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习题详解(第10章 预期理论)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习题详解(第10章 预期理论)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第十章预期理论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是如何解释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围绕菲利普斯曲线的争论,它们对宏观经济政策效用的分歧何在?答:(1)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对失业和通货膨胀的解释①凯恩斯认为,在未实现充分就业,即资源闲置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增加只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而不会引起价格水平上升。

这也就是说,在未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在充分就业实现,即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之后,总需求的增加无法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只会引起价格上升。

这也就是说,在发生了通货膨胀时,一定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

凯恩斯主义认为,菲利普斯曲线是对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理论解释,该曲线表明,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具有替代关系;通货膨胀越高,则失业率越低;通货膨胀率越低,失业率则越高。

②货币主义者在解释菲利普斯曲线时引入了预期的因素。

他们所用的预期概念是适应性预期,即人们根据过去的经验来形成并调整对未来的预期。

他们根据适应性预期,把菲利普斯曲线分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在短期中,人们来不及调整通货膨胀预期,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可能低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人们实际得到的工资可能小于先前预期的实际工资,从而使实际利润增加,刺激了投资,增加就业,失业率下降。

在此前提下,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

在长期中,人们将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不断地调整自己的预期。

人们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迟早会一致。

这时人们要求增加名义工资,使实际工资不变,从而通货膨胀就不会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

这时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线。

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

而且,在长期中,经济中能实现充分就业,失业率是自然失业率。

③理性预期学派所采用的预期概念不是适应性预期,而是理性预期。

理性预期是合乎理性的预期,其特征是预期值与以后发生的实际值一致的。

在这种预期假设下,短期中也不可能有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的情况,即无论在短期或长期中,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总是一致的,从而也就无法以通货膨胀为代价来降低失业率。

所以,在短期或长期中,菲利普斯曲线都是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的垂线,即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

(2)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对宏观经济政策效用的分歧凯恩斯主义认为,无论在短期与长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都存在关系,从而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期与长期中都是有效的;货币主义认为,短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存在交替关系,而长期中不存在这种关系,从而认为宏观宏观经济政策只在短期中有效,而在长期中无效;理性预期学派认为,无论在短期或长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都没有交替关系,因此,宏观经济政策都是无效的。

2.设卢卡斯曲线为()e N t t Y Y P P β=+-,其中,20000β=,4000N Y =。

比如,当价格水平 1.01t P =,预期价格e t P 为1.00,产量Y 就为4200,即高于潜在水平4000N Y =。

假设,总需求曲线为:1101 1.288 3.221/Y G M P =++(1)假设某一时期经济已处于产量为潜在水平状况,并在近期内预期政策不会变化。

货币供给为600,政府支出为750,价格水平为多少?(提示:如果不发生突然变动,实际价格和预期价格水平相同)(2)现假设,央行宣布,把货币供给量增加到620,新的产量水平和价格水平将为多少?(3)现假设,央行宣布,把货币供给量增加到620,但实际上却增加到了670,新的产量水平和价格水平将为多少?解:(1)根据题意,近期内预期政策不变化,经济处于潜在产量水平,即:40001101 1.288750 3.221600/P =+⨯+⨯得:1P =。

故价格水平为1。

(2)央行宣布货币供给由600增加到620,产量仍是4000,则有:40001101 1.288750 3.221620/P =+⨯+⨯解得: 1.033P =。

故新的产量水平为4000,价格水平为1.033。

(3)央行宣布货币供给由600增加到620,此时价格 1.033P = ,货币供给实际增加到670。

因此,卢卡斯曲线为:()20000 1.03340002000016660Y P P =-+=- 总需求为:1101 1.288750 3.221670/20672158/Y P P =+⨯+⨯=+联立总需求与总供给方程,解得: 1.04P =,4142Y =。

3.理性预期学派认为,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不能在长期内影响均衡收入水平,因此也是不必要的;如果经济主体犯了预测错误,政府只需要宣布一下新的统计数据,市场就会立即回复到充分就业状态。

支持这一结论的核心前提是什么?你对此有何评论? 答:(1)宏观政策无效论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重要观点,其核心前提是理性预期。

(2)传统凯恩斯主义不能够解释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于是促进了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的发展,形成以卢卡斯为首的新古典经济学派。

其四个假设条件是:①个体利益最大化;②理性预期;③市场出清;④自然率假说。

理性预期是指在有效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做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它包含3个含义:①作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②为正确决策,经济主体会在做出预期时力图获得一切有关的信息;③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错误。

