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概况
北至引航道南岸。岸线总长约为3.7公里,总用地面积约52公顷。
规划区域位于镇江市老城区,北临内江,西侧为金山风景区,东侧为 已建成的长江路一期风光带,区域大环境极佳。规划区域现状用地以工
业用地为主,地势低平,地面高程在3.8-6.7米左右(黄海高程)。
⑶、C片区:引航道两侧大堤两侧约90米范围内的用地。单侧岸线长度约 为2.2公里,总用地面积约32公顷。
(二)分片区具体要求
⑴、A片区——长江路一期风光带
该片区现为城市重要公共活动空间,要求结合现状景观,重点改造现有岸线 形式,增加亲水空间和水上游乐设施。 ⑵、B片区——西津湾文化区 未来将与A片区一起成为北部滨水区主要亲水公共活动带,要求在镇江西津湾 滨水区城市设计的基础上,深化滨水空间景观和公共开敞空间的布局及设计, 重点设计不夜城中心广场、大剧院(文化艺术中心)周边景观、内江休闲绿带。 ⑶、C片区——引航道景观区 结合引航道两侧地块城市设 计和相关城市功能布置景观。
规划区域位于征润州老滩和新滩之间,现状用地以林地为主,地势平 坦,地面高程在4.8-7.8米左右(黄海高程)。
六、规划条件
(一)水体形态 镇江内江总体形态为自西南向东北延伸的哑铃型,具体水体尺寸如下: 现状水面面积为3.47km2 规划常水位(▼3.9m)时水面面积为6.50-6.70km2 规划洪水位(▼5.6m)时水面面积为7.00km2
(一)总体要求
⑴、确定水体形态 在满足规划洪水位时水面(7km2▼5.6m)的基础上,可适当调整水面 (常水位▼3.9m)轮廓。并根据现状高程和已规划资料,重点研究水体空间, 以确定生态湿地和岛屿的分布。 ⑵、确定水体和陆域功能及岸线形式 在对内江滨水地区分析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各片区景观与城市主要功能 的关系,进而确定水体和陆域功能,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分段岸线形式。 ⑶、确定水上旅游项目和游赏路线 根据内江水体和陆域功能,结合三山景区规划(详见《三山风景名胜区 总体规划(2004-2020)》和《三山公园景区环境整治改造详细规划》), 合理确定水上旅游项目及游船码头位置,并考虑结合金山湖景区景观(详见 《镇江市金山湖景区景观设计》)确定最佳游赏路线。 ⑷、塑造特色城市景观 加强城市开敞空间与滨水开敞空间之间的渗透,建立景观轴线,营造从 城市空间延续至水岸的绿色视觉走廊。
4、多样性原则——集合具有现代生活气息的并适合在本地区进行的各 项活动,满足不同使用者的活动需求,使内江滨水岸线成为展示都市 滨水生活的大舞台。 5、关联性原则——各功能分区、活动单元能够有机布局,生态与人造、 场所与场所、活动与活动之间存在有机联系。
四、规划范围
镇江市内江周边地区,岸线 总长约为37.8公里,总用地面 积约703公顷。
“六条风光带”指的是从内江放射出的六条与外江沟通联系的生态通廊。
征润洲新滩片区 生态湿地保护区
征润州新滩风光带 引航道风光带
滨水核心区
金山视廊风光带
虹桥港风光带
(三山风景区) 城市滨水生 活区
生态居住区
运粮河风光带
古运河风光带
一核:国家级三山风景名胜区
景区面积17.23平方公里,约占北部滨水区总面积的 28%。规划布局为“两带七区”。
滨水区
五、地块划分及现状概况
规划区域共分八个片区 (详见地块划分示意图 ):
⑴、A片区:用地东至解放路 泵站,南至长江路,西至古 运河口(平政桥),北至内 江南岸线。岸线总长约为 1.4公里,总用地面积约4公 顷。
规划区域为现状已建成的 长江路一期风光带。高程在 7.1-8.3米左右(黄海高程)。
⑵、B片区:用地东至古运河口(平政桥)、南至长江路、西至新河西岸路、
宽度为33米。 滨江旅游专线,城市支路,红线宽度为20米。 东吴路为现状道路,城市主干道,红线宽40米。
(三)其它条件 ⑴、B片区城市设计详见《镇江西津湾滨水区城市设计》
⑵、焦山公园和北固山公园景观设计详见《三山公园景区环境整治改造详细规划》
⑶、G片区景观设计详见《滨江旅游专线风光带景观设计》
七、设计要求
城市性质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重要的港口、 风景旅游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之一。
规划结构
一城两翼
中心城布局结构为“一城两翼”,即主城、东翼和西翼。主 城与东、西翼之间以生态绿地、防护绿地相隔,以快速路、 主干路相连。形成“双橄榄”的城市形态,“一城两翼”的 空间结构。
