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高三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中高三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河南省部分示范性高中高三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下列方法可以区分胶体和溶液的是A.利用分散系的外观B.能否透过滤纸C.布朗运动D.丁达尔效应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纯净物中不一定存在化学键B.一种元素可能有多种氧化物,但同种化合价只对应一种氧化物C.0.1mol/LCH3COOH溶液在稀释过程中c(H+)/c(CH3COOH)将变大D.将FeCl3溶液、Na2SO3溶液蒸干并灼烧分别得到Fe2O3、Na2SO43. 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①1mol Na2O2与足量水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N A②电解精炼铜时阳极溶解64 g铜,则共转移了2N A个电子③78 g Na2S和Na2O2的混合物中含有的阴离子数大于N A④1molCu与足量浓硫酸反应,生成的气体为22.4L⑤25℃时,pH=7的NH4Cl和NH3•H2O混合溶液中,OH-离子数约为10-7 N A⑥1mol CO2分子中共价键总数为2 N A⑦含1mol溶质Na2CO3的溶液中,所含阴离子总数大于N AA.①②③④⑤⑥ B.④⑤⑥ C.①③④⑥ D.③④⑤⑥⑦4.下列离子组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A.加入铝粉后产生大量氢气的溶液中:K+、Na+、Cl—、NO3—B.在pH=1的溶液中:K+、Fe2+、Cl—、NO3—C.在既能溶解Al(OH)3又能溶解H2SiO3的溶液中:Na+、CO32-、SO32―、NO3―D.某溶液中由水电离生成的c(H+)=10-12 mol/L:CO32-、SO42-、C1-、Na+5. 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①热稳定性:H2O>HF>H2S ②离子半径:、Cl—>F—>Na+③酸性:H3PO4>H2SO4>HClO4④结合质子(H+)能力:OH->CH3COO->Cl-A.①③ B.②④C.①④D.②③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同一主族相邻两个周期的元素的原子序数差为上一周期所含元素种类B.短周期元素中同主族元素X的原子序数不可能是Y的2倍C.L层上的电子数为奇数的元素一定是主族元素D.族序数等于周期序数的元素一定是金属元素7.下列化学用语中错误..的是A.电极反应:O2 + 4e- + 2H2O = 4OH-,只能在原电池中发生,不能在电解池中发生B.硫酸氢钠在熔融时电离:NaHSO4= Na+ + H+ + SO42-C.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H+(aq) + OH-(aq) = H2O(l) ;ΔH=-57.3kJ/mol D.明矾溶于水:Al3+ + 3H2O Al(OH)3 + 3H+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向体积为V a的0.02mol·L-1CH3COOH溶液中加入体积为V b的0.02mol·L-1NaOH溶液,V a>V b时:c (CH3COOH)+c(CH3COO-)>c (Na+)B.将0.2 mol·L-1的盐酸与0.1 mol·L-1的KAlO2溶液等体积混合,其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小到大的顺序为:c(OH-)<c(Al3+)<c(H+)<c(K+)<c(Cl-)C.pH=5的HCOOH溶液和pH=5的NH4NO3溶液中,c(H+)不相等D.25℃时,pH=4,浓度均为0.1mol·L-1的CH3COOH、CH3COONa混合溶液:c(CH3COO-)+c(OH-)<c(CH3COOH)+c(H+)9.已知298K时,M g(O H)2的溶度积常数Ksp=5.6×10-12,取适量的MgCl2溶液,加入一定量的烧碱溶液达到沉淀溶解平衡,测得PH=13.0,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所得溶液中的c(H+)=1.0×10-13mol·L-1B.加入Na2CO3固体,可能生成沉淀C.所加的烧碱溶液pH=13.0D.所得溶液中的c(M g2+)=5.6×10-10mol·L-110.常温下,将200ml pH=a的CuSO4和K2SO4的混合溶液用石墨电极电解一段时间,测得溶液的PH变为b(溶液体积的变化忽略不计),在整个电解过程中始终发现只有一个电极有气体产生。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若使电解质溶液恢复到电解前的浓度可向溶液中加入9.8×(10-b-10-a)g Cu(OH)2 B.b<a<7C.阳极产生的气体是O2,其体积(标准状况下)为:1.12×(10-b-10-a)LD.阴极电极反应式为:Cu2++2e-=Cu11. T ℃时在2L密闭容器中使X(g)与Y(g)发生反应生成Z(g)。

