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浅析麦克卢汉“媒介及讯息”理论的实质
课程名称:大众传媒与社会变迁
学院:人文学院
专业:新闻学
年级: 12级
学号: 1205010317
学生姓名:惠才贤
指导教师:聂萌
2015 年 06 月12日
浅析麦克卢汉“媒介及讯息”理论的实质
摘要:1964年,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出版了《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以下简称《理解媒介》)一书,其中最富影响力章是《媒介即讯息》。
麦克卢汉的这一论断在引起学界强烈兴趣的同时,也受到了西方主流传播学界和文化学派的批判。
当世界进入2O世纪后半期,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成熟以及数字化生存的日益可能,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向麦克卢汉,力图从麦克卢汉痴人说梦般的表达中寻找能解释这个时代媒介影响力的答案。
让我们再次翻开书本,来认真解读一下麦克卢汉“媒介及讯息”观点的实质。
关键词:媒介讯息实质
一、“媒介即讯息”的含义
“媒介即讯息”是什么意思呢?文章开篇之后说到:“所谓媒介即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也就是说,任何媒介或技术的“讯息”,其实就是“由它引入的人间事务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
【1】不仅从莎士比亚等人的文学作品中获得灵感,麦克卢汉还从他人的医学理论著作、经济学家的学说、电影、绘画和戏剧艺术,甚至从军事历史中获得大量的旁证,以阐述“媒介即讯息”这一思想的普适性。
这一观点乍一听上去给人以一头雾水的感觉:媒介是传播过程赖以实现,使传播者与传播对象发生关系的中介,讯息是通过媒介传递的内容,媒介怎么就会是讯息呢?其实,麦克卢汉是从功能和影响这两个角度,对“内容”这一概念做了解释。
麦克卢汉将媒介对社会的影响作为了媒介的内容。
关于从媒介技术的功能的角度理解“内容”,麦克卢汉提出任何媒介的内容总是另外一种媒介:“言语是文字的内容,正如文字是印刷的内容一样,而印刷则是电报的内容。
如果有人问‘言语的内容是什么?’那么就有必要回答说‘它是思想的实际过程,这本身是非语言的。
’”【2】他还将媒介的效力归因于一种媒介总是被赋予另一种内容被作为其“内容”。
应当承认,媒介作为承载、传递社会信息的工具,一旦进入信息流程,便会以其自身的特征与活力,对社会产生有力的影响。
由于传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行为之一,因此传播方式不可避免地对人类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影响。
例如, 当印刷传媒在社会传播活动中占主导地位时, 人们自然而然会重视书面语言符号的使用技巧, 重视文章的逻辑、修辞等。
一旦电视成为占主导地位
的传播媒介, 人们对书面语言符号使用技巧等的重视程度就有所减弱, 而开始转而强调声像效果、形象等。
近年来, 随着电脑排版的应用与电子出版的兴起, 人们开始对印刷物的版面设计、格式等产生了新的期望, 日益重视这方面的视觉效果。
近年来出版的电脑排版的书籍, 往往插图丰富多彩、排版精致、格式考究, 与以往的书籍在外观方面已不可同日而语。
据此看来,“媒介即讯息”的含义就是,从长远的角度看,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提示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
换句话说,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
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
因此,对于社会来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二、“媒介及讯息”理论的意义和局限
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它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从唯物史观出发看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媒介工具和技术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具有推动社会前进和变革的巨大力量。
这一点,已经为信息社会发展所证实。
麦克卢汉曾举例说“由于飞机加快了运输速度,它又使铁路塑造了城市、政治和社团的形态趋于瓦解,这个功能与飞机所运载的东西是毫无关系的”。
美国学者波斯特的著作《第二媒介时代》将大众传播划分为“第一媒介时代”(广播、电视等中心辐射传播模式)和“第二媒介时代”(信息高速公路等双向去中心化交流模式)。
波斯特认为,只有进入互联网时代才是“第二媒介时代”,手机是“第二媒介时代”的代表性媒介。
第一媒介时代是由文化精英、知识分子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文化传播和发布;而第二媒介时代则是“双向的去中心化的交流,它是大众文化的狂欢,与尼葛洛庞帝所指出的数字化生存的四个特征之一“分散权力”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
