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评麦克卢汉的传播思想和媒介概念

评麦克卢汉的传播思想和媒介概念

评麦克卢汉的传播思想和媒介概念内容摘要:本文试图透过麦克卢汉对媒介的理解,通过比较麦克卢汉本人与传统学者对媒介的认识态度,及麦克卢汉在此基础上作出的论证手段,探讨出其关于媒介理解的效果之所在,为以后的学者在做学问时提供借鉴。

本文在某些论证方面也做了大胆的尝试。

比如挖掘出麦克卢汉与库利思想的切合点,并大胆的引用了西方哲学家的一些思想,这有可能违背了辨证法的观点,然而为使本文衷于我们最初的写作目的,衷于麦克卢汉本人写作的社会环境和背景,我们仍决定大胆试吃这只螃蟹。

关键词:麦克卢汉媒介延伸作者简介:雷芳,韦盈盈贵州民族学院经管学院02级工管班邮编:550025指导老师:喻野平教授当代学者在做学问的时候会立志创新,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突破传统的思维,但在传播学界有这样一个巨匠,他不费吹灰之力就颠覆了一个又一个在人民脑海中根深蒂固的观念,他是谁?是谁给他灵感和勇气?带着满脑子的疑问,我们走进了这个传奇式的人物——麦克卢汉。

麦克卢汉,仿佛一个被施了魔咒的教书匠,他一下被赋予了非凡的力量,请允许我暂且这么说,这一切听来都那么蹊跷,但是事实却是如此,麦克卢汉的许多观念都是信手拈来,没有严密的逻辑推理,也没有准确的论证,仿佛这些观点是谁透露给他的,他只需要将他们写出来,等着时间去验证,麦克卢汉是成功的。

因为他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思想赢得了“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浦洛夫之后最重要的思想家……”①这是一种明达的舆论共识,同时他也用实际告诉学者,在做学问的时候,同样“惟有偏执者才能成功”②。

考察麦克卢汉在传播界的地位传播学的发展可以如下图所示:传播学的发展早期主要分成两个学术思想源流:一是欧洲源流,二是美国源流1, 20实际20年代以前早期的学术思想源流欧洲源流美国源流2、传播学四大奠基人(3)集大成者麦克卢汉理论的产生施拉姆批判经验传播活动伴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产生而产生,而传播学这门学科的真正的创立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它的创立如上图所示: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经验学派主要来自于美国源流,他们的兴趣主要集中在传播与人的行为问题上,普遍探索如何通过传播来控制和修正人的行为。

主要帮助社会来管理人群(如怎么控制?多大程度上的控制?);而批判学派是以欧洲学者为主形式和发展起来的学派,与经验学派在现存制度内部寻找解决社会问题对策的立场相比,批判学派是把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作为变革对象的,(如他们关心的焦点是谁在控制,为什么存在支配与控制以及为了谁的利益进行控制?),应该说他们的根本理论与传播学创立者的理论也完全不同,比较马克思、施拉姆与麦克卢汉对媒介一词的理解,我们可以看一下他们本质的区别在哪里:·在确立唯物史观的第一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杂爱分析市民社会的成立和发展之际,也会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观点:第一,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流等表述所体现的,实际上是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第二,如观念、思维、人的精神“支柱”等表述所体现的,它同时也指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

·施拉姆的观点代表着传播学的结论观点,即媒介是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

·而麦克卢汉则认为媒介即是讯息,他说道“正是传播媒介在形式上的特性——它在多种多样的物质条件下一再重现——而不是特定的讯息内容,构成了传播媒介的历史行为功效。

”③假如是马克思把媒介看作是一种生产关系,施拉姆把媒介当作一种工具的话,那么麦克卢汉的观点也太神奇了,他竟然把媒介这一工具本身当作了讯息。

然而任何一种思想都有它的灵感来源之处,通过查找,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

二:麦克卢汉与库利:延伸与颠覆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中设了《传播》一章专门加以论述,它指出:“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以传递,在时间上得以保存的手段。

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最新成果。

”④请注意,在这里,库利列举出铁路也是一种传播手段,在他看来,铁路交通是人和物的流通也必将伴随着人与人的交往或以物为中介的精神交流和社会互动关系,那么,在库利眼里,传播即信息,而传播与媒介的关系是过程与环节的关系。

麦克卢汉的观点将其进一步扩大,他直接把媒介等同于信息,得出了媒介即信息的论断。

同时,麦克卢汉的观点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加拿大传播学开山祖师英尼斯的思想。

英尼斯传播实质上有两个意思,一是时空的偏向性,二是媒介形态的演化,前者是他的理论基础,因而论述比较详细,后者并非他的主要观点,却是一条贯穿整套理论的线索。

麦克卢汉接受并发挥了英尼斯关于时空偏向性的思想,提出了“声觉空间”和“视觉空间”的新概念。

麦克卢汉的特殊之处在于他进而把焦点从人体外在的时空转向了人身上的感官知觉,这就是著名的“媒介即人体的延伸”的观点。

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是人类器官延伸的一切工具和技术,他认为人类使用的工具和从事的一些活动,是人类器官的一种延伸或者说是一种外化。

比如:麦克卢汉认为轮子、道路、字母表是感官的延伸;服装是人的皮肤的延伸;游戏是人的延伸。

按照麦克卢汉的观点,媒介既然是指人类的延伸,那么很多东西就可以被看作是传播媒介。

正是由于麦克卢汉提出了人的延伸是媒介这一定义,使媒介概念的外延得到了扩大。

在麦克卢汉看来媒介的主要作用和功能是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

翻阅大量的学者对媒介的概念认识所下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到,一般的观点认为媒介的内容是讯息,媒介只不过是一个工具或者说是载体,具有影响的是媒介的内容而不是媒介本身,而媒介即是讯息的观点表明媒介本身就是一种内容,内容和载体是不可分离的。

