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构造学》课程复习提纲
一沉积大地构造
1.
2.
=
3.
-
4.。
1、地貌上通常为准平原或广阔的陆棚或浅海
2、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微弱34
5.
6.
组合特征。
1.
1
1(
2
3
岩浆喷溢
4
5
2
1:
2
代表古准平原的风化壳
3
4
3
1
2
3
4
2.试举例说明将今论古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以河流作用为例)
a) b
其适用范围为比较的对象的物理化学条件相同或相似
3.试述单旋回说、多旋回说和地洼说对地壳演化规律的认识(P14、P18、P30)
1
1
2
3
2
1
回、岩浆旋回和变质旋回。
2
互相转化。
3
1
2
3——动“定”转化递进律
4.试述沉积大地构造理论对固体地球科学的主要贡献
1
2
的结果。
3
5
(1) 萍乡式建造(含煤建造):
(2) 建德式建造(火山建造):
中期(激烈期)(
(3) 南雄式建造(红岩建造):
(4) 丹霞式建造(红岩):形成于地洼发展中晚期(余动期)
物逐渐变细。
(5) (余动期)
二喷发大地构造
1.
板块与大陆板块的汇聚边界。
2.
块体。
两者
——缝合
3.
断层。
也称离散边界
4.
弧盆发育齐全。
5.
(大陆地壳)由于在其下的大洋地壳的相对软弱,而在地球
表面进行漂移的过程
6.
,充填裂谷,产生新的海底,并逐渐向洋中脊或裂谷两侧扩张的过程
7.
,达到岩石圈之下再转为横向流动,随着温度下降,又转向地球内部的运动过程。
8.
100千米的带有弹性的坚硬岩石。
由地壳和上地幔顶
,一般深度在60400
9.
边界地带,呈弧形排列,弧一般凸向大洋,但也有例外。
(陆侧)与大陆之间的深海盆地,一般是由弧后扩张形成的。
1.试述大陆漂移说、地幔对流说、海底扩张说、板块说的关系(P63)
性理论。
2.
核心模型:
:
3.试述Wilson旋回及其与地槽演化的关系
Wilson
成的基本认识
1)裂形成大陆裂谷以陆相碎屑沉积为主(相当于地槽说的陆源碎屑建造)
2)-
3)
4)(大陆边缘为复理石建造)
5)
6)成褶
4
1
2
边界处形成山脉或岛链。
3
4
52-3亿年
5
,
,包括俯冲带和缝合线
移断层
三熔融大地构造
1.
状或似层状
2.
3.
4.
5.
1.
1
异导致岩浆层雏形逐渐形成。
2
A
B
C
2.
1
2
需要持续的热供给。
3
板块汇
4
3.
由
(构造运动)
4.
制花岗岩带的形成。
故花岗岩带的展布平行于大陆边缘。
5. 上陆壳底部一定存在地球中最古老的硅
6.
向外变新。
四地壳变形理论
1.
构造面与构造线统
2.
向构造型式、经向构造型式、扭动构造型式
3.
断块—
断块和盖层断块等。
岩石圈是由不同级别的各种断块拼合而成。
4. 断裂类型与断块类型
1. 试述地质力学的核心模型和研究方案
P41
根据结构面力学性质鉴定
构造序次和期次划分
构造配套
构造模拟
构造型式
构造体系
2. P38
引构造等派生构造
五区域地质部分
1. 分别发
2.
-
化特点见于P21
3.
海西运动之后封闭
4.
5.
1Y1,Y2,Y3,
2
3
4
6.
1
2
3-
7.
8.
1
2
3-
4NW
9.
10.
11.
从西北至东南主要有
郴县—怀集断裂
罗定—悦城断裂
信宜—廉江断裂
四会—吴川断裂
恩平—
河源断裂
紫金—博罗断裂
莲花山断裂
潮安—普宁断裂
1.
根据
A岩石圈断裂(带)
B 地壳断裂(带)
切穿地壳到达莫霍面的断裂
C 基底断裂(带)
切穿上陆壳到达康氏面的断裂
D 盖层断裂(带)
: (1)沉积盖层; (2)(3)(4)地幔层
2.
NNE,NNW断裂网络且以NNE
NWW,NEE NWW
3.折期
1
2
3
1
2
3
(岩石圈)结构、组成、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成因、运动学、动力学
间为区域性角度不整合面。
克拉通:地壳上已经达到稳定并在漫长的地质时期(至少古生代以来)已很少变形的部分
十分发育。
态取代的断层
转换断层、海底磁异常
洋壳与陆壳的区别
.
