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生命活动基本特征:
(一)新陈代谢。 (二)兴奋性。 (三)生殖。 二、“反应”的定义:机体或细胞受到刺激后所发生的功能活动的变化,称为反应。 三、“兴奋”的定义:生物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动作电位,称为 兴奋。 四、“兴奋性”的定义: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五、“内环境”的定义: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又称内环境。 六、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 (一)神经调节。 (二)体液调节。 (三)自生调节。 第一章:肌肉活动 一、“静息电位”的定义: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
差。 二、“动作电位”的定义: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来静 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迅速、短暂、可向周围扩布 的电位波动。 三、肌肉三种收缩形式的比较: 肌肉收缩的形式 肌肉长度变化 外力与肌张力比较 在运动中的功能 肌肉对外所做的功 能量供给率
缩短收缩 缩短 小于肌张力 加速 正 增加 精选文库 — 2 拉长收缩 拉长 大于肌张力 减速 负 减少
等长收缩 不变 等于肌张力 固定 未做 小于缩短收缩 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一)张力--速度关系:当前负荷不变,改变后负荷时,张力与速度成反比关系。 (二)长度--张力关系:初长度过长和过短都会使张力减小,只有达到最适初长度, 张力才最大。 五、人类肌纤维的类型及比较: 特征 Ι型(慢肌、红肌、占多数) ΙΙ(快肌、白肌) 收缩速度 慢 快 产生的力量 小 大 爆发力 小 大 耐力 好 差 有氧代谢 高 低 无氧代谢 低 高 疲劳度 不易 易 微血管密度 多 少 肌纤维的直径 细 粗 线粒体密度 多 少 ATP酶活性 低 高 肌红蛋白 高 低 颜色 红 白 精选文库 — 3 第二章:能量代谢
一、合成ATP的三种途径及比较:
磷酸原系统 糖酵解系统(乳酸能系统) 有氧氧化系统 代谢性质 无氧代谢 无氧代谢 有氧代谢 功能速率 快(56kj·g/s) 中(29.3kj·g/s) 慢(15kj·g/s) 能量来源 磷酸肌酸(CP) 糖/糖原 糖、脂肪、蛋白质 ATP生成 少 有限 多 有害终产物 无 乳酸(导致疲劳) 无
适用范围 10s左右极限强度肌肉活动 1-2min亚极限强度肌肉活动 耐力或长时间肌肉活动 二、“基础代谢”的定义: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清晨极其安静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三、“基础代谢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第三章: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一、“前庭器官”的定义:前庭器官是人体对自身姿势、运动状态及空间位置感知
的感受器,对保持身体平衡起重要作用。 二、“前庭反应”的定义:当人体前庭感受器受到过度刺激时,反射性的引起骨骼肌紧张性的改变以及自主功能的反应,这些反应称为前庭反应。 三、“前庭稳定性”的定义:过度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 称为前庭稳定性。 四、“牵张反射”的定义:在脊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拉使其 伸长时,引起受牵拉肌肉反射性缩短,该反射称为牵张 反射。(包括:腱反射、肌紧张) 五、“状态反射”的定义:头部空间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地引起四肢肌张力重新调整 精选文库 — 4 的一种反射活动。
六、“翻正反射”的定义: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列协调运动将 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称为翻正反射。 第四章:内分泌调节 一、“内分泌系统”的定义:指体内内分泌腺及分散于某组织器官中的内分泌细胞
所组成的信息传递系统。 二、“激素”的定义:内分泌腺或器官组织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以体液为媒介,在细胞之间传递调节信息的生物活性物质。 二、各腺对应分泌激素: 腺体 分泌激素 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 垂体 生长素 胰腺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性腺 雄性激素/雌性激素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肾上腺 肾上腺素 第六章:血液与运动 一、血液的组成: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占人体体重的7%-8%。(循环血量占大
部分4/5,储存血量占少部分1/5) 二、运动对血液的影响: (一)循环血量增加。 (二)改善血脂水平。 (三)改善血糖控制能力。 (四)提高血液输送氧的能力。 精选文库 — 5 第七章:呼吸与运动
