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单元评价检测(一)(1)

单元评价检测(一)(1)

单元评价检测(一)第一单元(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2014·玉林模拟)下列现象中,不能体现生物特征的是( )A.植物落叶B.H7N9病毒能繁殖后代C.含羞草受到碰触叶片会合拢D.钟乳石慢慢长大【解析】选D。

植物落叶说明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H7N9病毒能繁殖后代说明生物能繁殖;含羞草受到碰触叶片会合拢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钟乳石慢慢长大,但这种长大与生物的生长是不同的,它是一些无机盐慢慢堆积的结果。

2.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

某生物兴趣小组调查校园里的生物,发现有麻雀、潮虫、蚯蚓以及各种树木花草。

下面是同学们对这些生物共同特征的概述,其中错误的是( )A.都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B.都能摄取物质并排出废物C.都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都能生长繁殖【解析】选A。

本题考查生物的共同特征。

生物都能进行新陈代谢,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都有生长繁殖的能力,生物都有遗传变异的特征。

生物的营养方式有自养和异养两种,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养活自己属于自养,动物摄取现成的有机物来获取能量属于异养;无论动物或植物都能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物质并排出废物。

3.下列现象中不是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是( )A.惊弓之鸟B.蜻蜓点水C.杯弓蛇影D.望梅止渴【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对生物特征的判断。

A项是鸟对弓所作出的反应,C 项是人对弓映在杯中的影子作出的反应,D项是人对语言文字作出的反应,B项属于蜻蜓的繁殖行为。

4.(2013·益阳中考)我国历次人口普查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与下列哪一项相同( ) A.探究蚂蚁的通讯 B.观察叶片的结构C.测定种子的发芽率D.森林资源的清查【解析】选D。

本题考查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人口普查是指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项目、统一的调查表,对全国人口普遍地、逐户逐人地进行的一次性调查登记;我国的森林资源每五年清查一次常用的方法也是调查法。

5.(2014·龙岩模拟)久置空气中的烤面包片,难以生出霉菌。

小林同学观察到这一现象,提出:水分对霉菌的生活有影响吗?这属于实验法研究步骤中的( )A.发现并提出问题B.作出假设C.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记录D.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理解掌握探究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实验法研究的一般过程。

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并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

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

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到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

6.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就“不同水质对蛙卵孵化的影响”进行了探究,其实验记录如下表:该实验设计的不妥之处是( )A.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B.水量过多C.水温太高D.水中没有水草【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对实验变量的理解。

根据题意需探究不同水质对蛙卵孵化的影响,但从表格中可以得出两组不同变量,即水质、水温,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

【互动探究】(1)上题中应该如何设计实验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提示:把A、B两组的水温都控制在22℃,其他设计不变。

(2)上题中若要探究水温对蛙卵孵化的影响,应该如何设计实验?提示:A、B两组都用河水,其他设计不变。

7.(2013·泉州中考)夏天到了,鹦鹉褪落一地绒羽。

影响鹦鹉换羽的因素是( ) A.温度 B.阳光 C.空气 D.水分【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1)运用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

(2)鹦鹉的绒羽有保温作用,夏天褪去绒羽利于散热。

【解析】选A。

本题考查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夏天到了鹦鹉褪落一地绒羽,这一现象说明对鹦鹉的褪毛有影响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

8.(2013·临沂学业考)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下列生物之间属于竞争关系的一组是( )A.青草与山羊B.青草与青蛙C.工蜂与蜂王D.水稻与稗草【解析】选D。

本题考查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A项山羊吃青草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属于捕食关系;B项青蛙吃害虫,与青草之间没有直接关系;C项工蜂与蜂王分工不同,工蜂喂养蜂王,属于种内互助;D项水稻与稗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属于竞争关系。

【易错警示】此题易出错的地方是把工蜂与蜂王的关系理解为竞争。

9.(2012·怀化学业考)下列现象能说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仙人掌的叶变成刺B.望梅止渴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沙漠植物具有发达的根系【解析】选C。

本题考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及其判断。

生物能够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A项、D项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C项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B项是人对语言文字作出的反应。

