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管理复习资料1、一个管理者有效管理下属的人数称为( C )。
A、管理高度B、管理能级C、管理幅度D、管理层次2( B )是一种临时性的组织,是针对一个具体工程项目而成立的。
工程竣工交付使用后,此组织进行内部清算而解体。
A、施工合作体 B、施工联合体 C、BOT模式 D、平行承发包模式3、成本集成控制模型是通过WBS方法将项目分解为一系列相互有逻辑关系的( A )。
A、工作系列B、层次C、个体D、元素4、建筑安装工程技术标准等级的划分不包括(C )。
A、国家标准B、部级标准C、地区标准D、企业标准5、编制项目管理规划大纲必须包括以下哪项内容(C )。
A、技术组织措施计划B、施工平面图C、项目组织结构D、信息管理6、采用邀请招标的,应当邀请( B )以上投标单位参加投标。
A、二个B、三个C、四个D、五个7、高长式组织结构的优点有( B )A、分工明确B、便于实施严格控制C、上下级关系容易协调D、信息沟通方便8、工程竣工验收工作一般分为两个阶段,(B)和全部验收。
A、单位工程验收B、单项工程验收C、分部工程验收D、分项工程验收9、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建筑业属于(C )A、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C、第三产业D、第四产业10、建筑物的全寿命费用指的是(D)。
A、整个建设期的所有费用B、各年使用费累计C、建造费和寿命期内各年使用费静态累计D、建造费和寿命期内各年使用费动态累计11、建筑产品的施工全过程是指(B )。
A、从施工准备到工程交工验收的全部过程B、从接受工程任务到工程交工验收的全部过程C、从签订工程合同到组织施工的全部过程D、从接受工程任务到组织施工的全部过程12、( A )是通过直观材料或判断的方法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变化趋势进行分析A、定性预测B、定量预测C、宏观预测D、围观预测13、(B )是建筑企业素质的基础。
A、领导班子素质B、职工队伍素质C、技术素质D、管理素质14、现代建筑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不包括(B)。
A、企业法人制度B、招标投标制度C、有限责任制度D、科学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15、建筑企业计划控制的基本形式包括自我控制、逐级控制和(D )。
A、事前控制 B.主动控制 C、反馈控制 D、关键点控制16、按( A)分类,索赔可分为工期索赔和费用索赔。
A、索赔目标B、索赔处理方式C、索赔事件性质D、索赔处理依据二、多项选择题1、建筑企业系统基本要素(ABCD )A、人B、物C、财D、信息2、建筑企业的经营战略分为(ABC )A、成本领先战略B、差异性战略C、集中化战略D、多元化战略3、项目管理的内容有哪些(ABCD )。
A、编制项目管理规划大纲和项目管理实施规划B、项目组织协调C、项目考核评价D、项目回访保修4、建筑企业计划管理的特点包括( ABCD)。
A、计划的不均衡性B、计划的被动性C、计划的多变性D、计划的全面性5、建筑企业战略分为(ABC )A、总体战略B、经营战略C、职能战略D、局部战略6、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企业素质表现为(BCD)。
A、企业规模B、竞争能力C、应变能力D、盈利能力7、下列属于施工技术发展战略的有(BCD )A、技术更新战略B、技术改造战略C、技术引进战略D、技术开发战略8、建筑业按承包范围分类,可分为(ABC)。
A、全过程承包B、阶段承包C、单项承包D、分别承包9、属于建筑工人计件工资具体形式的有(ACD)。
A、包工工资制B、等级工资制C、直接计件工资制D、累计计件工资制10、我国建筑企业存在的问题是(ABCD )A、大”而不“强”,未实现真正的集团运作B、建筑集团内单体企业的结构模式不合理C、不按理链条过长,难以控制D、组之间层次不明晰,机构臃肿11、建筑企业管理的层次包括(ABD )A、企业层次B、项目层次C、工程层次D、作业层次12、战略企业战略实施模式有(ABCD )A、指令性B、转化型C、合作型D、文化型13、建筑企业计划体系按作用时间可分为企业(ABCD)。
A、年度计划B、中长期计划C、季度计划D、月度计划14、建筑企业技术管理的基本工作包括(ABD )。
A、施工的技术准备工作B、技术开发与更新C、建立技术原始记录D、施工过程的技术工作15、我国建筑企业内部状况的优势有(AB)A、技术能力全面B、劳动力成本资源丰富C、组织结构不合理D、管理水平低下三、填空题1、劳动定额的管理包括。
制订、贯彻执行、考核和修订四个环节2、企业管理现代化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四个方面。
3、建筑业是以建筑产品生产为对象的物质生产部门,是从事建筑生产经营活动的行业,建筑业由土木工程建筑业,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业,装修装饰业组成。
4、工程承包合同按合同中工程取费分固定总造价合同、固定单位造价合同和固定总造价加奖金合。
5、工程量清单是指表现拟建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项目、措施项目、其他项目名称和相应数量的明细清6、建筑企业是从事建筑商品生产或提供建筑劳务的企业。
7、建筑企业的经营基本战略有产品战略、区域战略、新事业战略。
8、企业管理信息的基本特征:时效性、系统性、目的性、非消耗性、大量性。
9、建筑企业的技术管理就是对企业中的各项技术活动和技术工作的各种要素进行科学管理的总称。