一、“呼吸过程”包括:
(一)外呼吸。 (二)气体运输。 (三)内呼吸。 二“肺活量”的定义:肺容积中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联合气体量,称为肺活量。 三、“肺泡通气量”的定义: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四、为什么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好? 答:①肺泡通气量大。 ②可以调动更多肺泡参与呼吸和氧气交换,吸入更多的氧气,排出尽量多的二氧化碳。 ③吸入气体量大,肺组织得以充分伸展,有利于肺通气。 ④深呼吸时吸气和呼气时间相对较长,有利于肺换气。 ⑤浅快呼吸本身会增加机体的耗氧量,增加供氧与需氧的矛盾。 五、“气体交换”的动力:气体交换的动力是各气体的分压差。 第八章:血液循环与运动 一、“心动周期”的定义: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的时间,称为心动周期。
二、“每搏输出量”的定义:心脏搏动所射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 三、“射血分数”的定义: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四、“每分输出量”的定义:心室每分钟所输出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 五、“心指数”的定义: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六、“心力储备”的定义:心输出量可以随着机体代谢水平的需要而增加,称为心 力储备。 七、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精选文库 — 6 (一)负前荷。
(二)后前荷。 (三)心肌收缩力。 (四)心率。 八、“血压”的定义: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九、“动脉血压”的形成条件: (一)血液充盈。 (二)心室射血。 (三)外周阻力。 十、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一)搏出量。 (二)心率。 (三)外周阻力。 (四)大动脉管壁的弹性。 (五)循环血量。 十一、为什么突然站立起来会头晕?“重力性休克”的定义: 答:人体突然站立时,因大量血液滞留在下肢静脉,导致回心血量大幅减少,引起 脑部缺氧而发生头晕。该现象称为重力性休克。 十二、为什么剧烈运动后不能马上停下? 答:当肌肉进行节律性舒张活动时,下肢肌肉泵可每分钟挤出数升血液,促进了静 脉血液的快速回流,对心脏泵血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若突然停止,肌肉突 然放松失去“肌肉泵”的作用,使血液大量停留在下肢,导致回心血量大幅减 少,严重可出现重力性休克。 精选文库 — 7 十三、运动时对各器官的血流量进行重新分配的生理意义:
(一)减少对内脏器官的血流分配,保证有更多的血液流向运动肌。 (二)骨骼肌血管舒张的同时,内脏器官的血管收缩,使全身总的外周阻力不至于下 降太多,进一步保证运动肌的血流量。
十四、“运动性心脏肥大”的定义:由于长期锻炼或训练引起的以心腔扩大和心壁 增厚为主要标志的心脏肥大,称为运动性心脏 肥大。 第十章:身体素质 一、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一)肌源性因素。 (二)神经源性因素。 (三)关节运动角度。 (四)年龄、性别。 二、“无氧耐力”的定义:指机体在无氧代谢供能的情况下能够较长时间进行肌肉 活动的能力。 三、无氧耐力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一)糖无氧酵解供能能力。 (二)机体缓冲乳酸能力。 (三)脑细胞耐酸能力。 四、“需氧量”的定义:指人体为了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氧量。 五、“摄氧量”的定义:以诚吸氧量或耗氧量,指机体每分钟能够摄取并利用的氧 气量。 六、影响最大摄氧量的因素: 精选文库 — 8 (一)心肺功能。
(二)细胞摄取和利用氧的能力。 (三)年龄、性别、遗传。 七、“氧亏”的定义:需氧量与摄氧量之差称为氧亏。 八、“运动后过量氧耗”的定义:运动后恢复期内,为了偿还运动中过量消耗的氧, 这个过程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 九、“无氧阈(乳酸阈)”的定义:指在递增负荷的运动过程中,人体由有氧代谢 供能进入到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共同供能的转 折点。 十、女性最大呼吸量比男性低的原因: (一)女性的心室容积较小,故泵血量较少。 (二)女性血红蛋白含量较低,故血氧量低。 (三)女性脂肪含量较多,故肌肉力量较弱。 十一章:运动与身体机能的变化 一、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
(一)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 (二)增强氧运输系统的机能。 (三)身高体温。 (四)降低肌肉的粘滞性。 (五)增强皮肤血流。 (六)痕迹效应。 二、“极点”的定义:运动中机体协调功能暂时紊乱的一种表现。 三、“第二次呼吸”的定义:运动中机体建立新平衡的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