反应过程中X、Y、Z的浓度变化如图1所示;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分别为T1和T2时,Y的体积百分含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容器中发生的反应可表示为:3X(g)+Y(g) 2Z(g)B.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减小C.反应进行的前4 min内,用X表示的反应速率 v(X)=0.075mol•(L•min)-1D.若改变反应条件,使反应进程如图3所示,则改变的条件是使用催化剂12.某稀溶液中含有等物质的量的ZnSO4、Fe2(SO4)3、H2SO4、CuSO4,向其中逐渐加入铁粉。

下列各图表示溶液中Fe2+的物质的量和加入铁粉的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其中可能正确的是T(K) 938 117313.一定条件下在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可逆反应: Fe(s) + CO 2(g)FeO(s) + CO(g),并达到平衡状态,已知 其平衡常数K与温度的关系如右表。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 =B 、充入氦气,混合气体的密度增大C 、升高温度,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减小D 、充入CO 2,平衡右移,平衡常数增大14.目前工业上有一种方法是用CO 2来生产燃料甲醇。

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CO 2(g)+3H 2(g)CH 3OH(g)+H 2O(g),右图表示该反应过程中能量(单位为kJ ·mol -1)的变化:(1)关于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填字母)。

A .△H >0,△S >0B .△H >0,△S <0C .△H <0,△S <0D .△H <0,△S >0(2)为探究反应原理,现进行如下实验,在体积为l L 的密闭容器中,充入l mol CO 2和3 mol H 2,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CO 2(g)+3H 2(g)CH 3OH(g)+H 2O(g),经测得CO 2和CH 3OH(g)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

① 从反应开始到平衡,CO 2的平均反应速率v (CO 2)= 。

② 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 。

③ 下列措施中能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 (填字母)。

A .升高温度B .将CH 3OH(g)及时液化抽出C .选择高效催化剂D .再充入l molCO 2和3 molH 2(3)25℃,1.01×105Pa 时,16g 液态甲醇完全燃烧,当恢复到原状态时,放出369.2kJ 的热量,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用合适的合金为电极,以氢氧化钠、甲醇、水、氧气为原料,可以制成一种以甲醇为原料的燃料电池,此电池的负极应加入或通入的物质有__________ _____;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某强酸性溶液X 含有Ba 2+、Al 3+、NH 4+、Fe 2+、Fe 3+、CO 32-、SO 32-、SO 42-、Cl -、NO 3-中的一种或几种,取该溶液进行连续实验,实验内容如下: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离子中,溶液X 中除H +外还肯定含有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确定是否含有的离子(Q)是___________,若要确定该Q(若不止一种,可任选一种)不存在,最可靠的化学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沉淀G 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

(3)写出有关离子方程式:①中生成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K 1.47 2.15 )()(2CO c CO c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设测定A、F、I均为0.01mol,10mL X溶液中n(H+)=0.04mol,当沉淀C物质的量___________,表明Q离子一定是________________16.为测定Na2CO3与Na2SO3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取样品23.2 g,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铁架台、铁夹等仪器未在图中画出):(1)将仪器连接好以后,必须进行的第一步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实验还必须用到的最重要的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仪器F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仪器C中装有品红溶液,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提出该溶液可能引起Na2CO3含量的测量结果比实际值偏低,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室中备有以下常用试剂:a.浓硫酸; b.品红溶液;c.酸性高锰酸钾溶液;d.饱和碳酸氢钠溶液;e.氢氧化钠溶液;f.无水硫酸铜;g.碱石灰;h.五氧化二磷;i.无水氯化钙。

请将下列容器中应盛放的试剂序号填入相应空格:B中_____________,D中______________,E中_____________。

(5)实验过程中,当仪器A内的固体反应完全后,需打开活塞K,向A中缓慢通入大量的空气。

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通空气应先经过___________试剂(填上述所供试剂的序号)处理,否则可能引起Na2SO3含量的测量结果比实际值_______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没影响”)。

(6)若仪器E在实验完成时增重4.4 g,则Na2CO3与Na2S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

17.学习了元素周期律后,同学们对第四周期过渡元素氧化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是否只有二氧化锰能催化氯酸钾受热分解?氧化铁、氧化铜、氧化铬等对氯酸钾的受热分解有没有催化作用?对此他们进行了实验探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