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时空观念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以《两次世界大战》为例一、教学设计的思路从“三维目标”的实施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变化。
这一变化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将有效地推动历史教学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到育人本位、发展本位的根本转变。
在这一教改大背景下,《两次世界大战》一课的复习既立足课程标准,又面向核心素养。
在精心研究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之后确立了适应中考要求的复习内容、重点难点,制定了显性的复习目标。
本课的复习重点是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理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艰巨性和胜利原因。
复习难点是深入理解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深刻反省战争带来的惨痛教训,感悟和平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本课选择以时空观念这一体现历史学科本质特征的核心素养作为突破口,通过两次世界大战与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比较、联系,让学生养成从整体上把把握历史而不是孤立分散地学习历史,从大历史观的角度去抚今追昔、展望未来的思维。
与此同时,借助文字、图片、年代尺、地图、图表等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进而学会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树立热爱和平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学生在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方面有所发展。
“时间、空间与人的有机统一是历史认识论对历史学家提出的一种素质要求和职业标准。
”作为历史教师既然认识到时空观念在历史课程的重要性,就要考虑怎样实施历史教学,才能有助于目标的达成。
因此,从这一视角设计本课教学。
这是一次探索,是我校课题《初中学生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路径研究》的课堂实践,希望从中寻找到一些有益的时空观念培养路径。
二、教学过程及分析【导入】100年前,为解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后问题召开的巴黎和会不仅引发了中国五四爱国运动标志,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也为20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这就是我们今天复习的主题《两次世界大战》。
设计意图:时间热点是中考历史的命题热点,也是备考的重点。
2019年恰逢五四运动发生100周年,二战全面爆发80周年,用这两个热点时间引出本课,意在强化学生的时间观念,同时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关系及对中国命运的改变。
【第一板块:寻根问底析战因】呈现上述图表,引导学生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展现“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图” 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巴尔干半岛形势图”,学生了解一战前欧洲战争形势日趋紧张,位于欧亚非三大洲连接处的巴尔干半岛成为各种国际矛盾的交汇点,俨然成为“火药桶”,顺势理解了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爆发的导火线。
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与一战相同,但二战的发生还有其他原因。
呈现“二战前大事年表”,引导学生梳理纵向的因果关系和横向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归纳二战发生的其它原因。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二战原因如下:历史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埋下了战争隐患;直接原因,经济大危机的发生;主要原因,德、意、日法西斯走上对外扩张道路;外部原因,英法美实行绥靖政策。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解释绥靖政策,学生答到牺牲小国利益,步步退让。
展现“一战后欧洲形势图”,让学生思考英法美实行绥靖政策的目的是什么?学生通过地图上标注的路径图,豁然开朗,说出绥靖政策的目的是把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遏制共产主义。
1870——1913 年各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设计意图:“寻根问底析战因”这一板块意在引导学生从时空联系的角度理解一战、二战爆发的原因。
恩格斯说过:“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
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了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
这个结果又可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一个历史事变的发生之所以有“无数个相互交错的力量”,正是因为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各种关系错综复杂,学生只有理顺了这些关系,才能正确地认识历史。
如何帮助学生理顺一战、二战爆发前错综复杂的时空关系,从而正确理解一战、二战爆发的原因呢?教师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首先呈现数据史料,引导学生观察时间变化下的数据变化,分析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继而展现“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图”“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巴尔干半岛形势图”,让学生看到帝国主义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引发的空间上的冲突,使学生有种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感,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下理解一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笔者呈现了“二战前的大事年表”,意在让学生学会通过阅读大事年表分析纵向上的因果关系和横向上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归纳二战爆发的其它原因。
又通过对绥靖政策的解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形势图”的解读,使学生理解绥靖政策的含义和目的。
引导学生反思,在当时的时空条件下,因意识形态等因素造成的仇恨和对立,使得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看完全国与国之间错综复杂的联动关系,也无法跳出历史看清国际局势的走向,一场更大规模的战争爆发了。
