的画面,却往往有不同的构思,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苏轼的《题西林壁》,同样是写庐山,但取景却不同,角度不同,表达的意境也就不同。

李白是“望庐山”“遥看瀑布”,是远距离的仰望,以香炉峰作背景,把瀑布作特写镜头,运用夸张的手法刻画了大自然美的意境。

而苏轼是“广角镜”的手法写庐山的全景,是横看、侧看、多角度的看,从整体感受庐山千姿百态的美。

但诗人并没有直接抒发赞美的情感,而是发出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叹,悟到“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表达了耐人寻味的富有哲理的意境。

3 品读作者的表达方法。

小学生诵读古诗词不必讲太多的现代汉语的语法、修辞方法。

但古诗词不少运用了一些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的手法,丰富了诗歌的想象,描绘了生动的画面,抒发了深厚的感情,把诗歌的语言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

如:刘禹锡《望洞庭》的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把洞庭湖水、湖中君山比喻为“白银盘里一青螺”,和首句“湖光秋月两相和”相呼应,勾画出秋夜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一幅自然和谐的山水画。

又比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桃花潭水深千尺”的夸张手法;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开”和白居中易“露似珍珠月似弓”的拟人、比喻手法,教学时都要引导学生想象其情景,体会其语言特色,知道这样写好在哪里,为什么这样写。

四我在教学古诗文中的经验之谈
一、巧妙利用时间。

,我一般7:10就到教室,到校后先进教室和学生一块早读。

学生知道我的习惯,都愿意提前到校和老师一起早读。

这样无形之中早读就多出了十来分钟。

利用语文早读的黄金时间,古诗文必读一首,再利用三无分钟时间读课文。

再就是下午放学前布置作业的时候,三分五分,十分八分,或读或背,点点滴滴,日积月累。

其实背一首诗有个三五分钟也就够了。

这样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调节了课堂气氛,不至于使学生感到枯燥。

我从不为了应付检查而搞突击,也不占用语文课的时间
来专门背古诗,因为我觉得诵读古诗是一项润物无声的工程,它应该如春风化雨般的慢慢渗透,而不应该是疾风暴雨式的硬灌。

二、有目标,有计划。

不贪多,不性急,每天背一首或两首,边背边巩固。

把近期目标告诉学生,每天按计划进行。

这样形成规律,学生会很自觉地配合老师完成背诵任务。

比如开始背时每天背一首,边背新的边复习旧的,十天一小结,停下来巩固一次。

这样10首10首的过关。

全部背完后再开始总复习,每天复习4首,20天又是一个阶段。

因为开始是从前面往后背,前面的经过不断复习,总比后面的背得熟,就再从后面倒着往前背。

背熟后再抄写或默写,还是像前面那样,一天四首。

这样反反复复,正背了倒背,倒背了再打乱顺序背,不给学生遗忘的机会。

用不了多长时间,80首诗就能巩固住了。

如果赶上假期,就布置学生一天一首,边背边抄,既练了字又起到了巩固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根据学期计划合理安排,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踩实,诵读活动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教给学生方法。

背诵古诗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教给学生背诵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我一般是按这样的步骤教学生背古诗的:先领读三五遍,使学生读正确,读通顺。

读第一遍最重要,一定让学生看清楚读准确,不然一旦读错了等到背熟了再改可就麻烦了。

然后是帮助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大意,再让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最后熟读成诵。

有的诗适合加动作我就边领读边做动作帮助学生记忆;对于比较难理解的诗,需要给学生讲解时代背景;简单易懂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背;像《商山早行》那样难读又难懂的诗,我就和学生一块背。

我又将李阳的“三最法”融入到背古诗中来,更激发了学生的背诗兴趣。

古诗文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只要引导学生多多诵读古诗词提升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很大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