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后习题答案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后习题答案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主编:胡凤兰》课后习题答案 P39 第1章课后作业1.1(1)正确。

原因:一般情况下,实际尺寸越接近基本尺寸说明制造的误差越小。

(2)错误。

原因:规定的是公差带的宽度,不是位置,没有正负。

(3)错误。

原因:配合是由孔、轴的配合性质、装配等综合因素决定,不是由零件的加工精度决定。

但在通常情况下,加工精度高,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配合精度。

(4)正确。

原因:过渡配合必须保证最大过盈量和最小间隙的要求。

(5)错误。

原因:可能是过渡配合,配合公差是孔、轴公差之和。

1.2(1)①28,②孔,③下偏差为零,④正值,⑤轴,⑥上偏差为零,⑦负值(2)①基孔制,②基轴制,③基孔制,④定值刀具、量具的规格和数量(3)①20,②01,③18,④5到12级(4)①间隙,②过盈,③过渡,④间隙1.3基本尺寸 最大极限尺寸 最小极限尺寸 上偏差 下偏差 公差孔0500032012..++φ 12φ 05012.φ 03212.φ +0.050 +0.032 0.018 轴0720053060..++φ 60φ 07260.φ 05360.φ +0.072 +0.053 0.019 孔0410060030..--φ 30φ 95929.φ 94029.φ -0.041 -0.060 0.021 轴0050034050..+-φ 50φ 00550.φ 96649.φ +0.005 -0.034 0.039 1.4(1)50φ +0.039 0 0.039 -0.025 -0.064 0.039 +0.103 +0.025 +0.064 0.078 间隙(2)25φ -0.014 -0.035 0.021 0 +0.013 0.013 -0.014 -0.048 -0.031 0.034 过盈(3)80φ +0.005 -0.041 0.046 0 -0.030 0.030 +0.035 -0.041 -0.003 0.076 过渡1.5(1)020*******..--φ,(2)1000146060..--φ,(3)0180002050..++φ,(4)020*******..++φ,(5)1420080050..++φ,(6)0170042040..--φ,(7)0021030.-φ,(8)023080.±φ1.6 (1)618h φ,(2)9120H φ,(3)750e φ,(4)865M φ1.7解:因要求最大间隙为+0.013,最大过盈为-0.021,所以需采用过渡配合在没有特殊要求的前提下,一般采用基孔制配合,并根据工艺等价的要求,孔的公差等级要低于轴1至2个公差等级。

一般孔采用7级公差精度,轴采用6级公差精度,即⎪⎪⎭⎫ ⎝⎛+00210725.H φ。

因最大间隙为+0.013=ES —ei=0.021—ei ,所以ei=+0.008;最大过盈为-0.021=EI —es=—es ,所以es=+0.021。

查表,在6级公差精度条件下,接近计算得到上下偏差值的基本偏差为021********..m ++φ1.8解:配合公差T f =0.048-0.014=0.034=T h +T s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采用基孔制配合,孔的公差等级采用7级,即⎪⎪⎭⎫ ⎝⎛+00210730.H φ,孔的公差为0.021。

则轴的公差为0.034—0.021=0.013 按照工艺等价原则,轴的公差等级暂取为6级,查表,其公差为0.013最大过盈-0.048=EI —es=0—es ,所以es=0.048最小过盈-0.014=ES —ei=0.021—ei ,所以ei=0.035查表,则轴为04800350630..s ++φ1.9①过盈量不大的过盈配合,②有一定过盈量的过渡配合,③有一定间隙的过渡配合,④保证一定间隙量的间隙配合P58第2章课后作业2.1①测量的实质是为确定被测对象的量值而进行的实验过程,以确定工件是否符合设计图样的要求。

②被测对象,计量单位,测量方法,测量精度2.2①按“级”使用存在系统误差;②按“等”使用存在随机误差2.3①测得值与被测量真值的差值;②绝对误差,相对误差;③因被测要素的几何量大小不同时,不能用绝对误差评定测量精度,所以规定相对误差。

2.4①随机误差评定的指标是其正态分布的标准差大小;②随机误差不能消除;③多次测量后按照3倍标准差原则处理2.5①单次测量结果用单次测量值和3倍标准差表示,多次测量结果用测量结果的算术平均值和3倍算术平均标准差表示;②算术平均标准差要小于标准差,即算术平均标准差表示的测量精度要高于平均标准差表示的测量精度2.6①第一种方法:从图样上标定的最大和最小极限尺寸分别向工件公差带内移动一个安全裕度验收工件;第二种方法:验收极限等于图样上标定的最大和最小极限尺寸,不取安全裕度。

②第一种方法:上验收极限尺寸=最大极限尺寸-安全裕度,下验收极限尺寸=最小极限尺寸+安全裕度;第二种方法:上验收极限尺寸=最大极限尺寸,下验收极限尺寸=最小极限尺寸2.740-0.004=39.9962.8用相对误差比较。

0.006/100=6×10—5,0.008/200=4×10—5,200mm 测量的精度高2.9(1)算术平均值:(0.042+0.043+0.040+0.043+0.042+0.043+0.040+0.042+0.043+0.042)/10=0.042,即算术平均值为04220.x =(2)不存在变值系统误差。

