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北京的春节教案(公开课版本)

(完整word版)北京的春节教案(公开课版本)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2014年2月24晚徐盈盈教材分析《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第一篇课文。

本文作者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

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民风民俗”。

对于“民风民俗”的学习,学生虽然学习过一些:如二年级下册的《难忘的泼水节》等,但并不是主题的深入学习。

本文是本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作为单元的开篇课文,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方法: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走进课文、阅读“阅读链接”的资料和搜集资料,了解一些关于北京的春节的传统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二是让学生通过品读课文、对比阅读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

为以后的课文学习作好学习迁移的准备。

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的能力。

2.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三)情感目标: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一)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二)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读中感悟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准备(一)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1.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

2.搜集各地过春节的民风民俗。

课时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目标要求】: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生词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写作的顺序。

4.了解老北京春节前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预设】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激发兴趣(一)1. 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来历的资料。

2. 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

(二)出示北京春节童谣,导入课文1. 齐读童谣。

相关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2. 导入课文。

师:这就是北京的春节的写照。

很有特色是吧,也想到北京去过个春节是吧。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3.认识作者:老舍(l899.2.3—1966.8.24),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

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

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

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

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

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

二、整体感知,理清过程,了解写作顺序(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2.北京的春节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二)反馈检查:1.学习生词,指导书写。

2.解决疑难。

3. 交流对北京春节的感受。

(三)浏览课文,理清顺序。

1.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2. 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顺序。

师: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将北京的风俗写清楚的?(本文以时间(腊月——元宵节)为线索(或是以春节的过程为线索))。

3.思考2:本文选取和组织了哪些材料?(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上年货儿童放假新年的“彩排”除夕以前除夕元旦光景初六开张元宵)3.学生汇报。

4.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5.完成表格三、品读感悟,细赏风俗,体味特色文化1.品读“腊八”(1)学生汇报表格填写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特色,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A换词理解“农业展览会”。

B联系腊八粥的材料理解“农业展览会”,体会老舍语言的朴素与幽默。

C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腊八粥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独具北京传统的一种文化。

②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A引导抓住“翡翠”、“色味双美”,体会作者叙述的精妙。

B指导学生联系资料谈谈北京关于吃饺子的风俗。

2.品读“二十三”(1)学生汇报表格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习惯,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四、小结,布置作业(一)教师总结延伸。

(二)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构思如何开展调查“民风民俗”的活动。

第二课时一、回顾全文,情境导入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出读了第六课,与老舍先生一起初步感受了京味十足的北京春节,说说看,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热闹、忙碌、喜庆、团圆)2、再回忆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北京春节的呢?(时间先后顺序)课件出示:(给一个小小的提示)你能不能按照时间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课文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人们在腊八那天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截然不同,到元宵,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二、分清详略1、在这些日子的描写当中,老舍先生把什么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又把什么内容写的比较简略呢?快速默读课文,把详写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

2、学生汇报,板书:(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三、深入详写片断,品读课文,感受节日气氛1、在详写的这些内容中,你最喜欢哪一个部分呢?深入的读读,勾画出你自己印象最深的语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2、学生自由读学生交流:(一)腊八:(课件出示句子)“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农业展览会。

”从“家家都”都可以看出节前人们的忙碌,对春节的重视。

“农业展览会”是说粥里的各种豆、米、干干过非常多,多得好像聚在一起开展览会。

(课件演示,腊八粥的图片)师:多么有意思啊!作者用形象生动的比方,把腊八这天人们的忙碌描写得如此风趣,。

板书:忙碌“把蒜瓣放进醋里…..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一个“翡翠”写出了蒜瓣的形、色;一个“辣”字写出了醋的味道,这样的色味双美当然让人忍不住流口水了,更让人感受到了老舍用词的简洁、巧妙。

(二)除夕1、知名读第七自然段。

课件出示:第七自然段除夕给你什么感觉呢?板书:热闹2、你们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除夕真热闹”呢?★人们的活动“家家赶”“到处”“男女老少都”“万不得已”“必定”“除了”“都”理解“守岁”:一重意思,年长的人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二重意思,年轻的人守岁,则是为了父母延寿。

师:从这些词语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是多么重视除夕夜的团圆啊,差不多所有的人都在欢度除夕,当然热闹了。

★从味、色、声的描写“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华”“鞭炮声日夜不绝”点击课件:相应变色师:从味道到色彩到声音,除夕这一夜,作者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无不体现出除夕的热闹,也让你我感受到了老舍观察的细腻。

3、除夕这天,你是怎么过的呢?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我们分享你的快乐吧?生自由说小结:是啊,热闹的除夕,处处洋溢着喜庆,诉说着团圆的故事。

4、指导朗读:放音乐听,这欢快的音乐,谁能想象着这热闹的场面,有滋有味地把这一段读读呢?(三)正月初一:1、指名读第八自然段课件出示:“正月初一”的光景怎样?与除夕截然不同“截然不同”什么意思?形容两种食物毫无共同之处。

“正月初一”与“除夕”又什么截然不同的呢?课件演示:“铺户……全城都在休息。

”这样的“截然不同”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板书:悠闲2、你们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正月初一,人们的游戏自在?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女人们,小孩们,铺户们,伙计们。

小结: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每个人都在拜年,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

总之都没有闲着的,分明都是那么快乐轻松自在。

3、指导朗读:谁愿意读出这轻松自在的感觉。

(四)元宵节1、谁喜欢写元宵的这一部分。

咱们先不着急说,读读这部分,看看作者写的最多的是什么?(灯)2、再读课文,把描写灯的语句画出来,做种读一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学生汇报交流:“正月十五……红火而美丽。

”板书: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故事。

”一连串的排比,让我们感受到了“灯”的数量多、种类多。

“家中也有灯…….叮叮地响”完全走进了灯的世界,这是一种怎样的美丽啊!师:让我们也进入这灯的世界里遨游,感受这份红火而美丽吧!课件演示:各种灯的图片。

(图片+声音)3、想象:假如你在这灯的世界里畅游,你还会看到怎样的花灯呢?小结:是呀,在这五光十色的灯的世界里畅游,让人情不自禁,让人流连忘返,难怪老舍先生说:课件演示:——“元宵上市,春节的有一个高潮到了”——“这的确是美好而快乐的日子”四、比较阅读、领悟写法1、刚才,我们深入的感悟了老舍先生详细描写的四个部分内容,感受了北京春节的温馨而美好,那么好还又那些部分写得比较简略呢?再回顾课文看看。

板书:详、略2、学生举例。

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抓住主要特点来描写。

突出了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让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在我们的习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详略得当,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

使自己的作文更具特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