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史上关于爱情与婚姻的描写

文学史上关于爱情与婚姻的描写

文学史上关于爱情与婚姻的描写(10计机陈佳浩,曹阳,江满华,王海)(一)男女相恋。

恋爱首先是男女双方从心底发出的对对方的悦慕,文学史上有很多表现了男女间相恋、相思的诗歌。

如《周南·关睢》,写男子对女子的爱幕之情,诗歌通过描写一个贵族青年对淑女的追求和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心情,想象若能和她在一起,将要“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男女两情相悦,幽期密约,也是诗歌在爱情表现的一个方面。

如《邶风·静女》,诗中写一个男子在城之一隅等待“其姝”的“静女”,心情竟至急躁而搔首徘徊。

情人既来,并以彤管、茅荑相赠,他珍惜玩摩,爱不释手,并不是这礼物有什么特别,而是因为美人所赠。

主人公的感情表现得细腻真挚。

恋爱并不仅仅是相会的快乐和相亲相爱的幸福,还有相恋过程中有矛盾、烦恼和惆怅。

如《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这首诗中的男主人公深情在恋着一位女子,但是却难以如愿,也找不到追求的办法。

但诗人的一往情深却难以动摇,她甚至愿意做她的一个仆人,等那女子结婚之时去给她喂马。

江汉浩渺迷茫的水色,和男子无限缠绵有情思,有机地融在一起,使这首诗有一种难以言说的风韵。

但恋爱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父母反对子女恋爱给青年男女带来了不少痛苦。

《齐风•南山》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卫风•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这说明诗经时代男女的恋爱虽然比较自由,但好要受到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影响。

在明清民歌中,有的女子由于违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大胆追求自己热恋的情郎,遭到母亲的毒打,她坚强不屈地表白:“乞娘打子满身青,寄信教郎莫吃惊;我是银匠铺首饰由渠打,只打得我身时弗打得我心!”(《山歌·打要》)(二)男女婚嫁结婚是人生大事,古代诗歌曾对新婚场景进行描写,并表达出祝贺和礼赞。

如,《召南•鹊巢》写贵族女子的出嫁,场面同样盛大,“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子之于归,百辆御之。

”另外还有一个典型的诗篇是《卫风•硕人》,写婚嫁女子的显赫地位、豪盛装束、高傲气度、宏大场面及至女子本人的绝伦美丽。

婚姻虽然是美好的,但不完全是幸福和快乐。

对于女子来说,更是如此。

“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想到从此远离了自己的父母兄弟,出嫁的女子自然有难以割舍的亲情。

如《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从诗意看,这是卫君送妹远嫁南国的诗,诗以燕燕于飞起兴,含有兄妹之情留恋不舍之意,而远送于野,伫足远望,挥泪告别,真情无限。

婚后夫妻间的幸福生活是各位新人的渴求,像《郑风•女曰鸡鸣》中描写的,妻子天亮时催丈夫早起,丈夫回来后妻子对他进行奖赏,丈夫对妻子有赠答。

全诗用对话的方式写来,暖意融融,温情无限,把一对夫妇和睦相处的幸福生活描绘得无以复加。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婚姻都如此幸福,还有婚姻不幸嫁错郎君的情况。

如《鄘风•柏舟》。

诗中的女主人公更是受到严重的虐待,初嫁时丈夫曾经对她很好,可是不久就变了态度,“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逝不相好”、“德音无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她只好向日月哭诉,希望日月能够体察人间的不平,“日居月诸,照临下土”。

她甚至埋怨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不能养她到老而让她出嫁。

“父兮母兮,畜我不卒”。

因为她受的苦实在太多了,已以无法尽述,她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

“胡能有定?报我不述”。

最终无奈的结局的女子被休,《诗经》里的两篇弃妇诗《邺风·谷风》和《卫风·氓》很清楚地反映了这种社会现实。

(三)中国婚姻制度发展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而婚姻制度的发展也同样如此。

从西周开始,随着各种礼仪的制定和逐步完善,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渐渐纳入礼仪的规范,婚姻嫁娶当然也不例外。

东周以前,实行群婚制,野合婚,对偶婚。

随着社会的发展,私有制和奴隶制的出现便形成了一夫一妻制。

而唐代的婚姻则相对开放,例如魏颢的《李翰林集序》,记载了李白的婚姻情况:“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

又合于刘,刘诀。

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

终娶于宋(宗)。

”(四)古代婚姻爱情的一些特点:1、直言:如《捉搦歌》其二:“谁家女子能行步,反著裌禅后裙露。

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

”《折杨柳枝歌》:“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

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

”出语直截了当,十分豪爽坦率。

确实如梁启超论北朝民歌时所说:他们“心直口快,有一句说一句。

他们的情感是没有遮拦的,你说好也罢,说坏也罢,总是把真面孔搬出来。

”2、父母之命、门第观念的影响,尤其唐代。

在古代,受封建思想的束缚,男女贵贱长幼尊卑的等级观念十分明显而深刻,婚姻等大事往往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指腹为婚更是十分常见的事情,家庭中只剩下伦理孝悌,爱情从此缺席了。

