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一、判断正误并解释原因1.甲、乙两国并成一个国家,既便两国产出不变,其GDP亦不能与原来两国GDP之和相等。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合并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
GDP是对一国或一地区一定时期内全部最终产出的市场度量,只要合并前后两国产出不变,合并后的GDP亦应与原来两国GDP之和相等。
2.国民收入核算中,净投资可以为负,但总投资无论如何不能为负。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若存货的缩减额加上折旧额超过了新生产的建筑和设备的总价值,净投资为负;若存货的缩减额超过了新生产的建筑设备的价值,总投资也为负。
3.既然折旧和间接税不是要素收入,按照收入法这两项不应计入GDP。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因为GDP是当年全部最终经济成果的市场价值,折旧和间接税无疑应包括在里边。
如将此两项排除在外,核算得到的就将不是GDP,而是大致相当于NI 的一个指标了。
4.个人从公司债券和政府债券上都获得利息收入,则按照收入法,两种利息都应计入GDP。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收入法之“收入”,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形成的收入而非最终收入。
个人从公司债券中获得的利息被视为要素报酬之一种,而政府公债利息属转移支付,属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答案1.C2.B3.C4.A5.A6.C7.C8.B9.D 10.A 11.C三、计算1.据表13-1提供的某国经济数据(单位:亿元),求该国相应年份的GDP、NDP、C、I 和In(净投资)。
解:第一年各指标数值为:C = 消费掉的消费品=90亿I= 新产建筑+新产设备+年品的库存量-年初消费品=5+10+50-30=35亿In =I-估计一年现有建筑的-估计一年现有设备的=35-10-10=15亿元GDP=C+I=90+35=125亿元NDP=GDP-(I-In)=125-20=105亿元同理可得第二年各指标的数值为:C=110亿元,I= -5亿元,In= -25亿元GDP=105亿元,NDP=85亿元2.某年发生了以下活动:(a)一银矿开采了50千克银,公司支付7.5万美元给矿工,产品卖给一银器制造商,售价10万美元;(b)银器制造商支付5万美元工资给工人造了一批项链卖给消费者,售价40万美元。
(1)用最终产品生产法计算GDP;(2)每个生产阶段生产多少价值?用增值法计算GDP。
(3)在生产活动中赚得的工资和利润各共为多少?用收入法计算GDP。
解:(1)项链为最终产品,其售价40万美元即为与此两项生产活动有关的GDP。
(2)开矿阶段创造的增加值为10万美元,项链制造阶段创造价值为40-10=30万美元,合计总增加值,有GDP=10+30=40万美元。
(3)在开矿阶段,工资7.5万美元,利润为10-7.5=2.5万美元;在项链制造阶段,工资为5万美元,利润为40-10-5=25万美元。
两项工资和两项利润合计共40万美元。
此即用收入法计算的GDP。
3.一经济社会生产三种产品:书本、面包和菜豆。
它们在1998和1999年的产量和价格如表13-2所示,试求:(2)1999年名义GDP;(3)以1998年为基期,1998年和1999年的实际GDP是多少,这两年实际GDP变化多少百分比?(4)以1999年为基期,1998年和1999年实际GDP是多少?这两年实际GDP变化多少百分比?(5)“GDP的变化取决于我们用哪一年的价格作衡量实际GDP的基期的价格。
”这话对否?解:(1)1998年名义GDP为:100×10 + 200×1 + 500×0.5 =1450(美元)(2)1999年名义GDP为:110×10 + 200×1.5 + 450×1=1850(美元)(3)以1998年为基期,1998年实际GDP为当年名义GDP1450美元;1999年实际GDP为:110×10 + 200×1 + 450×0.5=1525(美元)两年间实际GDP增加的百分比为:(1525-1450)÷1450 ≈0.0517 =5.17%(4)以1999年为基期,1999年实际GDP为当年名义GDP1850美元;1998年实际GDP为:100×10 + 200×1.5 + 500×1= 1800(美元)两年间实际GDP增加的百分比为:(1850 - 1800)÷1800≈0.0278=2.78 %(5)对比(3)和(4)可看出,GDP的变化速度与我们选择用哪一年的价格作衡量实际GDP的基期价格有关。
但需说明的是,一国GDP的变动源于价格水平的变动和最终经济成果数量的变动,不论采用哪一个基期价格计算GDP,都能将GDP中因价格变动引起的不可比因素剔除掉。
如果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则基期的选择与实际GDP的变化无关。
4. 根据上题数据,以1998年为基期:(1)计算1998年和1999年的GDP折算指数;(2)计算这段时期的通胀率。
解:(1)以1998年为基期,1998年的GDP折算指数为1;1999年的GDP折算指数为 99年名义GDP/99年实际GDP= 1850/1525 ≈1.213(2)以GDP折算指数为基础计算的通胀率为(1.213 - 1)×100% = 21.3%5.假定某经济社会有A、B、C三个厂商,A厂商年产出5000美元,卖给B、C和消费者。
其中B买A的产出200美元,C买2000美元,其余2800美元卖给消费者。
B年产出500美元,直接卖给消费者,C年产6000美元,其中3000美元由A买,其余由消费者购买。
(1)假定投入在生产中用光,计算价值增加;(2)计算GDP为多少;(3)如果只有C有500美元折旧,计算国民收入。
