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词语的一些方法(转)1.分析综合法。
即先把构成词语的关键字或词拆开,分别注解,然后再综合起来确定整个词语的意义。
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第3课《燕子》“生趣”——生活的情趣、乐趣;“愧疚”——愧,惭愧;疚,对自己的错误感到内心痛苦。
合起来就是“惭愧不安”。
第5课《苹果里的五角星》“魅力”——魅,传说中的鬼怪;鬼怪惹上了,是无法摆脱的,即“极能吸引人的力量。
” “横切面”——横着切留下的面。
“果然”——然,样子;果真这样子。
悠然——悠闲的样子;“安然”——平安的样子;“盎然”——气氛、趣味等充溢的样子;当然——应当这样;骇然——惊讶的样子……“新闻”——新听来的事;11课《永远的白衣战士》“声色俱厉”——声音脸色都十分严厉。
还有如:心悦诚服——悦,高兴;服,服气、佩服。
真心实意地表示服气、佩服。
别致——特别的情趣。
兴国安邦——先解兴,兴盛;安,安定;邦,国家。
整个词是,国家兴盛安定。
酷爱——酷,极,程度深;爱,爱好。
合起来是非常爱好。
2.同义换词法。
即找出与所要解释的词语相应又比较常见的同义词来代替。
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第2课《第一朵杏花》“顷刻间”——一刹那、一瞬间、一霎时、转眼间等,形容时间极短;第5课《苹果里的五角星》“清晰”——非常清楚;第9课《祁黄羊》“举荐”——推荐。
第11课《永远的白衣战士》“疲惫”,近义词是疲乏,词义就是非常疲乏。
“沉寂”,近义词是“寂静”或“静寂”,词义则为十分寂静。
立刻-马上;眩目-耀眼等。
3.反义否定法。
即用反义词加“不”或“没有”的否定形式来解释词义。
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第5课《苹果里的五角星》“不生疏”——熟悉,“隐藏”——不暴露、不败露;第11课《永远的白衣战士》“娴熟”——不生疏;“冷落”,反义词是热闹,词义是不够热闹。
“镇定”是不慌乱。
“漫长”就是不是短暂的,“清醒”就是没有昏睡,“干燥”就是不潮湿。
模糊-不清楚;崎岖-不平坦。
4.拆拼法。
即把表示简称或数字缩语的词语拆开来组词,再合起来。
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第5课《苹果里的五角星》“焦躁”——焦虑、烦躁;6课《最佳路径》“优雅”——优美雅致;9课《祁黄羊》“辞职”——辞掉职务;10课《公仪休拒收礼物》“难免”——难以避免;“恳求”,恳,诚恳;求,请求。
合起来是诚恳地请求。
幽雅,幽静文雅。
“漫游”一词,漫,随意,不受拘束;游,游玩。
合起来就是随意游玩。
“疾驰”,疾,飞快地;驰,奔跑。
合起来是飞快地奔跑。
屏息凝视,抑制呼吸聚神地看。
勘测-勘探和测量。
5.重新组合法。
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第5课《苹果里的五角星》“循规蹈矩”——循蹈规矩;7课《人类的老师》“轻而易举”——轻易而举(做事容易,不费力气);10课《公仪休拒收礼物》“心满意足”——心意满足;13课《第一次抱母亲》“翻山越岭”——翻越山岭;“风平浪静”——风浪平静;“调兵遣将”——调遣兵将;无忧无虑——无忧虑;没昼没夜——没昼夜;震天动地——震动天地。
6.成语一般要分三步解。
一解字意,二解原义,三解比喻或引伸义。
如“守株待兔”一解:株,树桩。
二解本义:守着树桩等待撞死的兔子。
三解比喻义:得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不放。
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练习2“浅尝辄止”——辄:就。
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
指不深入钻研。
练习3“囫囵吞枣”——囫囵:整个儿。
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
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练习4“含辛茹苦”——辛:辣;茹:吃。
形容忍受辛苦或吃尽辛苦。
7.就地取材法。
用文中句子解释词语。
课文中的词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可以借助前后联系的方法,给予解释。
苏教版二年级下学期第5《穿山甲问路》中“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像翡翠雕成的世界”。
“翡翠雕成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就是课文中描写的“蝴蝶是绿的,蜥蜴是绿的,就连筛下树丛的阳光也像绿宝石一样明丽。
” 苏教版二年级下学期第13《学棋》中“专心致志”就是“一边听一边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有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上几句。
”苏教版二年级下学期第16《少年王勃》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诗,朗读这段课文“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8.描绘法。
即对所要解释的词语加以具体的描绘。
如: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很慢、摇摆的样子。
9.比喻法。
即用具体、形象的比喻说法来解释词语。
如:车水马龙-车子象流水,马好象游龙。
形容来往车马连续不断,非常热闹。
10.语境联系法。
指联系上下文,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来解释词义。
如:“地下”一词人们都知道它的含义,但在“地下革命党”中,“地下”则指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不被敌人发觉。
11.说明解释法。
指用简要的文字来说明词语的意思。
对有些成语和名词还需要指明词语的出处、演变过程,现在的意思等,以防望文生义。
如:上腭-口腔的上部,分隔口腔和鼻腔的组织,统称上腭;班门弄斧-古时候某人在巧匠鲁班门前摆弄斧子,现在指在行家面前显示本领。
12.举例法。
有些词语如果硬性地给它下定义往往弄不准确,可以通过列举事例进行讲解。
如:分秒必争-非常珍惜时间,同学们对学习时间抓得很紧,课堂上一分一秒的时间也不放过。
这真是“分秒必争、惜时如金”啊!13.定义法。
即用简明的语言,对该词所反映概念的本质特征做确切的解释。
