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怀疑主义摘要怀疑主义是一个重要哲学派别。
本文简述了怀疑主义的发展历程,以及怀疑主义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
同时对怀疑主义的重要性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怀疑主义发展可知论不可知论一、怀疑主义[1]怀疑主义是晚期希腊与伊壁鸠鲁主义、斯多亚学派并驾齐驱的一个重要哲学派别。
它与前述的另两个派别既是针锋相对的,又有共同的一面。
他们的共同点在于伦理目的,即都在追求灵魂安宁的至上境界,但是在如何达到灵魂安宁的问题上,怀疑主义却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不是通过对世界万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而是通过彻底放弃认识的方式。
所以,他们把伊壁鸠鲁主义和斯多亚学派的观点斥为独断论,既不相信感觉也不相信理性或逻各斯,对一切保持沉默,不作判断,不为之动心,试图以这种方式谋求灵魂的安宁。
怀疑主义之所以能够作为与占支配地位的绝对主义形态相对立的相对主义哲学形态出现在晚期希腊,并且产生巨大的影响,除了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而外,也有悠久的思想传统。
德谟克利特的约定论和不可知论因素、普罗泰戈拉的感觉论相对主义、高尔吉亚对存在论的否定、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中的怀疑论成分,都为怀疑主义的产生准备了养料。
独断论把知识和真理绝对化以及由此遇到的种种难题,则从反面促成了怀疑主义的出现。
二、怀疑主义的发展1、古代怀疑主义[2]古代怀疑主义由于处于神学的统治下,对于哲学及科学的产生必然是抵制、怀疑的,总体看属于科学怀疑主义。
1.1 早期皮浪主义晚期希腊皮浪所创,可以叫绝对中立主义,拒绝任何矛盾二元法的划分,如现象和本质、美丑、公正和不公正的呢过。
对应的道德就是沉默是金,搁置至上。
1.2晚期罗马怀疑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爱那西德穆、阿格里帕和塞克斯都·恩披里柯。
主要内容是相对主义的思想。
而最后恩披里柯的思想很值得关注。
他通过敏锐的观察力,试图否认因果决定论、形式逻辑。
“首先,原因不存在。
其次,三段论是循环论证。
再次,道德领域无知识和信念”。
可以看出,古代怀疑主义,主要是通过否定形而上的二元法及其形式逻辑来否定哲学及科学的。
而道德实际归属社会科学,到目前为止,社会科学学说仍然大量缺乏基础逻辑的证明,但这是因为哲学成长时间还不够造成的。
2、近代怀疑主义近代怀疑主义,从怀疑科学跳变为怀疑神学。
2.1笛卡尔怀疑主义[3]笛卡尔的怀疑论,揭开了怀疑主义的新历史,是一个重大转折点。
笛卡尔主张怀疑一切,并提出“我思第一”,这就从最底层把上帝从第一宝座上给拉了下来。
而且,还要据此重建认识论体系。
尽管笛卡尔随后又用“我思”去证明上帝的存在,但上帝已经变成第二位了。
事实上,在精神和物质的二元法下,第二名本身就是最后一名,纯粹是一个“安慰奖”。
笛卡尔试图证明上帝,其目的在于保留他极度推崇的“形而上”,而这正是哲学的最本质特征。
笛卡尔并没“宣称打到上帝”,但他把上帝拖下了宝座,而且又巧妙地保护了哲学的核心形而上学,摆脱了经院哲学的捆绑。
2.2休谟怀疑主义休谟由于经验主义色彩浓厚,他是反对形而上的。
他明显看到了归纳法的缺陷,但拒绝向形而上的演绎法回归,因为只好投向自然主义或现象主义的怀抱。
人类复杂的智慧被他以相对主义降级处理。
从某种意义说,休谟的怀疑主义有反其动。
因为他又捡起了古代怀疑主义的老方法,但试图更系统性地否定因果二元法这样一种超级重要的哲学元论。
他用“经常连接”代替因果关系,实际实质看换汤不换药,只是勉强象征性宣告了虚假的“怀疑成功”。
休谟虽然以怀疑主义出名,只是徒劳地在抵抗形而上学的吸引力而已,用的武器还是罗马时代的相对主义和反对因果论。
这使得他有一种反理性的味道,当然它并没回到神学的怀抱,这还算守住了底线。
3、现代真正的怀疑主义毫无疑问,只有笛卡尔的怀疑主义才是真正进步的怀疑主义,因为它是从底层瓦解了神学的基础。
以我思的逻辑主义,取代了上帝的信仰主义。
而且这一认识论原则的确立,更大大提升了人类的地位,为人类的解放开创了新时代。
