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英汉对比研究》绪论与第一章

浅谈《英汉对比研究》绪论与第一章

浅谈《英汉对比研究》绪论与第一章大三这一学期,我们学完了那些基础课程,迎来了许多重要的课程。

其中英汉对比研究就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

尽管很多学长学姐包括一些老师都认为这是一门复杂难懂的课程,而事实也确是如此,但是我认为这是一门很有意义的课程。

读完课本的绪论和第一章之后,我想写写自己的一些感悟。

在开始上课之前,老师先给我们谈到了如何做人。

我想这是每个老师都应该谈到的话题。

我们来到大学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为人处世,也就是做人。

我个人认为学习如何做人比学习课本知识更加重要。

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做人、做事,那么他最终也是个失败的人。

做人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

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都碌碌而为,那是因为他活了一辈子都没弄明白该怎么样去做人。

每一个人生活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中,光凭一身技艺是不行的,就算你工作经验丰富,如果你和同事相处不和谐,你还是无法在这个职位工作很久,那就更不可能谈升职等等。

可以这么说,做人是一门涉及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学问,单从任何一个方面入手研究,都不可能窥其全貌。

所以上课前老师给我们讲的有关做人方面的内容还是很有必要的。

书本上能够告诉我们的只是一些理论知识,而我们从这些理论知识中学到的有用的部分更是微乎其微。

再来,老师谈到了思维方式。

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这不是一个很好理解的词。

通常来说,思维方式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

不同国籍、文化背景的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不同,便是思维方式的不同。

学术上的说法是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方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

所以,思维方式与我们学习英汉对比研究这门课程有密切关系。

一方面,思维方式与文化密切相关,是文化心理诸特征的集中体现,反过来又对文化心理诸要素产生制约作用。

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英汉对比研究所要解读的很重要一部分就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的思维方式。

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况下,中国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国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中国人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

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几千年特有的文化密不可分。

另外,西方英语民族重抽象思维,而中国汉民族重具象思维。

西方英语民族擅长于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能力的运用,而汉民族恰恰相反,崇尚天人合一,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具象代表概念,喜欢进行类比推理的思维定式,更习惯于运用具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而不太重视纯粹意义的抽象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常常使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

然后就是课本,英汉对比语言学。

绪论部分写的是语言与文化。

语言是什么?语言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是由关系联系起来的共存要素所构成的系统,是由行异两级构成的象征系统。

那么文化又是什么呢?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它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

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

绪论分为四部分,分别为: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英汉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以及英汉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侧重于英汉的共时对比分析研究,旨在寻找、描述并解释英汉的异同,尤其不同之处和特殊之处,并将研究的结果应用于有关领域。

然后课文分点讲述了研究对象和英汉对比分析的角度。

课文中还写到人们在外语教学中逐渐认识到,要学好外语,必须了解其特点,要了解其特点,最有效的方法是与母语的特点作比较。

翻译教学和研究的经验表明:翻译理论和技巧必须建立在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上。

对比分析也是语言研究的重要手段。

对比是比较的基础。

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

我们比较的目的是为了求同或者求异,找的两者的共性或者个性。

在对英汉语言进行对比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共识,许多不解,也会产生许多分歧和误解,但是我们要在这种对比中对英汉语言进行继承、批判及创新发展。

不同语言的对比分析不仅有利于教学和翻译,也有助于语言交际。

长期以来,语言学者关心的是语言的内部形式和结构,但却忽略与语言密切相关的社会和文化因素。

首先我想说说文化。

所谓文是指文雅,所谓化是指变化,那么文化就是由野蛮到文明的一个转化。

文化的特点就是文化是动态发展的,是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价值观。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多元的,文化个体差异很大。

理所当然中西方文化差异更是巨大,所以在研究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的同时,文化变成了不可忽略的因素。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家,文化也随着朝代的更替和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发展,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外语言障碍和文化碰撞在我国引起了空气的外语热和文化热。

在这种形势的推动下,语言学界开始了语言学研究的改革和创新时期。

而此时,外国的语言学研究已经走过了相当一段历程,进入了一个新天地。

而且国外语言学研究走的是一条由语言内部扩展到语言外部、由微观扩展到宏观、由小范围扩展到大范围的历程。

而中西方任何语言,都具有深刻的人文属性,其差异主要在于人文属性的具体内涵及表现形式。

英汉文化语言学史一门跨语言与文化、跨英语与汉语、跨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叉性学科。

英汉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实用研究和应用研究。

理论研究包括英汉文化学的体系、性质、任务、目标、原则、方法;英汉语言与中西文化的关系、英汉文化语言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从语种和文化类型的角度出发,还可分为汉语文化语言学和英语文化语言学。

