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开封县集英中学八年级(上)第二次月考物理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2分)可以用图象来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图所示,表示物体运动速度相同的是()
A.甲乙B.甲丁C.乙丙D.丙丁
2.(2分)下列关于声现象的四幅图中说法错误的是()
A.宇航员在进行太空行走时不能直接听到同伴说话的声音是因为声音无法在太空中传播
B.小明练琴前调整琴弦松紧程度的目的是调节琴声的响度
C.美海军通过“蓝鳍金枪鱼”的预定位声呐系统搜寻马航失联飞机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
D.外科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3.(2分)所示的四个情景中,其物态变化过程需要吸热的是()
A.冬天户外的人呼出“白气”
B.湿被子晾干
C.冬天窗玻璃上有冰花
D.钢水浇铸得到钢件
4.(2分)下列事例中,所看到的物或景为实像的是()
A.在岸边看到水中游动的鱼
B.在针孔照相机塑料薄膜上看到的画面
C.在水中通过潜望镜看到水面上的景物
D.通过放大镜看报纸上的字
5.(2分)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有许多光学现象,下述现象的成因与物理知识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筷子的“弯折”﹣﹣光的折射
B.景色的倒影﹣﹣平面镜成像
C.雨后彩虹﹣﹣光的反射
D.日食和月食﹣﹣光的直线传播
6.(2分)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30°角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入射角是30°
B.反射角是60°
C.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60°
D.入射角增大5°,反射角增大10°
7.(2分)如图所示,一束光线斜射入容器中,在P处形成一光斑,在向容器里逐渐加满水的过程中,光斑将()
A.向左移动后静止B.向右移动后静止
C.先向左移动再向右移动D.仍在原来位置
8.(2分)小赵同学站在平面镜前1m处,当他远离平面镜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赵同学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
B.小赵同学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大
C.小赵同学的像离平面镜的距离始终不变
D.小赵同学的像的大小始终不变
9.(2分)在图中,画出了光线射在空气与玻璃的界面处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四幅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A.B.
C.D.
10.(2分)某同学从生活中收集到一些光现象的实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隔着放大镜看物体,物体总是放大的
B.彩色电视机画面的颜色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组成的
C.凸透镜只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
D.有经验的渔民叉鱼时会对着看到的鱼叉去
11.(2分)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物体离开凸透镜的距离为15cm,那么所成的像是()
A.倒立缩小的实像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缩小的虚像D.正立放大的虚像
12.(2分)一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将点燃的蜡烛从离凸透镜20cm处移到40cm处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和像距的变化情况是()
A.像变大,像距变大B.像变小,像距变小
C.像变大,像距变小D.像变小,像距变大
13.(2分)物体到凸透镜距离为10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物体到该透镜的距离为18cm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f的范围为()
A.10cm<f<18cm B.5cm<f<9cm
C.9cm<f<10cm D.18cm<f<20cm
14.(2分)下列关于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
A.小孔成像是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倒立的实像
B.不论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经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改变
C.光与镜面成30°角射在平面镜上,则其反射角也是30°
D.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5.(2分)下列与凸透镜有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阳光通过凸透镜可以点燃纸屑,是利用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B.投影仪能使物体在屏幕上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C.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D.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小于1倍焦距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
16.(4分)日食现象是由于光的形成的;站在平静的池塘旁,可看到岸边大树的倒影和水中游的鱼,前者是光的现象,后者是光的现象,所看到的都是(填“实像”或“虚像”)
17.(2分)电影院里坐在不同位子上的观众都能看到银幕上的画面,是由于光在银幕上发生的缘故。
而在教室某些位置看黑板,只看到一片光亮,看不清粉笔字,这是由于光在黑板上发生的缘故。
18.(3分)桥在湖中的“倒影”看起来比桥本身“暗”一些,主要是因为桥反射的光射到水面时,有一部分发生进入了水中;一只小鸟在深度为8m的平静湖面上空飞过,当小鸟距水面3m时,该“倒影”距小鸟m,若小鸟往高处飞,则“倒影”大小(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9.(3分)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王平同学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a、b、c、d、e、g各点(如图所示),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烛焰放在点,光屏上的像最大;烛焰放在点,光屏上的像最小;把烛焰放在点,光屏上皆得不到烛焰的像。
20.(3分)比较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
请你将声音和光进行比较,写出它们的一种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三、实验探究题(共40分)
21.(10分)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在平面镜上放置一块硬纸板,纸板由可以绕ON转折的E、F两部分组成。
(1)要使入射光和其反射光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你认为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2)在图中,在用另一只激光笔让光线沿着BO(即逆着原反射光线)射向平面镜时,可看到反射光线沿OA射出,这说明
(3)小明接下来像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你认为小明接下来的操作是。
(4)实验中可折转的纸板的作用是:•、‚
22.(18分)在“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如图所示,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刻度尺的上面,再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分别放在玻璃板前后的刻度尺上。
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并如图那样观察,当蜡烛B移到与蜡烛A在玻璃板里的像重合时,蜡烛B好像也被点燃了。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
(2)图中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的关系
(3)由刻度尺分别读出物(蜡烛A)到玻璃板、像(即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分别是u 和v,得到的结果是v u(选填“>”“=”或“<”)。
(4)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关系。
将蜡烛A靠近玻璃板的过程中,则蜡烛A的像的大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由此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选填“实像”或“虚像”)(6)在“平面镜成像”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7)小明在做实验时无论怎么移动蜡烛B也无法使它与前面的蜡烛A完全重合,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23.(12分)小华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器材做“探究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实验开始时,首先在光具座上依次安装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并进行调节,使它们的中心在,目的是。
(2)蜡烛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成的像是等大、倒立的实像。
分析实验成像情况可知,实验中所用透镜的焦距为cm。
(3)当把点燃的蜡烛由图所示的位置向右移至光具座的35cm刻度时,应向(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到适当的位置,得到一个倒立的实像。
(4)小华在实验过程中,蜡烛越烧越短,发现烛焰的像成在了光屏的上方,为了使像重新成在光屏的中央,她应向调整蜡烛。
(选填“上”或“下”)。
四、作图题:(共15分)
24.(2分)作出三角形ABC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25.(2分)竖起的墙面上有一块面镜MN,小女孩站在平面镜前,她的脚前有一枚硬币(如图中点A所示),请你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画出小女孩看到硬币的像的光路图。
26.(2分)一条光线照射到水面发生反射和折射,这条光的入射光线如图所示,请在图中画出它到水面后的折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27.(2分)在图中画出合适的透镜。
28.(2分)请你在图中画出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S发出的经镜面反射且过P点的光线。
29.(2分)一束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砖(如图所示),请在图中画出进入玻璃和射出玻璃的折射光线。
30.(3分)完成光路图。
河南省开封市开封县集英中学八年级(上)第二次月考
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B;2.B;3.B;4.B;5.C;6.B;7.A;8.D;9.C;10.B;11.B;
12.B;13.B;14.AB;15.B;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
16.直线传播;反射;折射;虚像;17.漫反射;镜面反射;18.折射;6;不变;19.d;
a;e、g;20.都能在空气中传播;都能反射;都可以传递能量;都是一种波等;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和光的传播速度不同;光是电磁波,声音不是电磁波等;
三、实验探究题(共40分)
21.垂直;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将纸板B沿ON向后折(向前折),看纸板上是否有反射光线;显示光的传播路径;;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共面;22.较黑暗;
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大小;不变;不能;虚像;确定像的位置;平面镜没有与刻度尺垂直;23.同一高度;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10.0;右;放大;上;
四、作图题:(共15分)
24.;25.;26.;27.;28.;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