10、建筑产品的成本有直接费和间接费构成,直接费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和措施费四、名词解释1、工法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施工方法或建造方法,是指导建筑企业施工管理的一个规范化文件,是衡量企业技术水平和施工能力的重要标志,是施工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法分一、二、三等级2、建筑企业的经营方式:是指建筑企业像建设单位或服务对象提供建筑产品或服务的方式,也是建筑企业获得工程任务并组织其建设所采取的经营管理方式3、ABC分类法是一种从种类繁多、错综复杂的多项目或多因素事物中找出主要矛盾,抓住重点,照顾一般的管理方法。
4、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企业及其员工在生产经营和变革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共同思想、作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种具有个性的信念和行为方式。
:5、滚动计划法:、滚动计划法是指每次制定计划时,在原有基础上把计划期向前推进一个执行期,并以最近执行期的计划执行情况和对环境因素的分析为依据,修订新一周期计划,这是一种动态计划编制方法6、招投标:是在国家法律的保护和监督下法人之间的经济活动,是在双方同意基础上的一种交易行为。
7、全面质量管理: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客户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五、简答题1、简述如何对计划的实施进行控制?答:所谓对计划的实施进行控制,就是按照企业计划标准衡量计划实际完成情况,纠正计划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计划目标的实现,或者说控制就是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符合预期的计划。
2、试述建筑企业管理的特点?如何针对这些特点搞好管理?答:特点:(1)生产经营业务不稳定。
(2)管理环境多变(3)特定的投标承包方式(4)基层组织人员变动大(5)其它方面。
建筑产品价值有特殊的计价方法;占用资金多等特点。
针对以上特点建筑企业应当加强对以下方面的管理:(1)建筑企业应当善于预测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以及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方向和产品种类构成比例,具有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2)在工地管理上要因地因时即因环境而宜。
(3)讲究竞争策略,在工程进行过程中接受用户的监督。
(4)在劳动用工方面,建筑企业不以保持庞大的固定工队伍,适宜拥有精干的经营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适量的技术人员骨干,工程需要时,在雇佣合同工和临时工。
3、建筑产品和建筑生产的技术经济特点有哪些?答:建筑产品是建筑业的生产对象,表现为建筑产品空间上的固定性、多样性、体积庞大等特点,其生产具有单件性、流动性和分散性、生产过程的综合性,且影响生产的因素众多,尤其易受气候条件的影响,生产过程的不可间断性,生产周期长等技术经济特点。
4、简述总分包模式的优缺点答:优点: 1、对发包方而言,合同结构简单。
2、对总承包方而言,其承担的相应责任和风险很大,但其对工程项目的组织、管理的自主性也较大,能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技术和管理综合能力,相应的承包效益也较大。
3、这种承发包模式有利于以总承包方为核心,从工程项目的特点出发进行承包队伍的优选和组合,便于对项目进行全过程、全面动态的控制。
4、这种承发包模式也有利于发包方对造价的控制。
缺点: 1、招标发包工作难度大。
2、业主择优选择承包方的范围小。
3、质量控制难度大六、判断正误1、建筑企业对企业内部活动的管理,称为经营管理。
( X)2、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以企业经营为中心的活动。
( X )3、建设程序不受建筑生产特点影响。
( X )4、成本控制的重点应放在投标阶段。
( X )5、施工生产计划的作用和内容随计划长短不同而不同。
(√ )6、建筑企业管理就是按客观的、技术的、经济的规律、合理的组织建筑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
(√)7、排列图法是根据”关键的多数喝次要的少数”的原理产生的。
( X )8、建筑业是生产建筑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属第三产业。
(X )9、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以企业经营为中心的活动。
( X )10、工程项目成本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所组成。
( √ )11、建筑工程质量检验的方法主要有感官检验和化学检验。
( X )12、按资产所有制不同,建筑企业可分为个人业主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
(X)13、信息的失真与管理层次成正比。
( √ )14理论联系实际”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思想。
( X )15、”理论联系实际”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思想。
( X )16、排列图法是根据”关键的多数喝次要的少数”的原理产生的。
( X )17信息的失真与管理层次成正比。
( √ )18、公开招标是有限竞争性招标,比邀请招标更有利于实现公平竞争。
(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