而实用研究又体现中西文化差异的英汉词语涵义;体现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英汉语法特征;体现中西文化差异的思维方式及英汉表现方法;体现中西文化差异的英汉修辞特征、语篇特征、语体特征、语用特征和当代文风。

除此之外,英汉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广泛的应用于跨文化交际、英汉互译和语言教学等领域里。

事实上,这些领域已成为独立的学科。

这些学科可视为英汉文化语言学的相关学科或应用学科。

例如,跨文化交际学、文化翻译学、语言教学等。

在英汉文化语言学这个学科体系中,语言已是大海,文化更是汪洋。

如何着手进行英汉语言与文化的研究呢?1.关于语言和文化方面的研究。

英语语言学和汉语语言学可以从历时研究和共时研究这两方面热手。

历时研究包括英汉语言的内部历史和外部历史;共时研究包括古代、近代、现代等各个时期的汉语和英语,大陆和港澳台的现代汉语,英国、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现代英语。

英语语言学和汉语语言学为英汉对比语言学提供研究的基础。

英汉对比研究应包括对比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探讨建立一门新的学科——“英汉对比篇章语言学”。

2.关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英汉文化语言学研究英汉语言与中西文化的相互关系,用中西文化解释英汉语言,或用英汉语言解释中西文化。

英语语言学、汉语语言学、中国文化学、西方文化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是研究的基础。

本学科的研究除了必须具备普通语言学、理论语言学等基本理论知识之外,还必须着重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内部系统,如语音与文化、词语与文化、语义与文化、语法与文化、修辞与文化、语篇与文化、语体与文化、语用与文化、文风与文化等。

词语是文化的积淀,最能明显的反映文化的特征。

从文化方面研究语义,可以建立一门新的学科——文化语义学。

语篇是表达和翻译的基本单位,应该作为研究语言的突破口。

第一章写的是综合语与分析语。

这一部分分为四块对英汉语言做了对比。

综合语的特征是运用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

分析语的特征是不用形态变化而用词序及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

汉语为典型的分析语,英语为综合分析语。

形态变化,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三大手段。

英语有形态变化,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构词形态。

即:构词作用的词缀变化,包括大量的前缀和后缀。

英语的词缀灵活多变,常常一缀多义,不仅规模大,数量多,而且种类齐全。

汉语利用词缀构词仍处在发展中,不论规模、数量或种类,都不及英语。

英语通过词性变化,改变词性,用这些词灵活组句,可以表达一个几乎相同的意思;汉语没有词性变化,就难以用这么多的句式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英汉互译时,往往要改变词性、转换词类,才能通顺地表达愿意。

构形形态。

即:表达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

英语的动词、助动词和情态动词常常结合起来,运用其形态变化,标示动词的时态、语态和语气。

现代英语的形态变化主要是动词的变化和名词、代词、形容词及副词的变化,以及上述的词缀变化。

这些变化有:性(gender)、数(number)、格(case)、时(tense)、体(aspect)、语态(voice)、语气(mood)、比较级(degree of comparison)、人称(person)和词性(parts of speech)等。

有了这些变化,一个词可以表达几种语法意义。

汉语则需借助词语,词序,隐含意义或其他办法分别表达相应的语法意义。

英语词序比较灵活,汉语词序相对固定。

形态变化与词序有密切的关系。

形态变化越多的语言,词序越灵活,反之亦然。

形态、词序和虚词这三大语法手段互相配合和交替运用,使英语词语和从句的位置比汉语灵活。

英汉句子的主要成分如主语、谓语动词、宾语或表语的词序基本上相同,一般说来,英汉的排列顺序都是:主动宾(表)。

但与汉语相比,英语词序倒置的现象比较多。

H. Fowler 将英语词序的倒装想象归为九类:疑问倒装(Interrogative inversion)、命令倒装(Imperative inversion)、惊叹倒装(Exclamatory inversion)、假设倒装(Hypothetical inversion)、平衡倒装(Balance inversion)、衔接倒装(Link inversion)、点题倒装(Signpost inversion)、否定倒装(Negative inversion)、韵律倒装(Metrical inversion)、结构性倒装(structural inversion)和功能性倒装(functional inversion)。

这些倒置现象,部分是由于语法的需要,部分是出于修辞的需要。

英语词序能够如此灵活倒置,形态变化和运用丰富的连接词是两个重要原因。

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少用或不用连接词,词序相对固定。

除了诗词或某些惯用的句式外,汉语词序的变化大多是把宾语提到动词或主语之前,从而引起宾语的句法功能的改变,如“她文章写的很好”,“酒他喝得太多”等等。

英语有结构性倒装(structural inversion),也有功能性倒装(functional inversion),汉语则功能性倒装居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