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凝血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一、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正常范围:阴性。
检查介绍: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又称3P试验,是检测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一个较为古老的试验。
临床意义: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阳性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或中期、血栓性疾病、溶栓治疗期、血液高凝状态等。
应排除假阳性。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阴性见于正常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晚期和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
二、血块收缩试验(CRT)
正常范围:a)血浆法:大于40%;
b)定量法:48%~64%;
c)定性法:30~60min开始收缩,24h完全收缩。
检查介绍:血液凝固后,血凝块发生收缩,这主要与血小板的数量、功能有关。
临床意义:结果降低:小于40%,表明血块收缩不佳或完全不收缩,可见于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增多症、红细胞增多症、严重凝血因子缺乏、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纤维蛋白原增多症、异常球蛋白血症等。
特别说明:DIC及纤维蛋白溶解而致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时亦可不形成血块。
三、凝血酶原时间(PT)
正常范围:11~13秒。
检查介绍:凝血酶原时间也是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的筛选试验。
凝血酶原时间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临床意义: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见于:
a)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缺乏。
b)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严重肝病等;
c)使用肝素,血循环中存在凝血酶原、因子Ⅴ、因子VII、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的抗体,可以造成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见于:妇女口服避孕药、血栓栓塞性疾病及高凝状态等。
四、凝血酶时间(TT)
正常范围:16~18s;超过正常对照3s以上为异常。
检查介绍:凝血酶时间是检测凝血、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的一个简便试验。
临床意义:凝血酶时间延长见于血浆纤维蛋白原减低或结构异常;临床应用肝素,或在肝病、肾病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时的肝素样抗凝物质增多;纤溶蛋白溶解系统功能亢进。
凝血酶时间缩短见于血液中有钙离子存在,或血液呈酸性等。
五、复钙交叉试验(CRT)
正常范围:若延长的复钙时间可以被1/10体积的正常人混合血浆所纠正,说明病人有内源性凝血系统凝血因子缺陷;若延长的复钙时间不能被等量的正常人混合血浆所纠正,说明病人血液中含有病理性的抗凝物质。
检查介绍:钙交叉试验可以区别出血是由于凝血因子缺乏还是病理性抗凝物质所引起。
该试验操作简便且实用。
临床意义:钙交叉试验可用于出血的鉴别诊断。
对患者进行初步筛选。
六、D二聚体(DD)
正常范围:定性阴性;
定量小于75μg/L。
检查介绍:血浆D二聚体测定是了解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一个试验。
本试验的影响因素很多,结果判断时须加以考证。
临床意义: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
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
七、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
正常范围:1.0μmol。
ADP最大聚集率为62.7±16.1%,聚集曲线因方法与诱导剂不同而异。
检查介绍:血小板聚集是指血小板之间互相黏附,也是血小板的一种重要的止血功能。
临床意义:血小板聚集试验主要反映血小板的聚集功能。
结果增高见于: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静脉血栓形成、高β脂蛋白血症、抗原一抗体复合物反应、人工瓣膜、口服避孕药、高脂饮食及吸烟等。
结果减少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储存池病、May-Heegglin异常、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肝硬化、尿毒症、感染性心内膜炎、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等。
八、纤溶酶原测定(PLG)
正常范围:0.22±0.03g/L。
检查介绍:纤溶酶原减少时提示纤溶活性亢进。
临床意义:a)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肝硬化、肝叶切除术、肝移植、门脉高压分流术、肺叶切除术;
b)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前置胎盘、胎盘早期剥离、羊水栓塞、严重感染、肿瘤扩散、DIC。
九、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正常范围:32.8~40.3秒。
检查介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的筛选试验。
临床意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见于:
a)血浆因子Ⅷ、因子Ⅸ和因子XI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XI缺乏症;
b)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疽、新生儿出血症。
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及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等;
c)纤维蛋白溶解活力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等;
d)血液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凝因子Ⅷ或因子Ⅸ抗体等;
e)系统性红斑狼疮及一些免疫性疾病。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缩短见于:
a)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人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
b)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
c)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十、血块或血浆凝块溶解时间测定
正常范围:24h尚不溶解。
检查介绍:血液凝固后,继续置于37℃水浴中,观察血块溶解的时间,以测知纤维蛋白溶酶活性。
临床意义:纤维蛋白溶酶活性异常亢进者,其血块常于数小时内溶解,严重者可于半小时内溶解。
十一、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
正常范围:大于120min。
检查介绍:体内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功能在维持血液的正常流动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临床意义:优球蛋白溶解时间反映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功能,缩短(小于70min)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亢进、DIC。
十二、纤维蛋白原测定(Fg)
正常范围:2~4g/L (0.2~0.4g/dl )。
检查介绍:纤维蛋白即凝血因子I主要由肝脏合成,其参与凝血过程。
当纤维蛋白原超过正常范围,即表示凝血功能异常。
临床意义:纤维蛋白原升高,常见于急性炎症、急性心肌梗死、风湿热、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缺血性脑血管病、尿毒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代偿期等。
纤维蛋白原降低,见于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遗传性纤维蛋白异常症,亦见于重症肝炎、肝硬化、营养不良、DIC等。
十三、游离肝素时间
正常范围:阳性。
检查介绍:本试验利用试剂甲苯胺蓝来纠正已经延长的凝血酶时间,以检测血液中是否含有肝素及类肝素物质的一个试验。
临床意义:游离肝素时间阴性(指凝血酶时间延长,加人甲苯胺蓝后使凝血酶时间缩短5s以上)见于使用肝素、氮芥及过敏性休克、严重肝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肝叶切除、肝移植等。
止血和血栓检验项目
止血和血栓项目名称、临床意义及其正常值
常见疾病实验室检查与TEG凝血动态监测仪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