而具有影响的是是媒介的本身,媒介产生直接的后果是在实践中会产生新的标准和行为方式,这种标准和方式不是媒介内容所决定的。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的内容是五花八门的,媒介的内容对塑造人际组合的形态也是无能为力的。

实际上,任何媒介的“内容”都使我们对媒介的性质熟视无睹。

这种情况非常的典型,直到今天,当电光这个没有“内容”的媒介出现时,人们看到电光被用来打出商标、广告时,大家才重新审视媒介的意义。

我们重新回过头去看看麦克卢汉对铁路这一实物的理解,他强调,铁路的作用,并不是把运输、轮子或道路引入人类社会,而是加深并扩大了人们过去的功能,创造新型的城市、新型的工作、新型的闲暇,无论铁路是在热带还是在寒冷的环境中,它都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这样的变化是与铁路媒介所运输的货物或内容是毫无联系的。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媒介的形式才是最重要的,内容与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无关。

那么,黄色录像与健康录像是不是也就不存在差别?这是麦克卢汉的一家之言,更多的学者会去研究内容对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所产生的一些效用。

麦克卢汉抨击他们,他曾在他的书中这样写道:“施拉姆关于电视对儿童的研究永远也不可能有任何结论,换到公元1500年也一样。

”因为施拉姆忽略了电视这一媒介出现后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不仅仅是内容。

麦的著作有他的独到之处,他确实预见了许多将要发生的东西,他像是一个旁观者,静静地看着这一切的变化,但他却无力去论证他的某些观点,他单纯地强调了媒介工具和技术的巨大能动性的一面,而没有看到社会关系和制度对它的制约,因而显得十分的片面。

如果就此确定麦的思想是库利的延伸的话,在研究下去,我们就会发现麦在后来狠狠的将库利另一有名论断“印刷意味着民主”推翻了。

主要表现在报刊出现之后,库利就慎重的发表了“印刷意味着民主”这一论断,认为这种大众传播技术和工具的普及必然导致民主和自由,并会促进“人性和道德”的发展。

而麦克卢汉却把印刷媒介认为是“人的堕落”(见印刷品—如何理解它,照片—没有围墙的妓院等)。

事实证明,库利的断言并没有实现,而且在一些西方国家它成了政治提供的工具和手段,甚至出现了极端的法西斯专政和暴政。

因此麦克卢汉的这个观点得到相对较多的支持。

麦克卢汉对印刷媒介出现后有了“人的堕落”这一观点的含义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它使人的某些功能退化了,使得人们单靠印刷出来的东西就想深刻的了解社会和事实,可是往往得到的却是肤浅的,单一的。

(2)印刷品会传播许多不健康的思想,也会给垄断传播的人变成他们统治的工具,也会让许多人变得生活在只自己的圈子里,一叶障目。

(3)他还应用了“文献产生越多,保存下来的越少”这一重要定律来和印刷品以及许多印刷品之外的东西相匹配。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赞叹麦克卢汉先生对传播学透彻的理解以及对媒介产生与它造成的影响应用自如,但有时候他的观点有失偏颇,根本无法自圆其说,比如当电子媒介出现后,麦克卢汉说这是一种进步,可是我们看到电子媒介也并没有克服以上的三点不足啊。

尤其是网络时代,遍地是广告,是垃圾邮件,电视里的凶杀暴力比起印刷时代来无论从数量还是份额我想都应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吧!这的确让人匪夷所思。

相比之下,库利的观点在短期内虽然没有立足之地,但是我们看到随着社会一点一点的在进步,言论越来越自由,人们对待媒介的持有的观点的客观性和理智,“印刷意味着民主”还是有一定意义的,当时,当电子技术更多的取代印刷来实现民主(如BBS、博客等),但一定程度上他们的性质是相同的。

让我们再来看看他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最著名也最富争议的论证方式。

三、评析麦克卢汉的论证手段让我们先来看看以下几段话:火器无所谓好坏,决定火器价值的是如何使用火器的方法。

金钱无所谓好坏,决定其价值的是什么人。

假如你同意着两种说法的话,那么很遗憾,你将会被麦克卢汉评价为“典型的梦游症的声音”,他甚至会以嘲笑的口吻帮你继续推断出“苹果馅无所谓好坏,决定其价值的是如何使用它”,“天花病毒无所谓好坏,决定其价值的是如何使用它。

”着真让人哭笑不得,而麦克卢汉对此的解释是“这种说法忽视了这些媒介形成的挑战对我们感性反映产生的影响”麦克卢汉极大的强调了媒介本身的能动性,他把人类所有改变都归结为媒介的产生和发展。

我想假如马克思能在传播学上多些造诣,他会竭力阻止着场争论,因为用唯物辨证法的观点来看,我想最好的说法应该是“火药的好坏有使用者决定,而火药本身会对使用者有强大的反作用”,。

尽管这是一个比较省力的回答,但我还是心有余悸,不知道在麦克卢汉眼里,这会不会又是另外一个声音,或者他将哲学中的那个有名的“多元论其实最终还是陷入了二元论”的评价也放到这种观点的头上。

不过我们还是感谢他,正是因为他肯定了媒介的作用,把媒介看做是一个个跳动的精灵,才有了媒介——人的延伸这个著名论断。

在麦克卢汉看来,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他认为,部落人的感觉能力大体上是平衡的,他们的行为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是极为协调的,而文明人以文字和印刷媒介为主的视觉文化不同,视觉文化的特点是集中于细节,并把细节从整体中分化抽象出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