如: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当然,解释词语的方法不仅只这几种,而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解词时,既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但又不能墨守成规,要灵活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对词语的意义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释。
、联系上下文理解。
这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再生疏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其大概意思也能揣摸到。
另外,有些词语有多种含义,要让孩子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以理解。
如“骄傲”一词,在“小明得了100分,真骄傲”中是一个贬义词,在“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中又是一个褒义词。
3、借助于近义词帮助理解。
优秀的作者为了使文章的语言活泼而富有文采,某个意思往往不用常见的词语来表达,而选用一个比较书面化的词语。
解释这类词语,我们可以采用找近义词的方法。
例如,有一篇介绍未来海洋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潮汐发电站、海水温差发电站的建立,将会给人类带来无穷无尽而又价格低廉的电力。
”其中的“低廉”怎样理解呢?我们就可以找它的近义词“便宜”来解释。
近义词怎么找?第一,要读词语所在的句子;第二,可以用你头脑中的近义词替代那个词语试着读读那句话,如果句子意思不变,你就可以确定那个近义词可以解释这个词语。
4、联系生活实际语言是从生活中来的,我们在阅读中遇到的词语当然就可以回归到生活中去理解。
理解“络绎不绝”,我们不妨想想节日里商业街上的情景;理解“体贴入微”,我们不妨想想关心我们的长辈们是如何对待我们的;理解“同心协力”,我们不妨想想班级中的每个同学是怎样为班级荣誉出力的……一、扩充解释法扩充解释法就是将需要解释的词进行适当扩充而对词语进行解释的方法。
其中组词法是常用方法,如:欢乐——欢喜、快乐宽阔——宽敞、辽阔幽香——清幽的香味电灯——用电发光的灯诚实守信——为人诚实、遵守信用二、近义解释法近义解释法是用需解释词语的近义或同义的词或词组短语等进行词语解释的方法。
如:增添——增加关怀——关心美丽——漂亮三、反义解释法反义解释法是用需解释词的反义词或相反意思的词组短语等前面加否定副词进行词语解释的方法。
如:紧张——不镇定懦弱——不勇敢缓慢——不快速四、归类解释法根据词义有概括性和模糊性的性质,对一些比较简单但又不好解释的词语可以采用把需解释的词语进行归类的方法进行解释。
如:苹果——一种水果机枪——一种现代兵器玫瑰——一种花朵火车——一种交通工具五、比喻解释法比喻解释法是将需要解释的词与一些常见的、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用比喻句式进行词语解释的方法。
如:红色——像鲜血一样的颜色绿色——像树叶一样的颜色六、功能解释法功能解释法就是用需解释词的使用功能进行词语解释的方法。
其中“形容***”是一种常见形式,如:马虎——形容做事不认真。
人山人海——形容人非常多震耳欲聋——形容声音非常的大7.下定义法用简练的语言对词语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特征作确切的叙说、解释。
它适用于解释某些有关科学概念的词语和一般性名词。
如:学者——在学说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沁园春——词牌名。
8.描写说明法描写事物、概念的性状;说明词语的引伸义、比喻义。
如:莽莽——①形容草木茂盛。
②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忸怩——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9.比喻揭示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通过打比方来揭示很难用确切语言释义的抽象概念。
如:血洗——像用血洗了一样,形容残酷的屠杀人民。
10.同义词解释法用同义词解释,必要时作适当限制、补充。
如:休憩——休息。
竣工——(建筑物)完工。
11.反义词解释法用反义词加“不”解释。
如:野蛮——不文明。
12.翻译法像翻译文言文一样解释词语。
如:聊叙——姑且谈谈。
聊,姑且。
13.分析综合法有些词语,语素意义和词义之间关系比较明显,可以先分析语素意义,然后综合起来解释词语整体意义;也可以先综合解释,后分析语素意义。
如:漠然置之——漠然,冷淡,不关心;置之,把它放在一边。
指对人对事物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14.联系语境法将词语本义同其所处语言环境联系起来揭示词语在特定的上下文中的临时意义。
如:落第——科举时代应试不中叫“落第”。
这里指考试不及格。
(鲁迅《藤野先生》)下车伊始——旧指新官到任。
这里指刚到一个地方。
伊,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毛泽东《〈农村调查〉序言》)解释词语要做到观点正确,表达贴切,语言通俗。
解释词语往往不局限某一种方法,有时解释一个词语要用到几种方法。
一、连接字义这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就是通过解释组成一个词语的每个字的意思来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
例如:“什么是合作呢?顾名思义,合作就是互相配合,共同把事情做好。
”这段话中的“顾名思义”这个词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顾”就是看的意思,“名”指名字、名称,“思”的意思是思考、想,“义”可解释为意义、意思。
连起来想一想,“顾名思义”的意思就很清楚了:看到名称就能想到它的意思。
从这个例子,不难发现,理解这些词语就是,先把构成词语的关键字或词拆开,分别注解,然后再综合起来确定整个词语的意思。
又如:聂荣臻将军说:“我八路军本着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理解这段话中的词语“至仁至义”,也是先解释每个字的意思,“至”是“最”,“仁”是“仁爱”,“义”是“正义”,所以词语的意思就是“最仁爱,最讲正义”。
再把重点字的意思连起来。
二、寻找近义词。
根据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把不理解的词语换成自己理解的词语,带到句子中去,读一读,如能讲得通,符合语言环境的特定意思,即找出与所要解释的词语相应又比较常见的近义词来代替,这也是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