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一学案:第三单元 第11课 拣麦穗 含答案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一学案:第三单元 第11课 拣麦穗 含答案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麦穗( ) ②歪歪趔趔( )③磕碰( ) ④蚂蚱( )⑤疙瘩( ) ⑥田埂( )⑦蹒跚( ) ⑧山坳( )⑨戏谑( )(2)多音字①攒,攒射)) ②肚,羊肚子))③颈,脖颈儿))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瞌)) (2) ,葺))(3) ,捡)) (4) ,梗))二、词语积累理解运用(1)蹒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2)大言不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3)死乞白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4)贼眉贼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5)前仰后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紧跟着又来了一个人,死乞白赖地纠缠着要做成这笔买卖,可是老太婆摇摇头说:“这头奶牛是不卖的。

”()(2)这些贪官,大言不惭地收受了很多不义之财,遭到法律的严惩,是罪有应得。

( )(3)大熊猫憨态可掬,小猴子顽皮可爱,使得周围的大人们忍俊不禁,孩子们更是笑得前仰后合。

( )辨词填空企望·期望“企望”指希望,侧重于“有所企盼”。

“期望”指对未来的事物或人的前途有所希望和等待,侧重于“等待结果”。

自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许多国家的人都热切________各国政府能够携起手来,改善目前的金融危机局面,因为这也是人们普遍________的。

三、名言警句1.那棵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

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

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枝子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

2.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

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

一、作者简介张洁,1937年生于北京,辽宁抚顺人。

是继冰心之后,中国文坛上另一位熠熠闪耀的女作家。

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有《从森林里来的孩子》。

她的作品以“人性”与“爱”为创作主体,作品有: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中短篇小说集《方舟》、《祖母绿》,长篇散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二、背景展示张洁早期的散文创作,往往直接呼唤、追求“爱”与“美”。

1980年前后,她发表了《挖荠菜》、《拣麦穗》、《盯梢》等总名为“大雁系列”的散文。

她的散文大多是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洋溢着对失落的“爱”与“美”的真诚渴求。

《拣麦穗》中“大雁”憨厚、顽皮、活泼、纯真的天性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童年”虽混沌未开,但这真醇的“人性”往往成为令人返顾、眷恋的“精神家园”。

三、文体知识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方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两段开门见山,点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相关的人物。

B.文章写农村姑娘们的故事,主要是写旧时农村的姑娘们拣麦穗时的“梦”及出嫁后“梦”的破灭。

C.这篇抒情散文,以天真单纯的女孩“我”的视角,记叙了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小女孩失落的梦。

D.这篇文章以“拣麦穗”为明线,以“爱”为暗线贯穿全文,歌咏了人性美及人与人之间的纯真感情。

E.作品给人的整体感觉是:欢快而美丽,充满了爱与感动、天真与纯洁。

___________(3)我缝呀,绣呀……烟荷包缝好了,我娘笑得个前仰后合,说那不是烟荷包,皱皱巴巴地倒像个猪肚子。

我让我娘给我收了起来,我说了,等我出嫁的时候,我要送给我男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争论话题为什么农村姑娘们的“痴想全都变了味儿”?为什么最后她们“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而不去寻找一份真正的爱?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课本素材点击文本《拣麦穗》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温情的渴望。

希望生活中能够多一些像“卖灶糖的老汉”那样的慈爱之辈,懂得爱护、关心别人,尤其关心“丑小鸭”式的孩子,而且这种关心、爱护又该是没有任何希求的给予。

运用示例随着父母进城务工时间的不断延长,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因父母经常不在身边,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家庭团聚频率低,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亲子教育缺位现象”。

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留守儿童缺少父母之爱,容易产生心理缺陷;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留守儿童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

孩子是未来和希望,国家不能无视他们的成长。

鲁迅曾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现在是该“救救”留守儿童的时候了。

2.课外素材女子弃高薪九赴山区支教一个平凡的辽源女孩,只身前往贵州大山深处支教,开始了一段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山区生活;孙影,一个不平凡的“80后”女孩,放弃高薪工作,放弃了一个年轻姑娘享受生活、享受爱情的大好时光,用柔弱的双肩为山里的孩子担起“沉甸甸的梦想”。

有人叫她“最美女支教老师”,也有人叫她“撵不走的支教钉子户”。

因为在孙影心中,始终坚持着一个信念:让更多的孩子可以走出大山,去完成他们的理想。

选材感言到山区支教的志愿者都具有乐观向上、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宝贵品质,如果全社会都能够像他们那样关注落后地区,关注落后地区的孩子,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和谐,小康生活也会早一天到来。

请你思考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核心亮点:选材、用材(三)作文命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纪念是用一定的方式对人对事进行怀念。

它既可以是国家民族对过去荣誉的回忆、对过去痛苦的祭奠,也可以是个人对事、对亲朋的怀念。

形式或许不同,意义同样真切。

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历史的回音。

它坚守信念,传递勇气;它珍藏感动,分享幸福;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

请以“纪念”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先读佳作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念活动。

但近来这些纪念活动在少数“激进分子”的鼓动下出现了打砸抢日货商店的不理智举动。

群众爱国的赤子之心可以理解,但纪念并不是感情的挥霍,非理性举动无益于解决问题。

我国领导人多次表达出严正立场,但同时并不关闭中日会晤的大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无疑就是对过去痛苦最理性,也是最深刻的祭奠。

⑦人不能忘本,“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

而高贵的心灵在铭记苦难、咀嚼苦难过后,方能理智地纪念苦难。

当纪念的洪波涌动时,勿忘用理性的“闸门”控制情感。

,思悟亮点1.选材准确(1)本文题目即是论点: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

为论证这一观点,作者选取了几个典型材料进行论证。

请针对③⑤两段选取材料具体说明。

提示德国和日本都是二战时的法西斯国家,对全人类犯下了滔天的罪行。

但两国后来对于战争的反思却截然不同:一个认真反思,一个拒不认账。

两种态度都极有典型性,用来做论据,说服力强。

如果不用德、日的例子,而用二战时同样犯下战争罪行的意大利,就没有这种说服力。

因为意大利在反思战争上没有德、日两国那种明确的态度,所以没有典型性。

(2)③⑤两段中还有引用论证。

第③段间接引用了黑格尔的话,第⑤段则直接引用了“有句话”。

这两处引用也有典型意义,请说明这两处引用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第③段引用黑格尔的话,且用的不是“说”而是“自夸”,似让读者看到了黑格尔的自傲。

此语与下文德国发动法西斯战争构成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