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满足人类无穷的欲望资源稀少性scarcity
满足人类无穷的欲望资源稀少性scarcity
6
1.2 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合理的假設
假設是為了簡化現實的複雜性,是為了研究與 分析的目的 正確的推論 理論可以用來研究或驗證事實 ,一般常見的推 理謬誤有
合成謬誤(fallacy of composition):以偏概全 認為對個體行為者有利的事,對所有行為者也一定有 利。誤將個體反應的現象,視之為整體亦屬必然 分割謬誤(fallacy of division):以全概偏 誤認為對整體有利的,對個體也一定有利。誤將整體 方為正確的事,用之於解釋個體的行為現象 因果謬誤(fallacy of false course) 觀察到先後發生的現象,就以為兩者間存在一者為因, 另一為果的印象
資源稀少性(scarcity)與限制下選擇(續)
五個核心概念:抵換、誘因、交換、資訊、 分配 三個主要市場:市場是泛指任何有助於買賣 雙方取得資訊及完成交易之安排與設計。產 品、資本與勞動是經濟活動中的三個主要市 場
3
1.1 經濟學的意義與內容
資源稀少性(scarcity)與限制下選擇(續)
5
1.1 經濟學的意義與內容
經濟學的內容(續)
根據研究性質可分為:
唯真經濟學(positive economics) 又稱實證經濟學,是以客觀的態度來研究實 際的經濟現象或對未來做預測,只就事情本 身剖析事理的邏輯性,並不做是非好壞的主 觀價值判斷 唯善經濟學(normative economics) 又稱規範經濟學,是以分析者主觀的價值標 準,對任何經濟決策的選擇,尤其是針對公 共政策討論其合理性與可行性,分析其利弊 得失,旨在求其盡善
7
1.2 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經濟學的基本問題架構
由於資源的稀少性與多用途,必須衡量輕重緩 急、先後次序、分配與效率等因素做最適當的 選擇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
就是選擇的一種取捨(trade-offs)關係
8
1.3 機會成本、生產可能線與理性抉擇
機會成本:經濟學所謂的成本指的是機會成本,又稱經濟成本。意指『放棄的其他 用途中,價值最高者』。 經濟利潤:一般在經濟學中所稱的成本與利潤和會計學所稱的不一樣。因為經濟學 以機會成本的觀念來定義,而會計學只考慮有客觀憑證的會計成本,因此經濟利潤 比會計利潤小。 機會成本、會計成本與內含成本: 經濟成本包括外露成本與內含成本。 會計成本:又稱外露成本或外顯成本。指的是廠商從事財貨之生產時使用別人的的 生產要素,必須以貨幣方式實際對外支付的成本,包括工資、地租、利息等。此成 本可以明顯的從會記帳上看出,故稱之。 內含成本:又稱隱藏性成本,指的是廠商從事財貨之生產時使用自己的的生產要素 所應享有的報酬,但不必以貨幣方式實際對外支付,此成本無法從會記帳上,而實 際上應該負擔的成本。內含成本是廠商經營企業的誘因,也稱之為廠商的正常利潤。 經濟利潤、會計利潤與正常利潤 會計利潤:總收益-會計成本﹝外露成本﹞ 經濟利潤:總收益-經濟成本=總收益-會計成本-內含成本=會計利潤-內含成本 =會計利潤-正常利潤<會計利潤 正常利潤:彌補一企業家承擔風險,經營管理等企業功能而對企業家的最低支付報 酬稱為正常利潤。故正常利潤也是企『經濟成本』的一部份,若此一支付水準無法 獲得滿足,則企業家將退出此產業。 由於資源的稀少性,我們必須做選擇,藉以解決生活在社會中所面臨的下列基本問 題
市場、財產與產權
財產是一種權利,意味著財產是人與人之間的一 種基本關係,而不是人與事物的關係 產權是權利的交換,過程中產生交易成本 (transaction cost) 交易成本是指交易價格之外,在契約形成時為取 得資訊、進行談判與完成簽約之成本,及在契約 執行期間為降低風險與遵守律法之相關成本
1.1 經濟學的意義與內容
經濟學是一門行為社會科學,行為是一種選擇,主要是探討如何選
擇與分配有限的資源,用來生產物品與服務,提供大眾目前與將來 的消費,滿足人類無窮的慾望
資源稀少性(scarcity)與限制下選擇 稀少法則:任何一個社會不論他所擁有的經濟資源是如何的豐富,但 是在任何時間,將無法同時滿足其人民的一切慾望,這種情況我們稱 之為稀少法則。 稀少不同於貧窮與短缺,稀少是一切經濟問題發生的主要原因。因為 資源的西缺,人類的慾望無窮,便產生種種的經濟問題。包括:生產 什麼、生產多少,雇用什麼生產要素以及雇用多少,消費什麼以及消 費多少等經濟問題。 價格機能或一隻看不見的手:指的是一各不具人格而超出個人影響之 外的力量,透過這種力量便解決了現代經濟生活上的基本問題:生產 什麼財貨、如何生產、生產多少、如何分配。 經濟資源(economic resource):
4
1.1 經濟學的意義與內容
經濟學的內容
根據研究對象可分為:
個體經濟學(microeconomics) 以個別的經濟單位如個人、家庭、廠商等為研究對象, 研究其如何進行生產與消費,這其中包括在不同的市 場結構下數量與價格的決定 。 就構成經濟體系的經濟個體 總體經濟學(macroeconomics) 以總合的經濟群體包括家計與企業部門、政府、中央 銀行為研究對象,討論國民生產、就業、物價、貨幣、 匯率與利率之決定與其間之因果關係
必須付出代價才能取得 經濟財(economic goods):具稀少性的財貨 免費資源(free resource):無須付出代價即能取得之資源 免費財(free goods):不具稀少性的財貨 為何能做選擇?因為資源的多用途性(alternative uses)
2
1.1 經濟學的意義與內容
生產什麼?如何生產?生產多少?由誰生產?為誰生產?何處生產?何時生產? 9
1.3 機會成本、生產可能線與理性抉擇
生產可能線(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 PPC) 一個經濟體,在一定的時間內,將所有可 使用的固定資源,做最充分有效的運用, 在現行的生產技術下,所能產出的兩類產 品之最大產量組合之軌跡 基本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