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大《法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电大《法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1、法理学与部门法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2、法形成的最终标志是(国家的形成)。

3、不属于法的调整性职能的活动是(偿还债务)。

4、不属于法的保护性职能的活动是(依法纳税)。

5、划分法系的决定性标准是(法的传统)。

6、大陆法系是以(罗马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的总称。

7、英美法系是以(英国法)为传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的总称。

8、在侵权行为法方面,自由资本主义的过错责任原则被当代资本主义的(严格责任原则)代替。

9、保证社会主义法实施的方法是(说服教育和必要的强制相结合)的方法。

10、既是违反社会主义道德,又是违法的行为有(结伙打架)。

11、“凡法律所不禁止的,都是允许”的原则适用于(一般允许型)的法律调整。

12、“凡法律所不允许的,都是禁止”的原则适用于(一般禁止型)的法律调整。

13、下列哪些不能作为法律调整的对象:(自然过程)。

14、要求人们承担不为一定行为的义务的调整方法,被称为(禁止)的调整方式。

15、下列哪种关系在客观上要求法律来调整:(人身关系)。

16、法的创制是法的形成的(结尾)阶段。

17、(保护性规范)是规定法律责任和制裁措施的规范。

18、(授权性规范)是指规定人们有权自己做出某种行为,或要求他人做出或不做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

19、(禁止性规范)是指禁止人们做出一定行为,即承担一定消极不作为义务的法律规范。

20、(法规清理)是指有关国家机关按照一定程序,对一定时期和范围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加以审查,并重新确定其法律效力的活动。

21、(法规汇编)是指在不改变法规内容前提下,将规范性法律文件按涉及问题的性质或按发布时间的先后顺序予以排列,汇编成册。

22、(法典编纂)是一种法的创制活动,它必须由立法机关按照职权范围和法定程序进行。

23、下列属于法的适用的有(法院冻结某一公司的银行帐户)。

24、《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办法》属于(行政解释)。

25、不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释是(学理解26、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施行后,原先制定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失去效力。

这属于(默示废止)终止生效。

27、不在全国范围内生效的法律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28、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是指(主体、客体和内容)。

29、法律关系参加者能以自己的行为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资格,在法学上称为(行为能力)。

30、构成法律关系主体的必要条件是(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31、(做出肯定行为的权利)是一种积极行为的权利,处于权利的中心位置。

32、公民的名誉属于法律关系客体中的(人身利益)。

33、对于甲来说,属于法律事件的法律事实是(甲的父亲的病故)。

34、法律关系产生的具体条件是(法律事实)。

35、违法行为是指(一切具有社会危害性的有过错的不合法的行为)。

36、(社会危害性)是违法的最本质特征。

37、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行为,是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38、故意或过失是(违法的主观方面)。

39、承担违宪责任的主体是(特定国家机关及其领导人员)。

40、在我国,法律监督的专门机关是(国家检察机关)。

41、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有错误,有权提审或指令下级法院再审。

这种法律监督称为(审判监督)。

42、我国法律监督的重点是(国家机关创制法和适用法的活动)。

三、多项选择题1、法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法律行为、法律规范、法律规范、法律文化)等法律现象。

2、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法、法律现象及其规律、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

3、属于理论法学的是(法哲学、比较法总论)。

4、法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是(道德、宗教)。

5、习惯靠(传统、惯性、社会舆论)保证实施。

6、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基本形式是(制定、认可)。

7、法是(一种规范、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规定人们权利和义务的规范)。

8、法的保护性价值实现的方式是(惩罚犯罪、恢复被侵害的权利)。

9、法与利益的关系正确的是(利益是法的创制的初始点、利益是法的实现的法的实现就是法所保护的利益的实现)。

10、法制包括(现行法律规则、法的运行机制、法律文化传统、法学教育与研究)。

11、勒内·达维把当代各国法律划分为三大法系,即(大陆法系、英美法系、社会主义法系)。

12、基本的法律调整的方式有:(积极、允许、禁止)的调整方式。

13、下列哪些不能作为法律调整的对象:(科学研究的自然现象、自然现象发生的过程、大规模的社会过程)。

14、下列哪些能够作为法律调整的对象:(财产关系、劳动关系)。

15、一般可以把法的制定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准备阶段、确立阶段)。

16、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是指法律规范在逻辑联系上是由哪些因素或部分构成的。

一般认为,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包括三个因素,即(假定、处理、制裁)。

17、法律规范按其职能和专门化,可以分为(调整性规范、保护性规范、专门化规范)。

18、按照法律调整方式的不同,调整性规范可以分为(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积极义务性规范)。

19、根据同个别调整的不同联系,即法律允许执法机关、执法人员进行个别调整的程度,法律规范可分为(绝对确定性规范、相对确定性规范)。

20、按照是否允许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当事人)依法自主调整进行分类,法律规范可分为(任意性规范、强行性规范)。