然而,“媒介即讯息”或许是麦克卢汉的一种极端化、夸张的表述,论断中包含了偏重技术本身,忽略了媒介内容和传播者的倾向,这导致它受到了广泛的批评。
英国学者威廉斯指出,麦克卢汉绕开了广阔的社会和文化语境,对社会和传播之间的关系视而不见,所以“麦克卢汉的技术决定论是为主导型的各种社会关系寻找意识形态上的理由。
”【3】尼克·史蒂文森在肯定了麦克卢汉对媒介技术塑造人的感知的研究有其不可忽视的批判力之后,说:“麦克卢汉转移了人们对权利与力量之间的关系在社会——历史世界中的影响的注意力,他
在理论上忽视大众传播对象征意义的产生和对各主导性社会关系的维系方面所起到的作用,这种情况排斥了与体制、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组织相关的各种批判性问题。
”【4】在众多批评之中,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理论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这个理论中,他认为媒介技术是社会变革和发展惟一的决定性因素,这就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见不到社会的踪影,它丝毫不能解释不同的媒介特征与特定的历史文化情境及意向之间的相互关联;
(2)在其理论中,我们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成了完全受自己所发明的媒介技术或工具主宰的对象。
也就是说他在过度重视技术的同时,没能充分认识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3)他的理论的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试图由此出发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
感觉是重要的,但人并不是完全受感觉支配的低等动物,更重要的是人具有人的理性活动,这种理性活动反过来会对感觉以及作为它们的延伸形式的媒介产生能动的制约作用;
(4)麦克鲁汉的媒介理论只强调了媒介工具和技术的巨大能动性的一面,而没有看到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对它制约的一面,其理论具有明显的片面性。
三、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媒介及讯息”
首先,我们要承认,麦氏是从宏观的历史角度来看媒介的作用的,而并不是就微观的事物来讨论的。
麦氏理论实际上强调和突出了媒介本身对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人们接受的信息渗透着媒介的某种特性,即使同一个信息,它的呈现形态不同,人们对他的理解和感受也会不同。
比如国庆大阅兵这个消息,各个媒介都是采取现场直播的方式。
电视媒介通过卫星传播,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为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奉上一场盛宴,而且还占据受众广的特征;网络因自身的快速直接性也给城市居民带来了便捷,但因技术要求、多媒体网络普及等原因在电视数量上受众不比电视媒介;广播媒介只能用声音、文字方式,因传播形式的单一而被很多人忽略,也因此而不受到大多数人的追捧;传统的纸质媒体因受印刷时间的差异、版式设计、图片采取等因素的影响,传播实况的信息相对滞后。
虽然是有各异的想法和做法,但是每个受众都会有自己的选择,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其次,他是从功能角度来看问题的。
麦氏从媒介技术的功能作用的角度理解“内容”,提出任何媒介的“内容”总是另一媒介。
这一思路却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媒介,不仅仅把媒介视为一种传播手段,也可能是组织知识的方式,组成人际关系的重要一环。
媒介有时候也是
一个系统,比如计算机网络,它在作为媒介的同时,本身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同时这些信息也可能改变世界。
又比如我们总能在生活中听到别人说:“谁谁,是个知识分子,因为他戴眼镜,兜里别着钢笔。
”这些曾经是流行一段时间,记录一段历史的风尘,见证技术的飞跃。
最后,我想说的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时代,我们生活的环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对于这个“石破天惊”的奇语,身处当代的我们如果不能把媒介和讯息融为一体,那么还不如把二者的关系定格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局面。
此刻,就让岁月见证媒介发展,让后人评论前人经验之谈吧。
参考文献:
【1】[马歇尔•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 2007年];【2】[马歇尔•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 2007年];【3】[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商务印书馆 2001年];
【4】[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商务印书馆 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