即使犯错,他会及时有效地进行修正,使得在长期而言保持正确。

它是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攻击凯恩斯主义的重要武器。

理性预期学派把理性预期概念和自然失业率结合起来,认为菲利普斯曲线不论在短期或在长期均不存在,这样政府采取的对通货膨胀和失业的相机抉择的政策就是无效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建立自己的经济模型的时候引入了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

而总需求曲线AD 的变化可以由意料之中的因素(如政府的财政货币政策和其他经济政策)以及意料之外的因素(如自然灾害),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因素(如外汇波动等)引起。

对于意料之外的因素所造成的价格和产量的波动,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国家是不能使用经济政策来使之稳定的。

由于意料之外的因素无法事先得知,所以参加经济活动的人,包括国家的经济管理人员在内,事先都不知道这些因素的存在,更谈不到理解这些因素的作用。

理性预期学派的最终结论是,在任何情况下,宏观经济政策都是无效的。

因此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不影响长期均衡收入水平,经济主体对根据新的信息对所犯错误进行有效地修正,市场会自动回复充分就业状态。

4.理性预期与适应性预期有何区别?试评论理性预期学说在宏观经济理论发展中的意义。

答:预期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私人经济在对当前的行动做出决定之前,对将来的经济形势或经济变量(主要指价格波动)所作的预测。

预期分为适应性预期和合理预期。

(1)适应性预期是指根据以前的预期误差来修正以后预期的方式。

“适应性预期”模型中的预期变量依赖于该变量的历史信息。

适应性预期在物价较为稳定的时期能较好地反映经济现实,西方国家的经济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好如此,因此适应性预期非常广泛地流行起来了。

适应性预期后来受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批判,认为它缺乏微观经济学基础,对经济预期方程的确定基本上是随意的,没有合理的经济解释。

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理性预期”逐渐取代了“适应性预期”。

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做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在长期中,人们会准确地或趋向于预期到经济变量所应有的数值。

(2)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做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是最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而适应性预期只是表明,人们在形成对现期的预测价格时,要考虑到上一期的预测误差,当上一期得预测价格高于实际价格时,对下一期的预期价格要相应的减少;反之,则相应增加。

理性预期理论认为,人们在形成预期时会收集一切可以得到的相关信息并加以充分利用,因此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适应性预期理论认为,人们会根据过去预期出现的误差来不断修正对未来的预期,因此有可能会犯系统性的错误。

(3)理性预期理论、市场出清学说以及卢卡斯批判学说一起构成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其中理性预期理论起到了担纲的作用。

5.比较下列概念:静态预期、外推预期、适应性预期、理性预期。

答:(1)在理性预期概念产生之前,经济理论研究中所涉及到的预期理论,按照经济学家们设想的预期形成机制,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①静态预期。

静态预期理论假定经济活动主体(企业或个人)完全按照过去已经发生过的情况来估计或判断未来的经济形势。

在传统的蛛网理论中,生产者必须对未来上市时的产品价格进行预期,以决定其供给数量,蛛网理论假定,生产者通常都以当前的市场价格作为对下一时期市场价格的预期,这即是静态预期。

若以t P 表示第t 期的实际价格水平,1t P -表示第t 期的前一个时期的实际价格水平,e t P 表示在1t -期所预期的第t 期的价格水平,则静态预期模型为:1e t t P P -=。

由此可见,“静态的预期形成最为单纯,它把前期的实际价格完全当成现期的预期价格”。

②外推预期(又称非理性预期)。

外推预期是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来的。

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形势是变化莫测的,前景是无从确知的,因而人们的预期是缺乏可靠基础的,是非理性的,容易发生突然而剧烈的变化。

当投资者情绪乐观时,乐观的预期导致投资激增,经济扩张;反之,当投资者情绪悲观时,悲观的预期使“资本边际效率”突然崩溃,投资萎缩,经济衰退。

以α表示预期中的调整系数,2t P -为第1t -期前一时期的实际价格水平,非理性预期的模型为()112e t t t t P P P P α---+-=。

根据这一模型可以分析出,如果α等于零,该模型则转化为静态预期模型。

假定市场实际价格从2t -时期到1t -时期是上涨了,即12t t P P -->,根据非理性预期理论,乐观的人会预期价格上涨趋势将会持续下去(1α=),悲观的人则预期价格上涨趋势将不会持续,反而会大幅度下降(1α=-)。

概括地说,非理性预期理论有三个特征:a .预期的形成缺乏可靠的基础,因而易受情绪支配;b .预期被作为一个外生变量来对待,从而被排除在模型的分析范围之外,即“把预期主要看作外部变数,因而同任何模式中的现行变数无关”;c .预期不受有关经济变量与政策变量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