解:(1)A的价值增加为:5000美元- 3000美元 = 2000美元B的价值增加为:500美元- 200美元 = 300美元C的价值增加为:6000美元- 2000美元= 4000美元(2)由生产法核算GDP,易得其值为GDP = 2000 + 300 + 4000 = 6300美元亦可用加总所有部门最终产品的方法计算GDP。
易知A、B、C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分别为2800美元、500美元和3000美元,加总即得GDP数额为6300美元。
(3)国民收入额为:6300美元- 500美元 = 5800美元6.从表13-3资料中找出:(1)国民收入;(2)国内生产净值;(3)国内生产总值;(4)个人收入;(5)个人可支配收入;(6)个人储蓄(单位:万美元)。
13-3表解:(1)国民收入= 雇员酬金 + 企业利息支付+个人租金收入+公司利润+非公司企业主收入=1866.6+264.9+34.1+164.8+120.8=2451.2万美元(2)国内生产净值 = 国民收入+ 间接税=2451.2 + 266.3=2717.5万美元(3)国内生产总值 = 国内生产净值+资本消耗补偿=2717.5+356.4=3073.9万美元(4)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利润+红利-社会保险税+政府支付的利息+政府和企业的转移支付=2451.2–164.8+66.4-253.9+105.1+374.5=2578.5万美元(5)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2578.5-402.1=2176.4万美元(6)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者支付的利息-个人消费支出=2176.4-64.4-1991.9=120.1万美元7.假定一国有国民收入统计资料如表13-4(单位:万美元)。
试计算:(1)国内生产净值;(2)净出口;(3)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4)个人可支配收入;(5)个人储蓄。
解:(1)国内生产净值= 国内生产总值 -(总投资-净投资)= 4800 -(800 - 300)= 4300万美元(2)净出口 = 国内生产总值-总投资-消费-政府购买= 4800 - 800 - 3000 - 960 = 40万美元(3)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政府购买+政府预算盈余= 960 + 30 = 990万美元(4)个人可支配收入= 国内生产净值-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 4300 - 990 = 3310万美元(5)个人储蓄 = 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 3310 - 3000 = 310万美元8.假设国内生产总值是5000,个人可支配收入是4100,政府预算赤字是200,消费是3800,贸易赤字是100(单位都是万元),试计算:(1)个人储蓄;(2)投资;(3)政府购买。
解:(1)个人储蓄 = 个人可支配收入 - 消费 = 4100 -3800 = 300万元(2)投资 = 个人储蓄 + 政府储蓄 + 国外部门的储蓄=300 +(-200)+ 100 = 200万元(3)政府购买 = 国内生产总值 - 消费 - 投资 - 净出口=5000 - 3800 - 200 -(- 100)= 1100万元四、分析讨论1.怎样理解“产出等于收入”和“产出等于支出”?答:(1)产出等与收入。
所谓产出,就是当年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总市值,在这个总市值的价值构成中,一部分是要素成本(如利息、工资、租金等),一部分是非要素成本(如间接税、折旧等),它们最后分别成为家庭的收入、企业的收入和政府的收入。
因为最终产品的总价格就等于要素成本和非要素成本之和,故产出等于收入。
(2)产出等于支出。
所谓支出,是指各部门针对本国最终产品发生的支出。
由于把因为无人购买或因购买力不足而积压在仓库里的存货视为企业自己将其“买下”的投资行为,故产出也必等于支出。
(3)产出、收入和支出,分别是从生产、分配和流通三个环节对同一堆最终经济成果的衡量,若不考虑统计误差的因素,三者必然是相等的,用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的GDP也必然是相等的。
2.下列项目是否计入GDP,为什么?(1)政府转移支付;(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3)购买普通股票;(4)购买一块地产。
答:(1)政府转移支付只是收入的单方面转移,并不伴随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交换。
故此项不应计入GDP。
(2)因为购买的是用过的卡车,该卡车的价值已经计入其生产年份的GDP了。
故此项不应计入GDP。
(3)购买普通股票只是产权在不同个体间的转移,是个人的一种投资方式。
但这和计入GDP的“投资支出”不是一回事,后者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等)的支出。
故此项也不应计入GDP。
(4)地产不是最终产品。
故此项也不应计入GDP。
3.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GDP、NDP、NI、PI和DPI这五个总量指标中哪个总量有影响?答: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将会使PI和DPI减少,而其他几个总量指标则不会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