片理、劈理等地质构造十分发育。
1.岛弧- a.海沟b.
弧稳定迁移反极c. 2.山弧-
3. 4.
大陆裂谷、洋脊洋隆
中国大地构造位置1.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
对中国大地构造格局有
明显的控制作用2.西伯利亚板块之南为古生代大陆边缘造山带3.
雅造山带4.东部是中生代至今的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活动大陆边缘造山带—
大陆漂移的证据一.几何拼合使用计算机拼合二地质拟合
古生物和古气候
三.平移断层大陆地壳可作巨大的水平位移四.古地磁
岩石的剩余磁性TRM)测岩浆岩沉DRM) 测沉积岩化学剩余磁性CRM) 测变质岩
与大陆漂移大西洋成因:30°
汇聚型板块边缘与地质作用 A. 1.海沟
理石(兰片岩) 2.岛弧岛弧
岩Th CA A自早期至晚期Th CA A
3.弧后盆地(边缘海) 以A CA 热流变质B.
(兰片岩) A.山弧
自海沟至岛弧向弧后Th CA A自早期至晚期Th CA A 高温低压变质带B.弧后前陆盆地
成矿作用种类多规模大分布广成因复杂斑岩型铜钼矿、
1.造山作
用引起大洋岩石圈俯冲去向1大部分物质折回到地幔软流圈中2部分物质成为混杂堆积和蛇
绿岩套3部分易熔物质转化为岩浆形成岛弧火山岩4
聚集在地壳或上地幔深部2
大陆边缘与岛弧相碰幢。
大洋板块反过来向大陆之下俯冲3
拉张型1沉积作用裂谷
(硅、钙)质软泥沉积拉张型板块边
2.
3.变质作用
4
伯利岩的金刚石等。
5.地震活动震源一般小于30KM
剪切型(硅、钙)质软泥沉积
玄武岩、蛇绿岩建造构造成
Cr、Fe矿床
岛弧型大陆边缘与山弧型大陆边缘1.岛弧后缘具弧后盆地或边缘海2.岛弧后缘发育前陆盆
地
地槽的基本特征1.形态线状2.地貌特征长条山脉3.地质特征1
厚度巨大234
发育5) 4.地球物理特征123
45
2. 3.1
沉积简单2345
石油、膏盐等外生矿产等4.地球物理特征1
度较大23
4
鉴别古板块—碰撞带的依据1岛弧、山弧褶皱系,板块俯冲带,通常有地缝合
线分布23
超岩石圈断裂带古俯冲带5其结构构造组成特征是特殊的与板块俯冲有关的
构造混杂堆积物4
6
从前寒武纪开始很发育7岩浆岩共生组合、分布规律或岩石地球化学极
8
平分带9现代板块边界挤压板块边界,古板块俯冲带仍有一定的地震
活动10)地磁极游移曲线
的磁极游移曲线互相接近或重合了。
扩展、洋中脊、
广阔陆棚、冒地槽、拉斑玄武岩洋底挤压、岛弧、
挤压和上升、
大地构造学的历史分析方法(1沉积岩相、建造分析。
地层发育、岩性、岩相、厚度、接触关
况以及演化历史。
(2岩浆活动分析。
从岩浆岩岩性岩相产状等确定岩浆活动变化及与构造
运动的关系恢复岩浆活动规律。
(3构造变动分析。
从地层接触关系和构造类型确定构造运动
(4变质作用分析。
从变质岩确定变质作用时期、类型、强度、次数和影响范围等。
(5成矿作用分析。
从矿产类型和特征成矿时期等确定成矿作用与地质作用关系及其大地构造背景(6地球物理探测资料分析。
地壳与上地慢的重力、磁
(7地球化学资料分析。
研究不同地区地壳与上地慢各种化学元素等。
地槽分类1大西洋型地槽2安第斯型地槽发育于安第斯型大陆边缘。
海沟处巨厚的浊流沉
3岛弧型地槽
型地槽一起称为太平洋型地槽4日本海型地槽属于边缘海。
靠岛弧一侧有火山碎屑岩和凝灰岩夹层5地中海型地槽大陆之间或大陆内部。
大陆碰幢后的残洋。
-褶皱系及其间的中间地块所组成。
-
渡性质。
台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