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道》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自然之道》是西师版第26课。
课文讲述了作者一行人到加拉巴哥岛旅游,看到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被嘲鹰啄咬时,不顾向导劝阻,让其把幼龟抱向大海。
后来,成群的幼龟得到外面安全的错误信息鱼贯而出,结果成了食肉鸟的美餐,令作者非常后悔。
文章通过以上事例告诉我们了解和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知道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往往事与愿违,好心反而容易干坏事。
也告诉我们要敬畏自然,感受自然的神奇,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学习快速默读课文。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海龟遇难的经过。
3、体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理解最后一句话的作含义,得到启迪,从中受到做事要了解和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材料。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理解最后一句话的作含义,
3、得到启迪,从中受到做事要了解和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并激发热爱自然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要学习了26课《自然之道》,学习了生字词,了解了海龟遇难的经过,今天让我们进一步走近海龟,继续了解我们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会出现令人遗憾的结果?
板书:自然之道
2、谁能简要地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略)
二、着眼感悟,抓点精读
1、出示语句
“那天我们上岛时,已近黄昏,很快就发现一个大龟巢。
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
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出,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来。
”
(1)“踌躇不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再联系上文想一想,课文怎么写它“踌躇不前”?理解“探、欲出又止”。
(写出了幼龟欲行又止,试探外面是否安全的样子。
)
(2)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怎样表现的?而向导又是怎样表现的?
我们都很焦急。
可是向导却说——出示句子: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
(1)体会“紧张与焦急”,理解“若无其事”。
(2)对比着读,体会对比的表达效果。
问:向导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体会“若无其事”表达的作用?
2、出示语句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理解“愚不可及”。
)愚在哪儿?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a. 学生读书,抓词抓句感受当时的事态。
b. (幼龟:“鱼贯而出”“争先恐后”“结队而出”(要经过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拦),它们可能会想什么?
食肉鸟:“许多”“吃得饱饱的”“发出欢快的叫声”。
(可结合先前的“颓丧”体会)它们又会想些什么?
问:我们为什么做出了这样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a读课文最后一句话,体会向导“悲叹”的这句话表达的意思。
b、回归课题,引发话题。
谈对“自然之道”的理解和感悟。
(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存在的道理,这个生存的法则和规律是不能违背的)
三、以读促悟,升华认识
1、再读课文,读中悟理。
同学们,大家自由读文,读中思考文本给予我们的启发。
2、谈论交流,受到教育。
我们感触到了违背“自然之道”的后果。
(自作聪明,只能好心办坏事,聪明反被聪明误)那怎样才会不违背“自然之道”。
(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和自己的经历谈认识:谈候鸟迁徙不能挽留,谈山涧小鱼难在鱼缸生存,谈老虎圈养便失去野性,谈温室难育参天大树,以及尊重大
自然,不要人为地破坏大自然等等。
从而使学生懂得只有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共存的道理。
同时激发学生主动走入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四、走出文本,亲近自然,
1、在生活中,你是怎样对待我们这个美丽的大自然的?把你的所作所为写在日记本上。
2、观察生活中的动、植物等,看有什么新发现?把新发现写下来。
板书设计:
我们紧张焦急伤心
自然之道(遵循)
向导若无其事极不情愿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