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简史一、名词解释(1)智者学派P32--331、“智者”来自“智慧”这一词,意思是有“智慧的人”;2、“智者”才专门指那些以传授智慧为职业、并在公众事业种有成就的人。
学生交纳学费、教师则保证学生获得事业成功所需的能力;3、智者传授的智慧主要是修辞学和辩论学;4、智者着重培养学生演说和辩论的技艺,而不传授知识学理;5、智者职业带有商业特点,智者虽然是“有智慧的人”,但智慧只是他们专用来达到使用目的之手段。
(2)、四因说P721、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四方面的问题,与之相对应的理由就是运动的四种原因。
2、事物运动变化有四种原因。
3、事物为什么在运动中继续存在?因为他们由不变的质料构成,这一理由即质料因;事务为什么以某一特定的方式运动?因为他们各有特定的形式,即形式因;事事物为什么会开始和停止运动?因为他们受到推动或作用,推动或作用者即动力因;事务为什么要运动?因为他们都朝各自的目的,对动者或作用者即动力因。
4、“亚里士多德强调,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通常是一致的,因此,形式因、目的因和动力因都属于形式,把“四因”最终归结为质料与形式的区分。
(3)、经院哲学p1381、“经院哲学”,愿意为“学院中人的思想”,又译作“士林哲学”。
2、其特殊含义是,在公教会(或天主教)学校里传授的、以神学为背景的哲学。
3、经院哲学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它以“经院”为生存环境,二是它以“辩证法”(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论辩推理)为操作原则。
(4)、奥康的剃刀1、奥康提出的。
2、只有自明知识或证据知识才能算作知识,那么,一切既无逻辑自明性又缺乏经验证据的命题和概念都必须从知识中剔出去。
3、这句话后来被人转述为“如无必要,切勿增加实施”,即经济思维原则。
(5)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一场14-16世纪,起源于意大利,继而发展到西欧各国的思想文化运动。
由于这一时期,思想家们主要搜集、整理古希腊文献的杰出贡献,通常被称为“文艺复兴”运动,而它的实质是“人文主义运动”。
(6)人文主义1、“人文主义”这个词最初的意思是指人文学科。
2、包括语法、修辞、诗学、历史与道德哲学。
3、它的培养目标是个人的表达能力和文化修养。
4、其本质是论证人的崇高价值。
即尊严、价值、自由。
(7)四假相说P204-2051、培根提出来的2、即“种族假相”、“洞穴假相”“市场假相”“剧场假相”(8)启蒙运动P2721、“启蒙运动”的意思是用光明去除黑暗,以理性代替蒙昧。
2、18世纪在欧洲兴起的启蒙运动是思想解放的运动,历史进步的运动。
3、启蒙运动把启蒙理性置于裁判的地位。
4、启蒙理性是17世纪的哲学与科学精神的继续,她的批判矛头直接指向宗教迷信和专制制度。
5、启蒙理性的另一个特点是乐观主义的历史进步观。
二、简答题P651、简述柏拉图正义论的基本内容P651、柏拉图认为,社会正义就是每一个人都只适合他的本性的事情,这就是,统治者以智慧治理国家,武士以勇敢保卫国家,包括生产者在内的所有成员以节制协调彼此的行为。
2、反之三个等级互相干预、彼此替代则是不正义。
3、他认为等级的区分是依照社会分工原则在不同禀赋的社会成员之中产生的自然区分,将某一等级利益凌驾于其他等级利益至上却是不公正的人为追求。
4、他批判“强权即公正”,他认为正义就是各司其职,不僭越。
2、简述中世纪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的基本内容。
P1471、在围绕共相问题开展的讨论中,形成了唯名论和实在论两大派别,每一派别又分温和派与极端派。
2、唯名论认为存在的事物是个别的,心灵之外没有一般的对象。
3、极端的唯名论认为共相只是名词,如果说他们是实在的话,这种实在不过是“声音”而已;温和的唯名论认为共相是一般概念,是心灵对个别事物的个别性质加以概括或抽象而得到的,概念是存在于心灵之中。
4、实在论认为共相既是心灵中的一般概念,又是这些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极端的实在论认为一般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是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更高级的存在,犹如柏拉图式的理念;温和的实在论则认为,这种实在是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的一般本质。
3、近代哲学的科学精神1、首先,哲学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发生了方向性的变化,近代哲学发生了“认识论的转向”。
2、其次,近代知识论中有经验论和唯理论两大阵营,两者的分歧除了唯名论和实在论这一遥远的历史根源之外,还直接地。
集中的反映了对自然科学方法的不同解释。
唯理论以数学知识的模型,把天赋观念作为知识的起点;经验论者则把实验科学作为知识的模式,把经验作为知识的来源。
3、再者,近代哲学和自然科学一样,也有机械论的特征。
4、近代哲学的理论十一自然科学为范式而建立起来的。
4、简述培根“四假相”说的基本内容P204培根形象地把科学发展的障碍比喻为“假相”,他把这样的假相归结为四个。
“四假相”说更深入地分析了传统科学观赖以生存的心里根源和社会根源、“种族假相”指人性的缺陷,人的感性合理性都以人为地尺度衡量外物,缺乏科学所需要的中立态度和客观性,因而导致主观与客观相混淆的结果。
“洞穴假相”是个体差别造成的缺陷,每一个人都处于自己处的“洞穴”。
因个人的立场、观察角度、思维方式、成见等不同而产生的主观性、偏隘性就是这样的洞穴,这好比我们中国俗语所说的“坐井观天”“市场假相”指语言交往中产生的误解。
有的语言有其名而无其实,有的语言虽然表示实在,但定义不精确,含义模糊,使用不当,这些都会产生混乱;语言的混乱又会产生思想的混乱,使人是非不分,真假难辨“剧场假相”指各种哲学体系以及流行理论造成的错误。
