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章浮力练习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章浮力练习题

第十章浮力练习题
一、单选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不受浮力作用
B. 只有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才受浮力作用
C. 在液体表面上,一部分浸入液体内部,或全部浸入液体内部的物体都受浮力作用
D. 物体在液体中浸没的越深,所受浮力越大
2.有一个实心球形物体,用弹簧测力计在空气中称重时,测力计的示数为20N;当把物体
一半体积浸入水中时,测力计的示数为9N.把物体从弹簧测力计上取下投入水中静止时,物体受到的浮力是()
A. 9N
B. 11N
C. 20N
D. 22N
3.一个盛有盐水的容器中悬浮着一个鸡蛋,容器放在斜面上,如图所示。

图上画出了几个
力的方向,你认为鸡蛋所受浮力的方向应是
A. F1
B. F2
C. F3
D. F4
4.把体积为200cm3、重为1.2N的物体放入水中,当物体静止时,它所处的状态及受到的
浮力大小分别是()
A. 漂浮,F浮>1.2N
B. 漂浮,F浮=1.2N
C. 沉底,F浮<1.2N
D. 沉底,F浮=1.2N
5.如图甲为盛水的烧杯,上方有弹簧测力计悬挂的圆柱体,将圆柱体缓慢下降,直至将圆
柱体全部浸入水中,整个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F与圆柱体下降高度h变化关系的图象如图乙所示,g取10N/k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圆柱体受到的重力是6N
B. 圆柱体受到的最大浮力是3N
C. 圆柱体的密度是1.5×103kg/m3
D. 当圆柱体刚好全部浸没时,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为800Pa
6.如图所示,烧杯中的冰块漂浮在水中,冰块上部高出杯口,杯中水面恰好与杯口相平.待
这些冰块全部熔化后
A. 将有水从烧杯中溢出
B. 不会有水从烧杯中溢出,杯中水面也不会下降
C. 烧杯中水面会下降
D. 熔化过程中水面下降,完全熔化后有水溢出
7.同一物体分别漂浮在甲、乙两种液体上(ρ甲>ρ乙),若受到的浮力分别为F甲、F乙,
则()
A. F甲一定大于F乙
B. F甲一定等于F乙
C. F甲一定小于F乙
D. F甲可能大于F乙
8.将同一长方体分别水平与竖直放置在水中,如图所示,它所受到的()
A. 向上、向下压力差不等,浮力相等
B. 向上、向下压力差不等,浮力不等
C. 向上、向下压力差相等,浮力不等
D. 向上、向下压力差相等,浮力相等
9.晓晨进行了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其正确操作过程如图所示,图中F1、F2、F3、F4
分别表示对应的弹簧测力计示数。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块受到的浮力F浮=F1−F2
B. F2<F1表明物块受到的重力减小了
C. 物块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G排液=F4
D. 若F1−F2=F4−F3,则说明本次实验结果符合阿基米德原理
10.在底面积为S的薄壁柱形容器内注入适量的水,让空烧杯漂浮在水面上,测出水的深度
为h0,如图所示:再将一金属球放入烧杯中,此时烧杯仍漂浮在水面上,测出水的深为h1,最后将该金属球取出放入水中(空烧杯仍漂浮在水面上,待金属球沉底后测出水的
深度为h2,已知水的密度为ρ

,则
A. 金属球的密度为h1−h0
h2−h0ρ

B. 金属球的密度为h1−h2
h1−h0ρ

C. 金属球沉底后,它对容器底的压力为ρ

g(h1−h2)S
D. 金属球沉底后,它对容器底的压力为ρ

g(h1−h0)S
11.小红用U形玻璃管来测花生油的密度。

先将U形管开口竖直向上放置,从左侧管中注入
适量的水。

从右侧管中缓慢注入适当的花生油,当管内液体保持静止时,下列操作必要
A. 测出细管的直径并计算出横截面积
B. 用刻度尺测出h1和h2
C. 往左侧管中适当加两次水
D. 往右侧管中适当加两次油
12.如图所示,甲、乙两个体积相同的小球分别放在两个装有不同液体的容器中处于静止状
态,此时容器中液体深度不同,但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相同,则()
A. 甲球的密度小于乙球的密度
B. 甲球受到的重力等于乙球的重力
C. 甲球受到的浮力小于乙球的浮力
D. 甲球所受重力等于浮力
13.如图所示,A为木块,B为铝片,C为铁球,已知ρ
铁>ρ

