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春节除夕ppt

春节除夕ppt


关于春节的美食之一:腊八粥
“腊八节‛ ,这一天在中国民间有 吃腊八粥的习俗。喝腊八粥在我 国已有千年历史。 据史料记 载,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 一千多年。最早的腊八粥是用红 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 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腊 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 粥‛,不仅清香甜美,而且能畅 胃气,生津液,因而颇受人们喜 食。随着时代的发展,花样越来 越多的腊八粥已发展成具有地方 风味的小吃。腊八,本身是个传 统节日,又是年节的前奏,可以 说腊八节拉开了春节的序幕。
旧时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类。 门神是道教和民间共同 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旧时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 以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间 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道教因袭这种信仰,将门神纳 入神系,加以祀奉。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 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 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 门户装点一新。
春联,源于桃符。桃符是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 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 礼仪志》说,桃符长 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 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 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 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 据《宋史· 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 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 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幅春联。 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 ‚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 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明代,才将桃符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


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 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吃饺子是 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 的特有方式。按照我国古代记时法, 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 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 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 与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饭通常有火 锅和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 撩人,红红火火;‚鱼‛和‚余‛谐 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着生 活幸福,‚年年有余‛。南方还有一 些地方过春节讲究吃年糕,年年高 (糕),象征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 界一年比一年高。
关于春节的起源多种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 遍接受的说法是,虞舜时期,舜即天子位, 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 把这一天当作岁首。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 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 的这一月叫元月。中国历代春节的日期并不 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 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 定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公元 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 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 孟春正月为岁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渐完善 为我们当今使用的阴历(即农历),落下闳 也被称为“春节老人”。此后中国一直沿用 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 年,长达2080年。
关于春节的美食之一:元宵


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明 代时,元宵在北京已很常见,做法也 与今天无异。清代康熙年间朝野盛行 ‚八宝元宵‛、马思远元宵。民国初 年还有袁世凯因元宵与‚袁消‛音同, 故下令禁喊元宵之事。 元宵用面除江米面外,还有粘高 梁面、黄米面等。馅则有桂花白糖、 山渣白糖、什锦、豆沙、枣泥等。形 制上,或大若核桃,也有小如黄豆的 ‚百子汤元‛,还有实心圆子和薄皮 的‚碌皮汤园‛。
关于春节的美食之一:年糕


春节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 年高。年糕的种类有:北方有 白糕饦、黄米糕;江南有水磨 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湾有 红龟糕。 明、清时,是糕已发展成 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小食, 并有南北风味之别。北方年糕 有蒸、炸二种,南方年糕除蒸、 炸外,尚有片炒、汤煮诸法。
关于春节的美食之一:饺子
半夜时分,“夕”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 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 屋内烛火通明。“夕”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 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噼里啪啦” 的炸响声,“夕”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夕”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 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 人在哈哈大笑。“夕”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 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 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 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 “夕”兽的办法,“除夕”由此得来。从此每 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 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 道喜问好。这风俗广泛流传,成了中国民间最 隆重的传统节日。
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 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
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 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 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 今。
除夕的起源
关于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是:中国古时候有 一种叫“夕”的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夕” 长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一天(除夕)才爬上 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 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 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 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 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夕” 兽,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 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兽赶走。”老婆婆继 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 已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 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 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红包
传统意义上的红包也叫 压岁钱,是过农历春节 时长辈给小孩儿用红纸 包裹的钱。据传明清时, 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 串着赐给孩子。民国以 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 裹。现在泛指包着钱的 红纸包;是将金钱放置 红色封套内做成的一种 小礼物。
烟花爆竹
大年初一放爆竹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 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 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 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 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
腊月二十四 扫尘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 子”。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 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 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 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 惯。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 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 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 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小年
腊月二十四(又有:北方小年腊月二十三,南 方小年腊月二十四),举行祭灶仪式。。举行 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过年的准备。 祭灶 古时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 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 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 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 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灶”或“辞灶”。 除夕夜,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因为,年 三十的晚上,灶王爷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 那天还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按一般地 方的风俗,接送主持,女眷不参加,古时有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小年这 天要把祖宗的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备好酒水、 贡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春节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 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 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 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据记载,中 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春节不同 时代有不同名称。 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 “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 朝”、“岁旦”、“正旦”、“正日”;魏 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 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 “元旦”、“元 ”、“岁日”、“新正”、 “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 “元日”。 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 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腊月三十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 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 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 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 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 另换新岁。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 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 举行“跳钟馗”、“大傩”的仪式,击 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 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 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沐浴换新衣 大多中国人在年前得洗个澡,在年三十换下旧衣服穿上新 衣服,欢欢喜喜干干净净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吃饺子 北方地区春节喜吃饺子,其寓意团圆,表示吉利和辞旧迎新。 为了增加节日的气氛和乐趣,历代人们在饺子馅上下了许多功夫,人们 在饺子里包上钱,谁吃到来年会发大财;在饺子里包上蜜糖,谁吃到意 味着来年生活甜蜜等等。 贴门神 中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 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 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 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不是神茶、郁垄,而是古代的一个叫做成 庆的勇士。在班固的《汉书·广川 王传》中记载:广川王(去疾)的 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了唐代,门神的位 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腊月二十九 祭祖 上供请祖 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 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视死如生不仅 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 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 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据汉 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 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 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 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 这说明,早在汉代中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 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了。 小除夕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 来拜访也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 通常要三天,才能烧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