主要包括以亚里士多德逻辑体系为代表的“诡辩派”,建立在少数狭隘和暧昧实验之上的“经验派”,和吧自然科学与神学糅合在一起,构建荒诞的自然哲学体系的“学院派”。
5、简述休谟对因果关系的基本解释p2661、按休谟的解释,因果关系不是任意的、偶然的,因果推理仍然有一定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习惯”。
2、习惯是人性的这样的一种倾向:根据以前的经验,如果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经常联系在一起,我们“就会由一件事物的出现而期待那一种事物的出现。
”3、由此可见,一切从经验而来的推论都是习惯的结果,而不是运用联想的结果。
因此,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
4、休谟的解释吧因果关系的基础最后归结为人的自然本性,把“最大的确定性和最严格的必然性”当作基于人性的心里联想,这是一种自然主义的解释。
6、艾尔维修功利主义理论观的基本观点 P2901、爱尔维修认为,可乐和痛苦是支配人的行为的肉体感受性,因此,道德科学的基础是快乐主义。
2、他说,肉体的痛苦和快乐是驱使人们行动的真正原因和动力,避苦求乐的“自爱”原则是“支配人的行动的唯一原则”,他说“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人们过去和未来都是爱自己甚于爱别人的”。
3、从广义上说,自爱原则属于利益规律。
精神世界则不折不扣地服从利益规律。
所谓利益,之一切使人幸福的恭喜。
道德要以人的利益为准绳。
4、爱尔维修的自爱原则表达的是个人主义的立场,利益规律则起调和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作用。
5、虽然爱尔维修没有使用“功利主义”这一术语,但他把建立在自爱原则上的公共福利作为“最高的法律”,这是典型的功利主义思想。
7、.休谟的情感主义道德哲学基本内容P2681、休谟认为,人类的道德实践以快乐和痛苦、愉快和不快的情感为基础。
2、快乐和痛苦是一种最为强烈的感觉印象,避害趋利是人的洗染本性,也是道德基础。
3、因此,“道德的本质在于生产快乐,恶的本质在于给人痛苦”。
快乐、幸福和利益是一致的,凡能够增加人们快乐和利益的,就是善,反之就是恶。
4、情感主义道德观是个人主义的,但不是自私自利的。
追求快乐并不是唯一的道德原则,人性的“同情原则”和“比较原则”也是重要的伦理原则。
休谟所说的同情原则大体上相当于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
比较原则大致相当于孟子所说的“羞恶之心”的意思。
8、简述康德的“善良意志”哲学理论基本内涵。
P3211.所谓善良意志,就是以善良自身为目的的意志。
2、康德接过了“自由意志”的概念,但神话了它的内涵。
他提出了进一步的问题:意志的自由选择为什么具有趋善避恶的倾向呢?回答只能是:因为自由的意志是以善良自由为目的的。
3、如果意志不以善良为目的,那么,即使它做出了趋善避恶的选择,那也不是自由的选择。
4、善良意志是绝对自由的,因为它只以自身为目的,摆脱了一切经验因素,包括社会的约束力、自然感情以及个人好恶等等方面的约束。
5、善良意志自己立法、自己守法,这就是道德自律。
三、论述题(1)、论述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内容及其现代启示P891、亚里士多德认为,善有不同的等级,较低级的善服从较高级的善,并以较高级的善为目的。
2、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也是最高的善。
3、亚里斯多德认为,作为生命的自然目的的之幸福出自人的自然禀赋和本性。
4、人的独特的自然能力是理性,理性是一种分辨是非善恶并趋善避恶的能力。
当理性如此指导人的行为时,理性便成为德性。
5、根据自然目的与自然能力相适应的道理,可知幸福生活必然是有德性。
6、然而,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把“幸福”等同于有德性,快乐也是幸福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7、他认为幸福的人就是“那些按照完全的德性活动,在一生而不是一个短暂时期有充足的外来好处供给的人”。
8、他又强调,财富、名誉、门第、闲暇等外在好处不是幸福的原因。
9、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力图在快乐的生活和道德追求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一方面强调德性是幸福的本质,另一方面指出快乐是幸福的外在条件。
没有德性的快乐和没有快乐的德性都不是幸福,但相比之下,前者比后者离幸福更远。
(2)、论述亚里士多德的国家学说及其现代启示P92-931、亚里士多德从时间顺序上说,国家是家庭和村落的延续。
2、首先,国家必须保持适当疆域,一遍提供足够的资源。
第二,国家必须维持社会等级制度。
第三,国家的一项重要功能是教育,教育从体育和道德开始,从小培养道德习惯,铸造健全体魄。
3、政体被分为为了公民共同利益的好政体和为了执政者私人利益的坏政体两种。
4、每一种分为三个属:好政体包括由一个人统治的君主制,由少数人统治的贵族制和由多数人统治的立宪制;同样,坏政体也依由一个、少数人和多数人统治,被分为暴君制、寡头制和民主制。
5、最理想的政体是君主制,但是,英雄时代已经结束,现实政治中没有一个人高于其他任何人的统治资格。
贵族制比君主制实际上更好。
但是,贵族制也只能在少数城邦实行,对于大多数城邦依然是一个政治理想,因为很难保证少数执政的贵族不蜕变为寡头。
现实中最佳的政体是立宪制。
6、立宪制的优越性在于稳定、持久。
它是由中等阶级统治的政体,它是由少数富人统治的寡头制和由多数贫民统治的民主制的中道。
在中等阶级人数众多的城邦中,国家会治理的很好。
(3)、论述洛克的社会契约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P2511、洛克是西方自由主义和民主政治理论的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