因给定条件中无法判断零位是否正确归位以及测量环境温度的变化趋势。

(3)单次测量值与算术平均值的差并求和:20.042-20.042=0,20.043-20.042=0.001,20.040-20.042=-0.002,20.043-20.042=0.001,20.042-20.042=0,20.043-20.042=0.001,20.040-20.042=-0.002,20.042-20.042=0,20.043-20.042=0.001,20.042-20.042=0,即()0101=-∑=i ix x 单次测量值与算术平均值的差的平方并求和:0,1,4,1,0,1,4,0,1,0,即()122101=-∑=i ix x则()m .n x x i iμσ2191212101==--=∑= (4)m .μσ633=,即为0.0036mm ,单次测量值与算术平均值的差值的绝对值没有大于0.0036的项,因此判断不存在粗大误差。

(5)m ..n x μσσ5101021=== (6)001503.x ±=±σ(7)0036004320..±(8)0015004220..±2.10(1)950e φ○E :查表0500112050..--φ,安全裕度A=0.0062,计量器具允许不确定度u=0.0056,分度值为0.01的外径千分尺不确定度为0.004,0.004小于0.0056。

所以验收上验收极限为φ(50-0.050-0.0056)=φ49.9444,下验收极限为φ(50-0.112+0.0056)=φ49.8936(2)860js φ○E :查表023060.±φ,安全裕度A=0.0046,计量器具允许不确定度u=0.0041,分度值为0.01的外径千分尺不确定度为0.005,0.005大于0.0041。

所以确定新的安全裕度A ’=0.005/0.9=0.0056。

所以验收上验收极限为φ(60+0.023-0.0056)=φ60.0174,下验收极限为φ(60-0.023+0.0056)=φ59.9826(3)740h φ:查表0250040.-φ,安全裕度A=0.0025,计量器具允许不确定度u=0.0023,分度值为0.01的外径千分尺不确定度为0.004,0.004大于0.0023。

所以确定新的安全裕度A ’=0.004/0.9=0.0044。

所以验收上验收极限为φ(40-0.0044)=φ39.9956,下验收极限为φ(40-0.025+0.0044)=φ39.9794(4)1450H φ:查表0620040.+φ,公差为0.620,安全裕度A=0.062、计量器具允许不确定度u=0.062(均取测量工件公差的十分之一)。

分度值为0.01的内径千分尺不确定度为0.008,0.008小于0.062。

所以验收上验收极限为φ(50+0.620-0.062)=φ50.558,下验收极限为φ(50+0.062)=φ50.062(5)mm 41φ孔GB1804—m :查未注公差等级表(教材38页),300041.±φ,公差为0.600,安全裕度A=0.06、计量器具允许不确定度u=0.06(均取测量工件公差的十分之一)。

分度值为0.01的内径千分尺不确定度为0.008,0.008小于0.06。

所以验收上验收极限为φ(41+0.300-0.06)=φ41.240,下验收极限为φ(41-0.3+0.06)=φ40.760P101第3章课后作业3.1(1)正确。

(2)正确。

(3)正确。

(4)正确。

(5)错误。

(可逆要求不适用于独立原则和包容要求)(6)正确。

(因为一般情况下位置公差的定向公差大于形状公差)3.2(1)①同轴度,②平面度、圆度、圆柱度、线轮廓度、面轮廓度、对称度、圆跳动、全跳动,③直线度、平行度、垂直度、倾斜度、位置度(2)①线线间、平面面平面面间、回转圆柱内,②平行度(3)①极限,②允许材料量为最多,③极限尺寸,④最大实体边界(4)①单一尺寸要素的尺寸公差与形状公差之间的关系(尺寸公差与形状公差相互补偿),保证配合性质;②利用尺寸公差补偿形位公差,保证可装配性;③利用尺寸公差补偿形位公差,保证轴类零件和薄壁类零件的强度。

(5)零件的几何特征、零件的使用要求、检测的方便性3.3(1)①B,②B(2)B(3)B(4)A(5)①B,②A3.4①圆柱度;半径差为0.01的两同心包络回转圆柱面;0.01;以图样标注的理想回转圆柱面半径为半径,加0.005、减0.005形成两个同心包络回转圆柱面,加工制造形成的回转圆柱面(被测要素)必须在此两个同心包络回转圆柱面之间②径向圆跳动;半径差为0.025的两同心包络圆;0.025;以图样中心轴A—B为基准、以图样标注的理想回转圆柱面半径为半径,加0.00125、减0.00125形成两个同心包络回转圆柱面,加工制造形成的回转圆柱面(被测要素)必须在此两个同心包络回转圆柱面之间。

③对称度;平行于基准平面F,平面间距离为0.025、且对称与F平面的两包络平面间区域;0.025;以基准平面F,平面间距离为0.025、且对称与F平面的两包络平面间区域,被测要素中心平面必须在此区域内④圆柱度;以图样标注轴心为轴心、半径差为0.006的两个同心回转圆柱区域;0.006;被测要素轴心线必须在以图样标注轴心为轴心、半径差为0.006的两个同心回转圆柱区域内⑤径向圆跳动;以基准C—D为基准轴、半径差为0.025两个同心回转圆柱区域;0.025;被测要素必须在以基准C—D为基准轴、半径分别为图样标注圆柱半径加0.0125、减0.0125(半径差为0.025)两个同心回转圆柱区域内⑥平行度;以图样标注理想轴线为轴线,该轴线必须平行于基准轴线A—B且直径为0.02的回转圆柱面;0.02;被测要素必须在以图样标注理想轴线为轴线,该轴线必须平行于基准轴线A—B且直径为0.02的回转圆柱面内3.53.63.7(a)(b)(c)(d)3.8不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