现代怀疑主义,应该继承这一思路。
但是,单纯是怀疑也是不够的,怀疑的目的最终是进行内在否定。
在现代社会,信仰主义虽然受到自然科学的强大冲击,但在社会科学的发展中还有很持久的对抗能力。
因此也出现了以人性为借口,专门针对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怀疑主义”。
三、两种怀疑主义1、怀疑主义与不可知论[4]不可知论的怀疑主义的代表有皮浪和休谟。
皮浪主义主张对一切事物施行“中止判断”,以怀疑为目的,这是彻底的怀疑主义,这种怀疑主义只有破坏性而没有建设性。
皮浪本人也承认,他连自己的怀疑也要怀疑,这种怀疑主义难以自恰。
休谟的怀疑主义是以狭隘经验论为基础,无法解决数学和逻辑这些绝对性知识的问题,最后也只能陷入不可知论的泥潭。
把怀疑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引进哲学中的是皮浪。
皮浪虽然承认现象的存在,但是他否定现象的真实性。
既然现象没有任何真实性,那么我们就不能从现象中得到任何的真实的认识。
我们既不能判断我们的感觉是真的也不能判断我们的感觉是假的,因此他主张对一切问题实行“中止判断”。
皮浪还认为对于每一个命题都可以提出一个相反的命题与之对立,二者具有同样的价值和效力,所以一切独断论都是不能成立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皮浪的怀疑主义的确是对自然哲学的独断论的反叛。
不过皮浪也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相信任何事物,不做任何判断,把外在的世界看作与自己完全不相关,从而保持内心的宁静。
按照这种理论,哲学的最高境界是像猪那样处于纯无知状态,从而得出最伟大的哲学家就是猪的荒诞结论,人都应该学会做猪。
我们把这种怀疑主义叫做彻底的怀疑主义。
由此可以证明我前面说的,这种怀疑主义破坏有余建设不足。
正如皮浪本人也承认的,他也怀疑他的怀疑本身,这在逻辑上就无法自恰了。
皮浪把感觉和认识的相对性过分到夸大,他的怀疑主义过于极端了。
他本人没有什么著述,他对怀疑主义观点的论证也不多,其成就仅仅在于奠定了怀疑主义的理论形态,而且还是以一种空前极端的形态的怀疑主义。
2、怀疑主义与可知论可知论的怀疑主义的代表有笛卡儿。
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集》中的第一个沉思就是从普遍的怀疑开始的,把一切打倒,重新建立。
经过这样的普遍的怀疑,笛卡儿确立了他的著名的行而上学第一个基础公设:我思故我在,这种怀疑主义的怀疑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而且这种怀疑主义不但是哲学必不可少的,对哲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没有这种怀疑,就不可能有近代哲学的产生。
这种怀疑与理性有着内在的联系,如果没有这样的怀疑,理性就不是真正的理性。
这正是第二种怀疑主义,它和理性和科学是不冲突的。
四、怀疑主义思想的重要性怀疑主义者只是想在相信某个断言之前评估证据的人。
怀疑主义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种立场。
真正的怀疑主义者要相信或不相信某个断言,必须见到十分可靠的证据才会表明坚定的立场。
实际上,怀疑主义者相信某个信念的程度与支持该信念的证据是成比例的。
当然,怀疑主义者的口头禅是“特别的信念需要特别的证据”。
怀疑主义的标志是科学性。
人们常常批评科学家和怀疑主义者过分保守。
他们说怀疑主义者之所以不相信鬼之类的事情,仅仅因为这些事物不符合他们关于世界运转方式的理论。
但是,科学家们在不断努力寻找对新的、有时是离奇的理论的支持。
事实上,提出有证据证实的新理论的科学家可以名利双收。
我们不记得只是跟在别人后面检验他人思想的科学家,只记得像达尔文、爱因斯坦这样提出惊天动地新概念的科学家。
那么,怀疑主义者和超自然及其他离奇断言的信徒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怀疑主义者和科学家在接受一种断言前需要大量可重复的证据。
难道你不认为任何一位科学家都会热衷于寻找外星人存在的确凿证据吗?找到后他会取得很高的地位,并且名垂史册。
作为一名怀疑主义者,你必须能够坦然地说“我不知道”,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很多事情是没有人知道的。