这样设计一方面让学生站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去理解历史,从错综复杂的时空关系中分析出历史发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素养,另一方面也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一战、二战是怎样的过程呢?从而进入下一个板块的学习。
【第二板块:穿越时空探过程】学生结合地图说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点。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中的意大利颜色,思考为什么意大利颜色与英、法、俄等国的颜色一致了呢?教师借势引导学生思考一战的性质,学生得出一战是帝国主义之间的掠夺战争。
呈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为何在1900——1920年间,中国民族工业进入了“黄金时代”?学生结合世界史和中国近代史的知识,得出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快速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当时的北洋政府为了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派遣华工参加一战。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4万华工走上一战战场,抛头颅、洒热血,换来国际地位的提高了吗?学生答到没有。
展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全球地图”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国家疆界的变化图”,让学生理解一战不仅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对于二战的过程,首先通过时间示意图展示,接下来通过地图从空间上分战场展示。
展现“二战初期欧洲战场形势图”,学生生动形象地看到德军“闪电战”的威力和英国、苏联等国军民的坚决抵抗。
展现“二战中的亚太战场图”,把学生的目光聚焦在中国战场,学生说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发生的两场大的战争,即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
教师引导学生把目光转移到太平洋上,知道“珍珠港事件”爆发对二战的影响。
二十余天后,以苏、美、英、中为首的26国齐聚美国华盛顿,召开了26国华盛顿会议。
学生阅读课本说出这次会议的相关知识点。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的影响,总结这场战争的性质及二战胜利的主要原因。
在此背景下,1943——1945年的欧洲战场和北非战场形势也在发生着变化。
展现“1943——1945年的欧洲战场和北非战场形势图”,让学生在地图上填写这一阶段的重大事件。
教师通过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重大事件的地位及作用。
欧洲战事结束后不久,亚太战场进入反攻阶段。
展现“二战中的亚太战场图”,学生说出美国、苏联、中国对日军的行动及二战结束的时间。
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居于什么地位呢?呈现1931——1945年中国抗战的统计数据,学生得出中国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巨大贡献。
学生据此总结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国际意义。
B A c在这一板块的最后,设置了一个小组合作环节,让学生将适合的历史事件标在年代尺的对应位置并确立合适的主题。
191419161918193919411942194319441945设计意图:“穿越时空探过程”这一板块是在探寻战争原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全球视角回顾一战和二战。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世界历史不是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或者各文明历史的堆积,而是其自身有规律地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的结果。
人类历史在不断的纵向和横向发展中越来越大程度上成为世界历史。
一战、二战作为世界级的大战,我们已经从纵向和横向的发展中探寻了原因,将继续在纵向和横向的发展中回顾一战、二战的过程,从全球视角理解特定时空下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
这一板块呈现了大量的地图、图片、史料,意在使学生看到不同阶段、不同地点的战争场景,并突出一战、二战与中国的关系。
一战中,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图”中意大利颜色的变化,以意大利颜色变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一战的性质,即帝国主义之间的掠夺战争。
历史事件的发生不是孤立分散的,历史课堂应训练学生从发展和联系的角度思考特定时空下国与国、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
一战不仅改变了世界格局,也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变化、中国五四运动发生,中国共产党成立等事件均能看到一战在特定时空下对中国的影响,这样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时空观念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珍珠港事件”发生二十余天后,26国华盛顿会议召开。
之所以强调“二十余天后”,意在使学生从时间上理解“珍珠港事件”发生对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起到了加速作用,从空间上理解太平洋上发生的“珍珠港事件”促成了各大洲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
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上,引导学生总结理解二战性质及胜利的主要原因。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这种思考既对上一板块国与国之间对立关系形成反思,也为下一板块深层的反思、感悟埋下伏笔。
通过对雅尔塔会议的学习,意在使学生理解这场会议从空间上协调了同盟国对德日的作战问题,加速了二战胜利的到来,从时间上对二战后的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在“二战中的亚太战场图”中聚焦中国战场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解中国在时间上是最早抗击法西斯的国家,也是坚持到最后的国家,在空间上不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无论从时间上来看,还是从空间上来看,中国确为二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让学生将适合的历史事件标在年代尺的对应位置并确立合适的主题,一方面对一战、二战中的重大事件做一个梳理,提高学生的时间排序能力,另一方面训练了学生对时间的解释能力,从两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素养。
【第三板块:抚今追昔悟反思】学生识别上述图片,揭露德、意、日法西斯在特定时间,不同空间下犯下的累累罪行。
通过30万和600万这两个触目惊心的数字引发学生对战争的思考。
呈现两次世界大战情况统计表,引导学生从时间上的旷日持久,空间上的重大损失总结两次世界大战的特点。
滚动播放战争图片,联系第二次工业革命,让学生从大历史观角度思考科技之于人类的关系,引发对战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