21、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主要有三种方法,即(法规清理、法规汇编、法典编纂)。

22、法的适用的主体有(国家机关、国家授权的社会组织)。

23、法的适用结果有(产生权力义务关系、变更权力义务关系、消灭权力义务关系、实行法律制裁)。

24、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的含义包括(法律无差别地适用于全体公民、公民平等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依法保护任何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追究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

25、在我国,法律规范生效的时间有几种情况,它们包括(法律自公布之日起生效、法律本身规定了生效的具体时间、法律本身规定了其生效时间取决于其他法律的生效实行)。

26、在局部区域生效的法律是(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条例、地方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27、《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范围的规定》属于(司法解释、检察解释)。

28、下列属于立法解释的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自己制定的法律所作的解释、所作的解释、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对本省地方性法规所作的解释、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全国人大的授权,对全国人大制定的宪法所作的解释)。

29、正式解释包括(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

30、划分正式解释和非正式解释的标准是(解释主体、解释效力)。

31、司法解释的形式有(规定、批复、解答、意见)。

32、在我国,法律关系的客体有(物质财富、智力成果、人身利益、行为结果)。

33、法律义务包括(积极行为的义务、不作为的义务、接受国家强制措施的义务)。

34、我国决定公民行为能力的条件一般指(精神是否正常、达到一定年龄)。

35、法律事件包括有(人的出生、发生地震、人的死亡)。

36、法律事实包括(合法行为、不合法行为、人为事件、自然事件)。

37、违法的种类有(犯罪、民事违法、行政违法、违宪)。

38、一般地说,违法行为的构成要素有(违法行为必须是某种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违法必须是在不同程度上侵犯法律上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违法一般必须有行为人的过错、违法者必须具有法定责任能力)。

39、根据责任承担的内容不同,可以把法律责任分为(财产责任、非财产责任)。

40、行政拘留属于(行政制裁、惩罚性制裁)。

41、我国的法律监督的主体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公民)。

42、非正式解释包括(任意解释、学理解释)。

43、法律解释的方法包括(语法解释、逻辑解释、系统解释、历史解释)。

44、根据违法行为和法律责任的性质不同,法律制裁可以分为:(刑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违宪制裁)。

45、汉语中作为法的用语并影响语义的词主要有(刑、辟、律、法律)。

46、汉字的法确有(平、正、直、公正裁判)的含义。

47、检察监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法纪监督、侦察监督、审判监督、监所监督)。

三、填空题(单项选择)1、法学是一切专门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

2、法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原始社会内部(生产力)的发展。

3、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4、法律是有(国家强制力)作保障的规范。

5、法律是通过规定社会关系参加者的(权利)和(义务)来确认、保护和发展一定的社会关系。

6、亚里士多德将正义分为(分配的正7、当代美国学者罗尔斯提出了“(社会正义)”来区别个人正义。

8、法系是按照法的(历史传统)和法的(外部特征)对法进行的分类。

9、大陆法系以古代罗马法为基础,以19世纪初(法国民法典)为传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10、民主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法)是中国社会主义法的雏形。

11、中国社会主义法是(革命根据地的法)和解放初期(新民主主义法)的继续和发展。

12、中国社会主义法是在(彻底废除旧法)的基础上产生的。

13、(1954年宪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正式起点,它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14、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专门法律原则主要包括:(法治)原则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15、社会主义法的原则依指导法律调整的阶段,可以分为(立法原则)、适用法的原则、(法律解释原则)等。

15、现代科学技术对法的内容、形式、调整范围、调整方法、(法律技术)以及(法律术语)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重大影响。

17、一定事实关系的多次反复,成为人们行为的习性而形成的社会规范,被称(习惯)。

18、法律调整的是人们的(意志行为),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道德则注重人们行为的(内心动机),主要靠社会舆论等力量来维持。

19、技术规范可以分为:(单纯的技术规范)规范、社会技术规范和(法律技术规范)规范。

20、法的创制是国家或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行的活动。

21、法的创制是国家或国家机关制定、(修改)、(废止)法律规范的活动。

22、根据立法的进程,将立法技术分为立法预测技术、(立法规划技术)、法律规范表达技术。

23、(调整性规范)是通过赋予社会关系参加者以权利并让他们承担义务来调整社会关系的规范。

24、(积极义务性规范),是指规定人们必须做出一定行为,即承担一定积极作为义务的法律规范。

25、(绝对确定性规范),是指不允许执法机关、执法人员进行个别调整的规范。

26、(相对确定性规范),是指允许执法机关、执法人员进行个别调整的规范。

27、允许双方当事人有自己的意思表示,就一定问题达成协议。

如果达不成协议,才适用规范所规定的行为方案。

这种规范叫做(任意性规范)。

28、不允许当事人自行协议解决问题,只能执行法律规定的方案,否则其协议无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