10.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总结出许多谚语。

“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特指谷物)历来一半收”这句谚语说明的道理是( )A.不同植物需水量不同B.立秋后谷物生长需要大量的水分C.谷物不同的生长时期需水量相同D.土质不同谷物的灌溉量不同【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1)理解植物体对水的需求特点。

(2)分析谚语,抓好“无雨”“空秋”这两个关键词。

【解析】选B。

本题考查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不同的植物、不同的生长期、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区,植物的需水量不同。

“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这句谚语的意思是立秋时节后谷物生长需要较多的水。

11.(2013·广州学业考)地衣生活在岩石表面,可以从岩石中得到所需的营养物质;地衣又能够分泌地衣酸,对岩石有腐蚀作用。

这一事实说明( )A.生物能适应环境B.生物能影响环境C.生物不能适应环境,也不能影响环境D.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解析】选D。

本题考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地衣生活在岩石上,可以从岩石中得到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地衣又能够分泌地衣酸,对岩石有腐蚀风化作用,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

12.既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又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的生物是( )A.人类B.生产者C.消费者D.分解者【解析】选B。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作用。

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不仅养活了自己,而且还为动物提供食物来源,是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成分,离开了植物,整个生态系统将无法存在。

【易错警示】此题易出错的地方是把人类理解为生产者。

13.盐城大纵湖享有“水乡泽国”“鱼米之乡”的盛誉。

下列描述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湖中的水B.清水大闸蟹C.湖中的芦苇D.湿地风景区【解析】选D。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湖中的水只包括了非生物部分的水,没有其他部分,也没有生物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清水大闸蟹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动物,没有其他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湖中的芦苇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植物,没有其他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湿地风景区既包括了湿地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的所有生物,构成生态系统。

14.(2014·长沙期中)爱护花草树木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树木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A.非生物部分B.生产者C.消费者D.分解者【解析】选B。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叫做消费者;细菌和真菌能够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因此,树木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15.维持生态系统的存在,下列不是必需成分的是(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阳光、水、空气等【解析】选B。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的作用。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要利用无机环境中的阳光、水、空气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而分解者可以将这些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给绿色植物再利用,所以在理论上,没有消费者生态系统也能维持。

16.(2014·牡丹江模拟)某淡水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体内毒素含量如下,请写出正确的食物链( )A.甲→乙→丙→丁B.丁→丙→乙→甲C.丙→甲→乙→丁D.乙→甲→丙→丁【解析】选A。

本题考查某些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积累。

在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逐级积累,因此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越多,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越少。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各种生物体内毒素含量从少到多依次是甲0.03、乙0.12、丙1.26、丁26.7,因此食物链是:甲→乙→丙→丁。

【变式训练】下表为长江武汉段四种生物的调查统计数据:这些生物构成了一条食物链,此食物链的正确构成是( )A.丙→甲→乙→丁B.甲→乙→丙→丁C.丁→丙→乙→甲D.丁→乙→丙→甲【解析】选A。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减少。

因此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就越少,生物的数量就越少;营养级越低,获得的能量就越多,生物数量就越多。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生物数量由多到少依次是丙4.1×1010>甲1.56×108>乙6.42×104>丁8.3×102。

因此食物链的正确构成是丙→甲→乙→丁。

【拓展归纳】食物链的五种判断方法(1)根据捕食关系: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根据所含能量的多少:生产者所含能量最多,依次减少,最高级的消费者所含能量最少。

(3)根据所含有机物的多少:生产者所含的有机物总量最多,依次减少,最高级的消费者所含有机物总量最少。

(4)根据生物数量的多少:一般生产者数量最多,之后依次减少,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数量最少。

(5)根据生物富集:生产者有毒物质浓度最低,依次增加,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有毒物质浓度最高。

17.(2014·深圳模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直接反映了生态系统的( )A.能量流动B.物质循环C.食物链D.食物网【解析】选B。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即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制造有机物,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重要作用。

18.沼泽是哪种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 )A.森林生态系统B.海洋生态系统C.湿地生态系统D.淡水生态系统【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

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

沼泽是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种类也很多。

19.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能够在较长时间内维持相对稳定,其主要原因是( )A.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B.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C.物质循环能持续进行D.能量流动能持续进行【解析】选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