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log_605cf41f0100fgsf.html
读《论语》,学做人(4)——孔子的快乐人生观。
——生命、健康、快乐——
生命,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和我们只有一次而已。
从现代生物科学角度看;生物的寿命应该是自身生长期的7倍,人的生长期平均是18年,7 倍就是120年左右,也就是说,人要活过120年才算是寿终正寝。
其实,人一般是活不到这个生物寿命的,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植物能达到?为什么多数动物也都能活到这个生物寿命,而人就不行呢?原因是很多的;遗传、环境、饮食、污染、疾病诸等因素妨碍了人的寿命。
生命是宝贵的,俗语说“好死不如恶活”,由此而知,生存之可贵啊!假若一个人忍受着种种疾病的痛苦而活着,生命又是显得多么地悲哀!
生命是宝贵的,那末,呵护生命的就是健康,而呵护健康的又是什么呢?是财富?是名利?是权势?是随心所欲的放纵?不,不。
呵护健康的是;人自身的心情、心态、心境,也就是快乐!只有自身快乐了,心情快乐了,种种疾病才会远离你,你的身体内才有足够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古《易经》中的阴阳平衡、相生相克、物及必反的道理告诉我们;如果说人体内一种疾病因子的产生,必有相克的因子伴其存在,达到保护机体的作用。
像一棵树被砍伤了,树干里会渗出粘汁来保护自身一样,这是生物的本能。
就人而言,只有在人的心情快乐状态下,这种相克因子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战胜疾病。
例如;癌症是一种令人可畏的疾病,但癌症有其自愈率,统计表明;大约有10%患癌症人在自己根本不知情的状况下自愈了,也就说以前得过癌症现在自愈了。
现今很多癌症又是在体验时发现的,原本不知情,一旦告知有了癌症,首先带来的是恐惧、忧虑、紧张和不安,正常的生理防线被突破,心境和生理都进入了异常状态之中。
况且现今治疗癌症的医疗;无论是手术、放射、化疗,也都是破坏性、摧残性的手段和方法。
人体被七治八治之后,最后化疗又化疗,化化就了了。
难怪有人说;癌症病人的三份之一是自己被恐吓死的、三份之一是因疾病而致死的、三份之一是七治八治而折腾死的。
此话说得虽然过分了点,但也是不无道理。
快乐是健康的呵护神,心地神悦是健康的保证。
那末,快乐又从何而来呢?又怎样才能快乐呢?
读读《论语》看看孔子是怎样快乐的,也许对我们很有启发。
——孔子的快乐人生观——
《论语* 学而》说: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读];孔子说,“学过了的知识,能经常地温习温习和品味品味,必能得到更新的知识,这不是很快乐的事吗?朋友从远方来拜访,你到远方去访友,朋友相聚、促膝相谈,这不是很快乐的事吗?自己不知别人在说你什么,也不在意听到,也不发怒,毫无怨恨和猜疑,你不就是成了快乐的君子了吗?”
《论语》的编者是孔子的弟子有子及其门生,有子等在编《论语》时,在第一篇一开头就开宗明义地编了,孔子说的让他快乐的三件事;
一是,学习,二是,朋友来了,三是,所知不多。
(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里的“说”通“悦”的意思。
国外有句名言;“最美好的风景在读书中”。
当然学习不仅是读书,有着很多很多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学习真的很快乐吗?我说学习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是一个辨别对和错、真和假、积累知识的过程。
但学习又不是为了单纯
的求知,孔子因学习而快乐,不是他向外学到了什么,而是他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了自己,不但是在学知识,而且是在学认自己。
在学习中不断地唤醒自己的潜能,学自己、认识到了自己,那末,人世间一切为人处世的烦恼也就没有了。
这样才会使自己体会到轻松和快乐,这就是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的真谛。
(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朋”字有两个月字组成,意味着月月开花、月月花红、常有常新、“新交旧知都是缘”、朋友使吾道不孤,任何人都必须生活在朋友之中。
人生的朋友从先后顺序而言有三,俗称为“人生三友”;
一是,家人亲人,这是一级朋友,是血统性的,是基因遣传性的,是终身制的。
法律也是改变不了的。
二是,伴侣,这是二级朋友,从朋友到男女爱情到结伴,生儿育女,有的相爱相伴终身,有的也会成了“同林鸟、各自飞”。
三是,志同道合者,是水乳交融的,所谓的“铁哥们”。
有着共同的目标,人生的追求,相同兴致,相诚相聚、相敬相待,“君子之交,谈如水”。
但社会上也有不少互相利用、各怀目的、你骗我诈的酒肉“朋友”,此类不属于真正朋友的范畴。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又说;“德不孤,必有邻”这都道出了人生的一大境界,那就是说人在世上就是生活在各种朋友之间,人生有千爽万爽,最爽的是与朋友在一起。
朋友使我自家高兴,见了朋友与其说是朋友高兴,还不如说我借朋友而更高兴。
孟子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朋友来看吾,我去访朋友,天地有情、人生有意,心情舒畅,这不是最快乐的事吗?。
孤家寡人、众叛亲离的人为什么死得早、死得快?因为他不爽啊。
人一爽命就长了,一个人是不会够爽的,人要避开孤独,与朋友一起,生活合群,选择富含亲和力的生活。
(三)“不知而不愠”
这是孔子快乐主义的最高境界。
这里说的是一个人的气度。
君子一般不生气的,事情不知道就当没有发生,烦不着到处打听、到处追问,被小人搬弄是非,上当受骗误大事。
自古以来,通达之士所以活得快乐,就在于放得开。
“放得开”是不容易的,必须自己有开阔心胸。
这样才能自寻快乐而不是自寻烦恼。
“大事不糊涂,小事要糊涂”有了这种气度,在做事方面要“举其大纲,不拘细目”;做人方面做到“不知而不愠”。
人就是这样,什么都要知道,什么都要问清根底,也就必然会给你带来烦恼,带来生气,如若不知道也就不会生气了。
孔子这种耳根清静的“不知”和老子的“无为”思念相近,不知才能烘托出有知的智慧,有人说;“不知加不知,等于无所不知”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
孔子以不知为快乐,正是他晚年成圣的真实写照。
孔子的“不知而不愠”包含了一个启示;我们不要只在知道上满足自己,而更要在精神上满足自己,这样才会快乐,才不会被“有以涯随无涯”的问题困扰。
读《论语》,知仁义。
整部《论语》讲的就是一个“仁”“字。
什么是“仁”呢?从字形上看“仁”这个字表示的是二个人。
也就是说只有在二个以上人的时候才能印证“仁”。
孔子说;“仁者爱人”。
“仁”就是爱别人。
一个人爱别人才叫爱心。
成就别人才是无私。
“仁”也是爱自己,世上没有只爱别人不爱自己的人,连自己都不爱,那里能爱别人?
人的一生要什么?无非就是;一要成功。
二要快乐。
“仁”就是快乐,大家都好,那一定是快乐的。
孔子说;“求仁而得仁”,这就是说想要对谁好,就会对谁好;想要快乐,就会快乐。
仁义必须是快乐的,否则必将与人性背道而驰,不会是真的仁义。
真的仁义出自真心,所以就会真正的快乐。
由此,我们学《论语》就是要发扬孔子的快乐主义和所包含的快乐人生观。
人生真正的成功必然要伴随快乐,如果说一个人的财富、名利、各项成就,不能给你带来快乐,那末这些东西又有什么价值呢?人不应随波逐流,而应该把眼光从外收回,凝视一下自
己的内心,当你读懂自己内心的那一天,也就是你成功与快乐的那一天。
只有心里的微笑才是真正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