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保证措施和创优计划
一、质量管理组织体系
施工质量保证体系是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要素,整个质量保证体系可分为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和施工质量控制体系。
1、施工质量管理体系
施工质量管理组织机构
二、施工技术的质量控制措施
施工技术的先进性、科学性、合理性决定了施工质量的优劣。
发放图纸后,专业技术人员会同施工工长先对图纸进行深化、熟悉、了解,提出施工图纸中的问题、难点,并在图纸会审及设计交底时予以解决。
同时,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对在施工过程中,质量难以控制,或要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才能达到保证质量目的的内容进行摘录,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深入研究,编制相应的作业指导书,从而在技术上对此类问
对技术及技术管理工作做如下安排:
1)组织保证、制度落实
选派有类似工程施工经验、组织管理能力强、技术过硬的工程管理、工程技术人员组成项目管理班子。
选派技术过硬、作风好的施工队伍进场施工。
建立以项目技术负责人为首的技术管理体系,切实执行设计文件审核制、工前培训、技术交底制、开工报告制、测量复核制、隐蔽工程检查签证制、“三检制”、材
料半成品试验、检测制、技术资料归档制、竣工文件编制办法等管理办法。
确保施工生产全过程始终在合同规定的技术标准和要求的控制下。
建立完善的技术岗位责任制,各级技术人员都要签订技术保证责任书,明确责任,确保各项技术管理工作的落实。
2)做好技术交底工作
技术交底的目的是使施工管理和作业人员了解掌握施工方案、工艺要求、工程内
仪器按计量部门规定,定期进行计量检定,并做好日常保养工作,保证状态良好。
认真贯彻执行测量复核制度,外业测量资料必须经过第二人复核,内业测量成果必须两人独立计算,相互校对,确保测量成果的准确性。
4)施工技术文件、资料管理
所有上报、下发的图纸、文件、联系单等资料均由项目经理审查后批示。
所有上报的施工管理资料由项目经理审定,施工技术资料由项目总工审定。
由资料员统一收发,统一编号,统一记录。
不允许各专业施工班组与建设/监理/
设计等部门直接发生关系,防止产生混乱现象。
采用微机管理手段,对文件资料进行存档和整理。
三、施工操作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施工操作人员是工程质量的直接责任者,故从施工操作人员自身的素质以及对他们的管理均要有严格的要求,对操作人员加强质量意识的同时,加强管理,以确保操作过程中的质量要求。
采购物资必须在合格的材料供应商范围内采购,如所需材料在合格的材料供应商范围内不能满足,就要进行对其他厂家的评审,合格后再进行采购。
2)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
为了保证本工程使用的物资设备、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质量,防止使用不合格品,必须以适当的手段进行标识,以便追溯和更换。
钢筋:必须有材质证明、复试合格报告,原材必须有规格、型号等标识,进
场钢筋按规格型号,使用部位挂牌标识。
砖:必须复试报告合格。
砌块:必须复试报告合格。
保温板:必须有材质证明、复试合格报告。
粘结砂浆:必须有材质证明、复试合格报告,入库须分类堆放,挂牌标识。
抹面砂浆:必须有材质证明、复试报告合格,入场必须分规格插牌标识。
网格布:必须有材质证明、复试报告合格。
发生位移。
(4)总标高控制点的引测,必须采用闭合测量方法,确保引测精度。
(5)所有测量观察点的埋设必须可靠牢固,以免影响测量结果精度。
(6)轴线控制点及总标高控制点,必须经监理书面认可方可使用。
2、楼面工程
(1)本工程楼地面基层,施工前地面必须先清除基层垃圾,隔夜浇水润透,以避免收缩产生裂缝。
(2)在楼地面基层施工时,应先用纯水泥浆扫浆,要随扫随铺砂浆,切不能待浆干后才铺,以免失去水泥活性的粘结力,而降低该处强度。
(3)砼地坪施工操作时注意掌握压光时间,压光时不得来回多压,否则易于起壳,压光工作在终凝前完成。
(4)砼地坪施工后养护期不小于7昼夜。
(5)本工程的石材等板块楼地面其铺设前必须预排,以使接缝均匀。
(6)板块楼地面铺设的基层不得起砂、脱皮、开裂、起鼓。
(6)涂料材料的品名、等级、种类、颜色、性能等必须符合设计及有关标准规定、图案、颜色材料的品种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分格缝处无明显色差,不得有搭接痕迹,无污染、无漏刷、透底、流坠、无沙眼,刷纹。
(7)内装修工程。
吊顶材料的品种、规格、级别、颜色、图案必须符合设计及现行标准要求,无脱层、翘曲、折裂、缺棱掉角等缺陷。
骨架安装必须牢固,防火、防腐,造型必须符合要求。
5.防水工程
(1)为防止防水层水泥砂浆找平基层起砂、脱皮,影响其上防水层质量,施工时基层应清理干净,常温下养护时间不得少于5天,养护期内其上不得堆物行走。
(2)二层夹面找平时应出塌饼按设计要求控制坡度,防止面层积水。
(3)为便于防水涂料涂刷,凡屋面与突出屋面的连接处应用水泥砂浆或细石砼做成圆弧形。
在泛水上端封口处必须按照建筑设设要求处理。
分
(3)做好技术准备工作,包括图纸会审、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技术方案编制及审定,确保施工过程的有效控制。
(4)加强施工队伍的优选和岗位培训工作,确保操作者具有较高的操作技能。
(5)实行材料供应“四验”(即验规格、验品种、验质量、验数量)、“三把关”(材料人员把关、技术人员把关、施工人员把关)制度,确保只有检验合格的原材料才能进入下道工序,给工程创优打下坚实基础。
(6)认真执行“样板制”,推行“样板墙、样板间、样板层”明确标准,增强
可操作性,便于监督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