有些事情本质上是不可知的,还有些事情是以我们目前拥有的知识还无法知道的。
就宇宙之大,有可能存在其他生命形式,但是我们目前不知道它们是否存在,因为没有出现支持这一信念的可靠证据。
因此,怀疑主义者眼下不会相信外星生命。
从本质上讲,我们应该将信念看作一个连续体,范围从坚决不相信到坚决相信。
由于有相信事情的愿望,我们都会一下子站到坐标的右端,尽管可信证据极少,也坚决相信某些事情。
其实我们需要从中点开始,接受“我不知道”的观念,然后分析支持或反对某事的证据。
当评价一个断言的证据和可信性时,我们会在这连续体上走得更远,要么走向坚决不信,要么走向坚决相信。
用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思想面前保持更开放的心态,也更易形成有见地的信念。
四、总结怀疑主义在西方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揭示了可感现象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指出了感性认识的局限,暴露了独断论哲学在建构体系时的缺陷,发现了认识本身所包含的矛盾,从而有利于破除人们对知识的盲目迷信和对求知的盲目自信,迫使哲学进行自我反省,促进理论思维的提高和哲学思考的深入。
正因为如此,它对后来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活力与魅力。
当然,怀疑主义的结论是消极的、破坏性的,对希腊哲学理性基础的瓦解也是致命的,从而在客观上助长了神秘主义等非理性主义思潮的流行。
所以就此而论,怀疑主义实际上并未达到消除独断论的目的,只是促使它改变了形式,因为希腊哲学最后一个哲学体系──新柏拉图主义就是以神秘主义的独断论形式出现的。
参考文献[1] 远德玉, 丁云龙. 科学技术发展简史[M]. 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0.[2] 徐向东. 怀疑论, 知识与辩护[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3] 肖志红. 笛卡尔哲学思想的本体论语言哲学解读[J]. 外语学刊, 2013, 3:016.[4] 李啸虎. 论自然科学不可知论思潮的根源与化解[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 22(2): 8-12.[5] 刘玉军, 陈明益. 休谟的怀疑论与知识的二重性[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 41(5): 33-37.[6] 伍远岳, 郭元祥. 论知识的个性化意义及其实现[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1 (001): 56-59.[7] 张文元, 韩宝育. 语言与人的内部世界[J]. 广西社会科学, 2007, 7:134-138.[8] 赵敦华. 西方哲学简史[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9] 管月飞. 休谟是怀疑主义者吗?[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2(4): 12-17.[10] 曹剑波. 怀疑主义难题的解答[J]. 哲学动态, 2005, 8: 008.[11] 梁景时. 古希腊怀疑主义思想的哲学影响及现实价值[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1, 32(12): 108-111.[12] 徐圻. 在知与无知之间——论西方怀疑主义的正面意义[J]. 贵州社会科学, 2013, 1: 001.[13] 王建辉. 当代知识论怀疑主义的论证结构分析[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2 (2).[14] 夏天成. 浅论希腊怀疑主义及其范式[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6(4).[15] 李思华. 西方哲学中的怀疑主义探析[J]. 群文天地, 2011, 16: 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