,且V A=V B=V C,把它们
都浸没在水中,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BC相比,绳子对B的拉力较大
B. 由于绳子处于松弛状态,所以ρ
木<ρ

C. AB相比,下表面受到液体压强较大的是A
D. 三个物体所受浮力一样大
三、综合题
14.如图甲所示,底面积为S1=100cm2的容器内装有适量的某种液体,A为圆柱形木块,
其底面积为S2=80cm2,C为压力传感器,用F表示压力传感器的示数,h表示木块A 的下表面与液面的距离。

小明同学想利用此装置探究F与h的关系,它先把木块A放入液体中,当木块A静止时,测得木块A的下表面与液面的距离为h1,小明再用轻杆B向下压,逐渐改变h的大小,并记录下与之相对应的压力F的数值,依据数据得到了如图乙所示的F−h图象,此过程中液体始终没有溢出。

(不计传感器C和轻杆B的重力和体积,g=10N/kg)
(1)除图甲所给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

(选填A.天平 B.刻度
尺 C.量筒)
(2)观察图象,分析可知:
①木块A的总高度是_________cm。

②在木块A没有浸没之前,当h增大时,木块A所受浮力_______。

(填“增大”“减小”
或“不变”)。

③木块A的重力是________N。

(3)利用此实验装置可测该液体的密度,其值为____________kg/m 3。

(4)木块A全部浸没液体后,与木块A放入液体前比较,液体对容器底部产生的压强增
加了__________Pa。

15.底面积为S0的圆柱形薄壁容器内装有密度为ρ
的液体,横截面积为S1的圆柱形木块由
一段非弹性细线与容器底部相连,且部分浸入液体中。

此时细线刚好伸直,如下图所示。

已知细线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T,现往容器中再缓慢注入密度为ρ
的液体,直到细
0线刚好被拉断为止。

请解答下列问题:
(1)画出细线刚好伸直时,木块在竖直方向上的受力示意图;
(2)导出细线未拉断前,细线对木块拉力F与注入的液体质量m之间的关系式;
(3)求出细线刚好被拉断时与细线断后容器中液面恢复稳定时,容器底部所受液体压强
的变化量。

16.小张在家中自制了一个简易密度计并用它来测定盐水的密度.
实验器材有:刻度尺、圆柱形竹筷、细铅丝、烧杯、水、待测盐水.
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刻度尺测出竹筷的长度L
②竹筷的下端缠上适量的细铅丝
③把自制的密度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静止后用刻度尺测出液面上竹筷的长度h1(如图
所示)
④把自制的密度计放入盛盐水的烧杯中,静止后用刻度尺测出液面上竹筷的长度h2
根据上面的你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1)竹筷下端缠上适量的细铅丝,主要作用是使竹筷能保持在__________方向.
(2)密度计是利用浮沉状态中的_____________状态工作的。

(3)竹筷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___________竹筷下表面受到盐水的压强(选填“大于”、
“等于”、或“小于”)。

(4)被测液体的密度越大,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______(选填“越小”或“越大”)
=_________(结果用已知量表示,不计铅丝体积,水
(5)被测盐水的密度表达式:ρ
盐水
)
的密度为ρ

【答案】
1. C
2. C
3. C
4. B
5. C
6. B
7. B
8. D
9. AD 10. AC 11. BD 12. ACD 13. CD
14. (1)B
(2)①10;②增大;③4
(3)1.25×103(4)1000
15. 解:(1);
(2)注入液体的质量为m时,细线对木块的拉力为F,液面上升的高度为Δh,细线对木块的拉力F等于木块增大的浮力,则有:
F=ΔF
浮=ρ
gV


gS1Δh-----------------①
由ρ=m
V
得,容器内注入的液体质量:
m=ρ
0V


(S0−S1)Δh------------------②
将①式和②式联立,解得:
F=S1g
 S0−S1
m;
(3)当细线刚好被拉断时F′

=G+T;液面恢复稳定后F′浮=G;
ρ
0g(V

−V′

)=T;
ρ
gΔh′S0=T;
容器底部所受液体压强的变化量:。

答:(1)细线刚好伸直时,木块在竖直方向上的受力示意图:;
(2)导出细线未拉断前,细线对木块拉力F与注入的液体质量m之间的关系式为F=
S1g
 S0−S1
m;
(3)求出细线刚好被拉断时与细线断后容器中液面恢复稳定时,容器底部所受液体压强的变化量。

16. (1)竖直;
(2)漂浮;
(3)等于;
(4)越小;
(5)L−h1
L−h2ρ
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