在这种感念的影响下,不知有多少对恋人被拆散,多少人的一生就葬送在不恰当的婚姻当中。

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太多太多的人渴望真正的爱情,有太多太多的男子沾花惹草,烟花巷柳,太多太多的妇女饱受冷落,寂寞难耐,就这样终了此生。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父母之命”和门第观念总是取代男女“互相爱慕”而成为爱情婚姻的基础。

“父母之命”是儒家传统婚姻观念的主要内容。

孟子说:“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

父母之心,人皆有之。

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在唐代,家长包办婚姻的制度十分牢固,唐人奉周秦两汉“三从”、“夫为妻纲”等传统的说教为天经地义,唐律更有嫁娶必由父母或祖父母或期亲尊长主婚的条文,“为婚之法,必有行媒”的规定。

正是由于唐代的这种家长主婚及门阀制度,可以从唐传奇中看出唐代士族的婚姻并不美满。

唐诗有“悼亡”题材,唐传奇却无以婚姻为歌颂对象的爱情故事。

颂情的虽多,爱妻的却少见。

著名的《西厢记》让张生与崔莺莺终成眷属,但在其所本的唐传奇《莺莺传》中张生对崔莺莺却是“始乱终弃”。

在唐代,爱情要浪漫,婚姻要现实。

(五)名篇名句《孔雀东南飞》的一些总结它是封建社会早期有关婚姻家庭方面较为成熟的作品,反映那个时代人们的婚姻状况、家庭矛盾,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讴歌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反对汉代婚姻包办制度;歌颂刘、焦夫妇忠于爱情、追求自由等。

《孔雀东南飞》真实地反映了汉代母权的高高在上,出嫁女子的卑微下贱,汉代愚孝之风的盛行以及女子再婚的习俗”部分名句摘录元稹的《遣悲怀》:“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唯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李商隐的《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清照《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纳兰性德的《蝶恋花》:“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社会人看法1、面临的问题是我没房子,没存款。

可是没有几个女人愿意和你同甘苦共患难。

虽然有理想,有计划,但还没找到伊人,希望能尽快遇到那个相信患难见真情的你!!2、爱情婚姻是两码事3、不要总以没房子,没存款为理由,有理想,有计划那就要去努力,不要只空口说说,空头支票谁都会开。

不同意那句没有几个女人愿意和你同甘共苦,你要让她看到希望,看到和你共苦以后的甘。

现在多少人是功成名就之后,开始嫌弃妻子,这对女生来说是多大的风险。

4、婚姻给予我的。

只是一个可以睡觉的住所。

和一个名正言顺守着我的男人。

尽管。

我感受不到他的爱。

5、青春年少,谁不喜欢帅哥美女,可是帅哥美女终究会成昨日黄花,真实伴随你的就是你的性格、你的能力!6、有能力你可以从穷小子蜕变成蝶,没有能力,万贯家财一夜散尽…7、即使郎才女貌,可是现实社会沉重压力下,有的人性格难以应对,就会扭曲,变态、自杀、失控比比皆是!8、其实最关键的还是看你择偶侧重哪一点,有时候就像选鞋子,也许选个跟脚的穿着舒适的更重要!9、婚姻的整体像一个完整的西瓜。

爱情是皮,生活是瓤,皮之不存,瓤将焉附?总结情人之间的感情,必须是纯之又纯。

完全是男女之间的爱幕和缠绵,完全是感情上的需要和慰藉,这才是真正意义的爱情!不能带有任何功利企图,更不能试图谁占有谁。

如果夹杂一丝物欲都会使美好的情感变味,甚至以悲剧告终!男女任何一方,包括合法的夫妻双方,你要想得到真正的爱情,首先自己要摆正自己的心态,要做好一切为对方着想、甘于奉献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准备。

没有付出是不会得到回报的,这是一条真理。

这也是为什么幸福和快乐不会轻易落到人们头上的原因吧?所以,爱情和婚姻决不是一回事,有句名言“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仔细品味,很有道理。

认识到爱情和婚姻的差异,正确处理情感和家庭,你不但会有一个幸福的家,而且会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慰藉。

而在现代,随着妇女身份地位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妇女谋求独立而非婚姻的束缚。

现代男性的婚姻观念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太太角色,而女性早已不把婚姻当做人生的全部,追求自己的事业以及寻求更多的个人空间。

观念上的抵触使他们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择偶标准真心爱自己贤惠孝顺(尤其针对现在婆媳关系是个复杂的问题)孝敬老人知书达礼懂事,能相互理解充分信任对方没有过多的物质欲望(不要整天要房要车,太现实了)不对异性过分热情不丑也不太靓有责任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