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疾病院前急救

常见疾病院前急救


控水的方法
• 肩顶法(儿童常用):将患者面朝下扛在救 护者的肩上,救护者的肩顶住患者的腹部, 快步奔跑上下抖动以达到排水的目的。
• 抱腹法:从溺水者背后双手抱住其腰腹部, 使患者背部在上,头胸部下垂,摇晃患者, 以利倒水。
控水的方法
• 海氏法:卧位腹部冲击法 • 小儿溺水可倒提双腿倒水
三、中暑的预防和急救
中暑的临床表现
轻度中暑: 上述症状加重,体温在38℃以上,面 色潮红或苍白,大汗,皮肤湿冷,脉搏 细弱,心率快,血压下降等呼吸及循环 衰竭的症状及体征。 如及时处理,往往可于数小时内恢复。
中暑的临床表现
• 重度中暑: 除以上症状外,发生昏厥或痉挛;或不出汗,体 温在40 ℃以上。
(l)中暑高热:出现头痛、不安、嗜睡、甚至昏迷。面色潮红, 皮肤干热。血压下降,呼吸急促,心率快。体温在 40℃以上。
现场救护要点
• 取合理体位 • 维持呼吸功能 • 维持有效循环 • 充分暴露患者身体,减少再损伤 • 妥善固定,控制活动性出血 • 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 心理支持
现场救护内容
• 气道异物阻塞的急救 • 溺水的急救 • 中暑的预防和急救 • 烧烫伤的急救 • 蜂蜇伤的急救 • 扭伤的急救
一、气道异物阻塞的急救
预防中暑的方法
• 6.备防暑药:随身携带防暑药物,如人丹、十滴水、 藿香正气水、清凉油、无极丹等。一旦出现中暑 症状就可服用所带药品缓解病情。
• 7. 室内调节最佳温度:室内空调最适宜的空调温度 为27-28℃,不应低于24℃。此外,室内温度还应 随室外温度的变化进行调整,以室内外温差小于 5℃为宜。
• 如果经上述方法处理,7天之内不能缓解甚 至加重,可能存在骨折、肌肉拉伤或者韧带 断裂,需要立即到医院检查、治疗。
谢谢观赏!
溺水现场急救
• 打捞:首先将溺水者捞上岸,置于一硬地平 面上。
• 迅速清理呼吸道:抠出口中水草、淤泥等异 物,使呼吸道通畅。
• 检查处理:观察有无心跳、呼吸和意识。 • 如溺水者有呼吸、心跳:可侧卧位,进行控
水,倒出呼吸道、胃内积水;如溺水者呼吸、 心跳停止:则先行心肺复苏。
控水的方法
• 膝顶法:救护人员一腿跪下,另一腿屈膝, 将患者腹部置于救护者屈膝的腿上,头部向 下并偏向一侧,用手按压背部,驱使水向体 外排出。
常见疾病院前急救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
• 概念:是由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救护,重症 监护病房救治形成的一个完整体系。是整个 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一 个国家、地区经济、文化和卫生综合水平的 一个重要标志
院前急救是EMSS(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最前沿 的部分,其主要任务是现场紧急处理与抢救, 途中安全输送病人和组织协调急救医疗网络。
院前急救
• 概念 • 特点 • 总原则 • 主要环节 • 现场救护程序 • 现场救护要点
概念
• 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 故等伤病者入院前的医疗救护,也称为现场 急救和途中救护。
• 包括在发生伤病的现场对医疗救护的呼救、 现场的急救、途中的监护及运送等环节。
• 是急救医疗体系的首要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
四、烧烫伤的急救
• 指各种热力、化 学物质、电流及 放射线等作用于 人体后,造成的 特殊性损伤。重 者可危及生命!
烧伤现场急救
1.迅速脱离致伤源 2.冷疗:将烧伤创面在自来水下淋洗或浸入冷
水中,约0.5~1小时至冷疗停止后不再有剧 痛为止。 3.解除窒息,确保呼吸道通畅。 4.保护创面,防止继续污染和损伤。用无 菌或洁净的三角巾、烧伤单、床单等包 扎,不得涂以任何药物。
• 2.