主城规划——五大功能片
规划洪水位线 (7.00km2) 规划常水位线 (6.62km2)
现状水位线 (3.47km2)
(二)交通条件(详见规划条件示意图)
长江路为现状道路,城市主干道,红线宽40米拟调整为局部下穿,即和平路——中华 路段约800米左右范围内,规划考虑将机动车道下地,保证地面步行交通的完整性。 新河西岸路为现状道路,城市支路,红线宽20米。 环湖路东段为规划道路,城市支路,红线宽24米。
“北”部滨水
区
大市口 商业中心
古城风貌区
“南”徐新
城
城市北部滨水区——着力“复兴”
长江下游“江、城”关系最好的城市滨水区 以“三山风景名胜区”为核心、独具滨江风 情和魅力,且充满灵气和活力的城市滨水区 镇江滨江城市特色和意象的首位标志区
展现大江神韵,凸显镇江城市的灵动。北水复兴激活整个
滨湖路为规划道路,城市次干道,红线宽24米。
外滩路为规划道路,城市支路,红线宽20米。 北湖内环线为规划道路,城市主干道,红线宽30-33米。 滨江外环路为规划道路,城市主干道,红线宽30-40米。
环岛路为规划道路,城市支路,红线宽20米。
江滨路东段为规划道路,西段为现状道路(以焦山为界),城市次干道,红线
两带规划示意图
自然景观带
人文景观带
一核:国家级三山风景名胜区
景区面积17.23平方公里,约占北部滨水区总面积的 28%。规划布局为“两带七区”。
七区规划示意图
征润洲景区 旅游服务基地 江心岛
焦山景区
金山景区
云台山景区
北固山景区
第二部分 规划设计任务书
一、项目背景
镇江地处中国经济最发达最具潜力的长三角地区,位于长江和运河 的“十字黄金水道”交汇点,是一座依水而生临水而立的山水园林城市,
制性详细规划》再次成为今年规划工作的重点。目前该规划的城市设计
已基本完成。
二、规划目标
突出名城特色,促进旅游发展,打造生态、旅游、休闲为
一体的活力滨水区。
三、规划原则
1、生态性原则——充分尊重、合里利用内江沿岸的原有自然条件,以 免或减少未来发展所可能导致的生态破坏。
2、人本性原则——保证内江滨水风光带的公益性、参与性,使每个人 拥有自由享受景观空间的权利,同时在设计中保证使用者的舒适、方 便和愉悦。 3、人文性原则——充分展现镇江历史、文化底蕴,建设赋有历史特性、 文化特质、时代特征及生活特色的环湖景观。
滨水地带,城市、人、水三位一体高度融合、渗透。
建设独具魅力和最具活力的城市滨水区 打造重塑城区型与保护自然生态型的城市复合型滨水区
规划范围西至润州路,南至长江路-东吴路-禹山北路一线,东 至航信路,北至长江,用地总面积61.6平方公里。
滨水区根据用地功能分为“一核四区六条风光带”的结构
“一核”即滨水核心区,为沿水面围合而成的三山风景区用地。 “四区”自西向东分别为:生态居住区、征润洲新滩片区、生态湿地保护 区、城市滨水生活区。
也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镇江对北部滨水区的关注由来已久,从2005年开始,北部滨水区与 南徐新城规划建设成为镇江城市建设“南山北水”新格局的重要内容,
其中围绕北部滨水区编制了《北部滨水区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
2009年,随着长江路沿线整治出新和内江清淤工程的全面启动,北 部滨水区的各项建设已经进入到实质性的阶段。《镇江市北部滨水区控
“三区”建设的战略意义
强势推进“三区”建 设
全力打造“南山北水”
实现镇江百年之梦!
—— 做响做亮“历史文化名城” —— 做特做强“优秀旅游城市” —— 做优做美“生态城市”和“宜居城市”
城市北部滨水区概况
区 位:位于主城北部,与市中心——大市口相距仅1.5公里,与古城风貌区
仅一路之隔,与城市副中心——南徐新城相距约6公里。
主城核心区接谷阳 南山居中
南山绿核 谷阳新城
谷阳
2、城市近期建设的重点——“三区”建设
强势推进“三区”建 世业洲 设 全力打造“南山北水” 实现镇江百年之梦!
北 水
南徐 新城
—— “三区”建设是镇江城建“十一 五”的龙头工程,重中之重,是镇江在 长三角强市之林争抢地位的重要举措
第一部分
市域
镇江市行政管辖范 围,总面积3843平 方公里。
镇江城市概况
现镇江市下辖七个辖市区,即丹阳市、 句容市、扬中市以及京口区、润州区、 丹徒区和镇江新区。
扬中市
城市规划区
市区行政管辖范围, 包括京口、润州、丹 徒和新区,总面积 1083平方公里。
中心城
城市规划区 句容市 丹阳市
中心城
东起大港,西至高资, 南起沿江高速公路, 北至长江,总面积约 360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