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节日的德育功能研究

中国传统节日的德育功能研究

中国传统节日的德育功能研究
摘要:节日是在农耕社会古代人民通过对天时,物候等的周期
性变化的观察把握逐步形成的。中国传统节日有其独特的内涵:一
是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和谐自然观;二是体现了浓浓人情;
三是表达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四是处处体现着民族精
神,爱国大义。传统节日的德育教育功能:一是加强大学生民族精
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二是对青少年进行亲情教育的
宝贵资源;三是对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有利时机;四是对青
少年进行荣辱观教育的宝贵素材;五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的
具体体现。
关键词: 中国传统节日 内涵 德育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其丰富的思想文化德育内涵,对德育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概念
节日是相对于常日而言的特定的日子。它是农耕社会的伴生物,是
古代人民通过对天时,物候等的周期性变化的观察把握而逐步约定
速成的。从历史长河中看,先秦便有节庆产生,至隋唐时期是古代
节日文化发展、定型的时期。最终形成一系列适应自然环境,反映
天人合一,和谐人际关系的祭祀,庆祝,娱乐等的节日活动,它集
中反映了我国人民张弛有度、应时而作的自然生活规律。
二、传统节日的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有它特有的文化内涵,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博大精深
的文化。
(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和谐自然观。
无论从儒家,道家还是后来传入的佛家,中国哲学思想一直围绕着
“天人合一” 而不断发展,节日文化也不例外。节日来源于农耕
社会节气的周期性变化,来源自然必反映自然。万象更新的春节,
春回大地的清明,百虫滋生的端午,寄托相思的中秋无不体现着亲
近自然,天人合一的心境。
(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体现了浓浓人情。不论是春节磕头敬老孝
道文化的体现,清明节祭祀先祖的感恩心境,还是游子归来,万家
团圆的中秋之夜无不体现人伦亲情。节日文化亲情的挖掘对于现代
社会钢筋水泥混泥土层层包裹下的淡漠的人际关系是很好的提醒。
(三)所有的中国节日无不表达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节日期间,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期盼合家团圆,健康长
寿,表达了人们希望未来和谐美好的热切希望,寓意美好,鼓舞人
心。
(四)中国传统节日处处体现着民族精神,爱国大义。不论是纪念
屈原的端午,祭祀先祖的清明,还是登高思亲的重阳,都深深的体
现着民族的胸怀与爱国大义。
三、传统节日的德育教育功能
1、传统节日是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
手段。一个节日,一种文化。节日承载的文化,传递的是情感。传
统节日体现了一种民族情感,所谓民族情感是指个体成员对自己民
族的深切热爱之情。它具体表现为对祖国、对家乡、对故土的热爱
和依恋。近年来,不少全国“两会”代表提议增加中国传统节日为
法定节日的议案,目的是要在广大青少年中普及文化传统及爱国主
义思想教育。事实上,传统节日本身包含着珍贵的民族精神养分。
譬如端午,形式上虽为划龙舟、吃粽子,但在本源上却暗含着屈原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清明节是中国人扫墓祭祖
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缅怀先辈寄托哀思也激励后人,有浓厚的爱
国主义色彩。在中秋节人们以赏月、吃月饼为形式,表达乡思、乡
恋之情,也蕴含了民族大团结、祖国统一的思想内涵。春节是重要
和隆重的传统节日,除夕夜的团聚和年夜饭则是春节最重要的标
志,离家在外的游子和在外的人们,每年都要克服一切困难,赶在
除夕夜之前到家,为的就是一家人在除夕夜吃团圆饭,团圆表达的
虽然是一种情感,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具体体现。过节是很热闹
的,如果让我们青少年充分感受这些节日的氛围,体验每一个节日
的寓意,通过群众性活动并参与其中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既
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直接手段之一,又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有效手
段之一。
2、对青少年进行亲情教育的宝贵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情伦理,重视家庭,传统节日生活中的人伦传
统是其中的核心传统。传统节日为家庭成员提供了周期性团聚与交
流感情的机会,家庭内部关系的和谐在节日习俗中得到特别的强
调。如春节、中秋都是以家人团聚为主题的。重阳节以及各种节日
期间相互问候体现了孝亲敬老的习俗。伦理文化渗透于中国传统文
化之中,而传统节日自始至终充满着这种伦理情怀。
3、对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有利时机
作为被人们公认的传统节日,都有一个共同理想和主题。在春节这
一盛大的综合性节日,人们用贴春联、吃团圆饭、放鞭炮、给压岁
钱、守岁、互送祝福等形式来表示祝贺,表达心中的美好祝愿与祈
祷;七夕体现了对忠贞爱情的追求,蕴含了诚信友爱、忠贞不渝等
觀念;中秋節以拜月、赏月、吃月饼等活动表达了希望家人团聚,
共同过上美好生活的共同理想。尽管节日的意义与庆祝方式随着时
代的推进有所改变,但其中蕴涵的理想性特征和共同价值观念并没
有变。
如果以传统节日为契机,把理想信念教育寓于能给青少年带来
快乐体验的活动之中,在节日文化中渗透理想信念教育,一定能改
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于多采取空洞的说教的局面,而容易引
起青少年逆反心里的局面,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青少年是一个思
想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的群体,当今由于受各种思潮和不良社会
风气的影响导致青少年道德品质退化、理想信念淡化,所以抓住传
统节日这一有利时机对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很有必要。
4、传统节日是对青少年进行荣辱观教育的宝贵素材。
胡锦涛主席提出“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我国社会当
前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和改革开放的时代
要求,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由于中国的教育体
制中对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一些大学生缺乏对祖国文化
的了解和认知,也丧失了对优秀的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学习兴趣,
他们当中甚至有的人连一些基本的历史和地理知识都没有,更不用
说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理解。由于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国传统
道德观念的凝练,我们完全可以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契机,打
造传统节庆文化,塑造大学生的荣辱观、荣辱意识,重塑大学生的
文化情结。譬如春节所表现出敬奉祖先、家庭和睦、邻里和睦的“和
合”精神;端午节所张扬的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及强烈的爱国主义
情怀;七夕节所蕴含的忠贞不渝、诚信友爱的观念;重阳文化所尊
奉的“无论之孝,推家至国,以孝齐家,以孝治国,达至和谐大同”
的传统美德等,就是“八荣八耻”荣辱观教育在传统文化中的具体
体现。把握好这些节庆素材,理论联系实际地开展荣辱观教育,有
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升华。
5、传统节日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的具体体现
传统节日、风俗习惯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积累,它有广泛的群众性,
能够流传千古。这些传统节日对中华民族非常重要,重要之处在于
可凝聚人与人的感情。人与自然地交融。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
和情感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传统节日传承了很多文化、历史和传
说,充分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博大哲学思想。如端午、清明
均值万物复苏时期,人们可户外踏青,感受大自然朝气蓬勃的生命
力;重阳节时逢秋高气爽时节,人们登高望远,可在大自然里直抒
胸臆;中秋时节,花好月圆,观花赏月。另外过节期间人们家庭和
睦,甚至平日不来往的邻居见了面也会很礼貌的问好祝福,整个社
会洋溢着安定祥和的氛围。这些均是人与自然的亲合,社会和谐的
重要精神纽带。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耀灿 郑永廷等主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2、郑永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版。
3、刘姗姗. 中国传统节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科技纵横,
2011.5
4、王丽萍,王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研究
[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11
5、饶武元. 论传统节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效[j].江西教育科
研.2007年第五期
6、刘丽华 吝莹莹 传统节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开发利用研
究[j]. 江西教育科研. 2007年第五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