蜂蜇伤的处理
• 全身症状处理 • 轻者可口服抗组胺药;重者皮下注射或肌注
1∶1000肾上腺素0.5~1毫升或静脉滴注氢化 可的松100~200毫克或地塞米松5~10毫克。 • 当蜂毒剧烈,一旦因过敏性休克发生心跳呼 吸停止的则应立即现场进行心肺复苏;并等 待急救车前来救援。
六、扭伤的急救
海姆立克急救法
• 1974年由美国海姆立克医师发明,1975年开 始采用并推广的标准气道异物梗阻急救法。
• 海氏急救法----CPR的新成员
• 非常简单、安全、有效。
• 利用肺部残留气体,形成气流冲出异物的急 救方法。
(一)识 别 ----- 抢救的关键
• 气道不完全阻塞 可有咳嗽,气喘,呼吸困难,可听见异物
(三)海氏法—互救
1、立位腹部冲击法 意识清醒,能配合站立者。
(三)海氏法—互救
2、仰卧腹部冲击法:意识不清、不能配合站 立者。一只手的掌根部置于病人的上腹部正 中,另一只手直接放在前一只手上面。
(三)海氏法—互救
• 3、胸部冲击法:孕妇及特别肥胖者 一只手握拳并将拇指侧置于病人胸骨中部,注
意避开剑突肋骨缘;另一只手抓住拳头,向 后猛推,直到把异物排出为止。
(2)中暑痉挛:高温环境下出汗较多,大量饮水未补钠盐,使 血钠、血氯降低,引起四肢阵发性肌肉痉挛,多见于腓肠肌, 可引起急腹痛,一般体温正常。
(3)中暑衰竭:因大量出汗引起周围循环衰竭,表现为面色苍 白,皮肤湿冷,脉搏细弱,血压降低,呼吸快而浅,神志不 清,腋温低,肛温在38.5℃左右
(4)日射病:烈日或强烈辐射直接作用于头部,引起脑组织 充血或水肿,出现剧烈头痛、头晕、眼花、烦躁不安、意识 障碍。体温正常或稍高。
(三)海氏法—自救
(三)海氏法
• ——婴儿:背部叩击法
注意事项
• 对任何气道梗阻伤病员,抢救过程中, 如有心跳呼吸停止,即刻施行CPR。
• 实施腹部冲击,定位要准;勿将手放在 胸骨的剑突下或肋缘下。
• 腹部冲击要注意胃部反流导致误吸。
二、溺水的急救
• 指人淹没于水中, 呼吸道被污泥、 杂草等杂质堵塞, 引起换气功能障 碍,反射性猴头 痉挛而缺氧、窒 息造成血流动力 学及血液生化改 变的状态。
中暑的急救
• 1. 搬移:迅速将患者抬到通风、阴凉、甘爽的地 方,使其平卧并解开衣扣,松开或脱去衣服,如 衣服被汗水湿透应更换衣服。
• 2. 降温:患者头部可捂上冷毛巾,或冰袋、冰块 置于病人头部、腋窝、大腿根部等处。可用50% 酒精、白酒、冰水或冷水进行全身擦浴,然后用 扇或电扇吹风,加速散热。有条件的也可用降温 毯给予降温。但不要快速降低患者体温,当体温 降至38摄氏度以下时,要停止一切冷敷等强降温 措施。
特点
• 突发性 • 紧迫性 • 灵活性 • 关键性
总原则
• 先排险后施救 • 先复苏再治伤 • 先重伤后轻伤 • 先施救后运送 • 急救与呼救并重 • 转运与监护急救相结合
主要环节
• 实施急救技术 • 重视搬运技术 • 注意运输安全 • 通讯网络中的枢纽任务
现场救护程序
• 现场评估与呼救 快速病情评估ABCBS,气道、呼吸、 循环、出血、感知觉。 • 现场救护要点 • 转运和途中监护
烧伤现场急救
• 5.早期输液抗休克治疗,快速安全转运。
五、蜂蜇伤的急救
• 人被蜂刺后,局 部有疼痛、红肿、 麻木等症状,数 小时后能自愈; 少数伴有全身中 毒症状,刺伤处 出现水疱,严重 者可出现休克。
蜂蜇伤的处理
• 局部处理:伤口残留毒刺的立即拔出或用针 挑出,但勿挤压蛰伤处,以免增加毒液的吸 收;也不可用嘴吸出毒素,那样可能让毒素 从口腔的微小损伤进入体内。蜜蜂蛰伤,因 其毒液多为酸性,可用肥皂水、3%氨水或 5%碳酸氢钠液涂敷蛰伤局部;黄蜂蜂毒与 蜜蜂蜂毒不一样,为弱碱性,所以局部可用 食醋或1%醋酸擦洗伤处;
预防中暑的方法
• 1. 躲避烈日:尤其应避免上午10 点到下午16 点这 段时间在烈日下行走, 因为这个时间段发生中暑的 可能性是平时的10 倍!
• 2. 遮光防护:如打遮阳伞, 戴遮阳帽、太阳镜, 涂 抹防晒霜, 准备充足的饮料。
• 3. 补充水分: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通常最佳饮 水时间是晨起后、上午10时、下午3-4时、晚上就 寝前,分别饮1-2杯白开水或含盐饮料(水2~5升加 盐20克)。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 因为口渴表示身 体已经缺水了。平时要注意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亦可补充水分。
中暑的急救
• 3. 补水:患者仍有意识时,可给一些清凉饮料, 在补充水分时,可加入少量盐或小苏打水。但千 万不可急于补充大量水分,否则,会引起呕吐、 腹痛、恶心等症状。
• 4. 促醒:病人若已失去知觉,可指掐人中、合谷 等穴,使其苏醒。若呼吸停止,应立即实施人工 呼吸。
• 5 .转送:对于重症中暑病人,必须立即送医院诊 治。
• 概念: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 机体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障碍,突然发生以高 热、皮肤干燥、无汗及意识丧失或惊厥为临 床表现的一种急性疾病。
中暑的临床表现
先兆中暑: 高温环境下出现大量出汗、口渴、无 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心悸 注意力不集中、四肢发麻等,体温不 超过37.5℃。
处理: 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和盐 分,短间内即可恢复。
预防中暑的方法
• 4 .充足睡眠: 夏天日长夜短, 容易感到疲劳。充足 的睡眠, 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 既利 于工作和学习, 也是预防中暑的好方法。
• 5. 增强营养:营养膳食应是高热量、高蛋白、高 维生素A 、B1 、B2 和C。平时可多吃各种瓜类、凉 性蔬菜,多饮番茄汤、绿豆汤、豆浆、酸梅汤等。
冲击的尖啼声;皮肤,指甲,面色青紫,发绀。
• 气道完全阻塞 面色灰暗青紫,不能说话,咳嗽与呼吸,
无知觉,窒息 特殊体征:伤病人一手呈”V”状紧贴于颈部,以 示痛苦和急救。
(二)简化识别与抢救步骤
• “是否有异物梗塞?”、“我能帮你吗?”
• 清醒的病人会点头告知, 同意实施救治。即刻现 场用海氏法救治,尽快 呼叫,求救帮助,拨打 急救电话
• 扭伤是关节部位 的损伤。一旦受 伤,应立即用弹 性绷带包好,并 将受伤部位垫高, 避免再次损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