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特殊被动句理想化认知模式

汉语特殊被动句理想化认知模式

汉语特殊被动句理想化认知模式研究
摘要: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式和事件理想化认知模式,研究汉语被动句的原型n+(被)+v,呈现“受事——结果状态”的语义完型结构。

汉语被动句可以扩展使用,扩展的理据或基础主要是被动句的语义理想化认知模式,语义结构完型“影响——受影响”,通过隐喻,凸显句式中主语“受影响”的意义。

关键词:汉语被动句;理想化认知模式;认知研究
一、引言
被动句是语言中常见的最具特色的句式之一,一直受到语言学家的关注。

传统语法研究主张主动到被动形式的转换,其中最具代表的有quirk et al(1985)。

形式语言学以句法为中心,认为被动句是其相应的主动句转换生成。

croft(1993)从认知的角度,利用事件的理想化认知模式(icm of events or eicm),认为被动语态产生于把过程性的事件表达成状态性的事件。

本文将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式(icm)和事件理想化模式,研究汉语被动句的原型及特殊被动句式的认知理据。

二、croft对被动语态的icm分析
(一)icm的定义
lakoff在1987年的著作《女人、火与危险的事物》[1]中提出了理想化认知模式。

理想化认知模式是人类根据经验建立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各种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是人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认知方式,即对我们的知识进行组织和表征的方式,不是客
观存在的,而是人类创造的。

[2]
基于lakoff的icm,croft提出了eicm,即事件的理想化认知模式。

croft(1990;1991)分析了人类语言用动词来表示事件的理想化认知模型。

简单事件的客观因果关系网的组成部分,包括一事物作用于另一事件的行为,这是事件概念化和语言编码的第一阶段,即只有把事件概念化成因果关系网中的组成部分,我们才能用语言对它进行编码。

简单事件是自主的,在因果关系网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这是事件概念化的第二阶段。

一事物作用于另一事件中力的传递是不对称的,这是事件的进一步理想化。

最后,简单事件结构包括由三个部分组成的cause-become-state因果关系链;简单事件中有的动词只表达事件结构中最后一个部分(如表状态),有的动词表达后两个部分(如表自发性动作),有的表达全部三个部分(如表使成动作)[3]。

(二)基于icm汉语被动语态的原型分析
croft发现理想化认知模型与klaiman(1988)提出的“基本语态”相一致。

即使成动作、自发动作及状态事件分别代表主动、中动及被动三中基本语态。

把过程化的事件表达成状态化的事件是被动形式产生的根本原因。

被动结构必须是状态性的或形容词性被动形式。

理想化认知模型硬性规定这种结构不能附带施事介词短语,因而无施事出现的被动语态是被动结构的原型。

被动句的原型可通过两种方式偏离,一是从新引入施事者,二是由动词所表示的事件重新及物化,即被动结构的特殊形式是把自主的非施事性被动状态转变成非完全自足的施事性非及物形式。

汉语被动句的原型应是:
(1)n+v 那本书买了。

(2)n+被+v 他被汽车撞伤了。

典型的汉语被动句式具有以下的特点:
(1)汉语被动句式的结构形式为:名词词组(受事)(+被)+(致使)及物动词(“被”有时不出现)。

(2)汉语被动句式表示被动意义,表示一种结果状态,用“受事+动作”语义序列表示,句式呈现“受事——结果状态”的语义完型结构。

(3)汉语被动句式下列成分组成:主语为动作的承受者;谓语动词为对主语实施致使动作导致某种结果状态的动词[4]。

(三)汉语特殊的被动结构
汉语被动句的扩展包括主语和谓语。

汉语被动句的主语可以从直接受事扩展到非受事(隐形受事)——动作的涉及对象,如地点/处所、直接受事的领有者和施事/事件的主体等。

看守被罪犯跑了。

(罪犯跑了致使看守受罪)
小周被小偷偷去了手表。

(动作间接客体“小周”是动词“偷”的与事)
汉语被动句的谓语部分可以扩展的范围更宽,可以扩展到动宾结
构、不及物动词、非动词等。

动宾结构:他曾经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操纵着名为“革命造反派”实为“四人帮”的爪牙们,向被诬为“走资派”而实际上是革命的老干部夺权。

他将被任命为技术情况站站长时,在心里对自己说:“的的确确,我最合适……”
我这个叔叔由我父亲养大,解放前被我父亲送到美国去深造。

你不要太悲观,太难过了。

要是你真被分配到大西北,我还会像过去一样照顾你妈妈。

不及物动词:我就业啦,就业啦,太兴奋了,而且是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被就业的!(2009年7月12日“天涯论坛”)
七成民众赞成汉字调整,难道我们“被支持”了?(王石川博客,2009年8月24日)
非动词:那些原本在小康达标水平之下的群众,一夜之间就“被小康”了……(《抚顺晚报》2009年8月3日)
北京“被富裕”险些“被脸红”。

(《生活新报》2009年8月30日)在一个不大的城市里,猛增1000多个慈善组织,5000多个慈善大使,想要不“被慈善”,恐怕也难以逃脱。

(《海口晚报》2009年8月12日)
(四)汉语被动句的扩展理据
受事主语的扩展理据。

汉语被动句的语义结构是受事+状态,整个结构表示被动意义,谓语动作对受事造成影响,继而导致最终的
结果状态。

汉语被动句在进行主语句法语义上的扩展时,可通过转喻从动作或事件的直接受事映射到间接受事,从而突出对地点/处所、直接受事的领有者和施事等的影响。

隐喻映射的基础是被动句语义结构的相似性“影响——受影响”,源域向目的域映射,直接受事主语就可以扩展到非直接受事主语。

例如:看守被罪犯跑了。

动作涉及对象“看守”上升到受事主语的位置,凸显了动作涉及对象作为主语的受影响的意义:罪犯跑了导致看守遭受负面影响。

谓语扩展的理据。

根据事件因果关系的理想化认知模式可以推测出,动宾结构、不及物动词或非动词的被动化违反了语法规则,其现实语言中句子被动化的可能性来自它合法的被动语义结构——事件的致使影响义,来自被动句式语义结构中的影响义与动宾结构、不及物动词或非动词词语跨空间隐喻映射后的概念整合。

外部空间的因果关系被整合在合成空间里:因是事件,结果蕴含在句子中,事件的发生导致结果影响,影响主要指向主语。

例如:
我被就业了。

“我”作为间接受事,保留在主语的位置;隐性的施事——事件致使者“有关高校”隐退,不及物动词置于谓语的位置,是隐性的致使状态——有关高校使得我虚假就业。

事件的虚假性和致使影响构式义与“被”字构式义隐喻映射,因“被”字表示“遭受”、“蒙受”之义,然后以人类熟悉和能理解的形式结构方式形成整个句式的构式义——负影响意义,并产生新兴意义:“我虚假就业了,”同时具体语境赋予语用意义:间接受事“我”的不满
和无奈的情绪[5]。

参考文献
[1].lakoff george. 1987.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赵艳芳.2001.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3]熊学亮,王志华.2002.被动句式的原型研究[j].外语研究(1):1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