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学人才培养方案

农学人才培养方案

农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90101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作物生产、植物保护、种子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农业及其他相关的部门和企业从事与农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作物栽培、作物育种、植物保护、种子生产、农产品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作物栽培、作物育种、植物保护、种子生产、农产品经营与管理等方面专业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作物栽培与育种、作物种子生产及农产品经营与管理、植物保护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专业基本知识和能力:
1、掌握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生态科学、作物生长发育、植物遗传规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在这些方面受到基本训练和实践,具有农学学科和生物学科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2、掌握作物生产、作物育种、植物保护、作物种子生产与农产品经营管理、农业推广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备作物栽培、作物育种、作物种子生产、植物保护、农业推广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具有现代农业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3、了解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生物等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熟悉国家农业生产和经营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4、掌握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具有国家规定的本科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5、掌握数学、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6、达到国家规定的本科生外语水平,具有阅读和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的基本能力。

7、具有较好的人文修养、审美能力;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

8、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三、专业方向
本专业共设置三个专业方向:
1、作物生产方向
学习和掌握多种作物栽培管理基本知识,具备现代化农业生产技能,适合在农业企业、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从事各类作物技术指导、经营与管理和推广工作。

2、良种繁育与推广方向
学习和掌握多种作物品种选育、繁殖和推广营销基本知识,具备从事现代农业产业化应用技能,适合在农业企业、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从事各类作物农技指导、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工作。

3、植物保护方向
学习和掌握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提出综合治理技术基本知识,具备识别和防治农作物病虫草监测、防治技能,适合在农业及其它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植物保护工作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

四、素质与能力分析(表一)
五、学制与学分
1、标准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
2、学分:最低修读169学分,其中课内教学环节必须修满128学分(包含课内实践实验环节22学分),实践教学环节必须修满41学分。

六、毕业与学位授予
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各教学环节学习,修满专业规定的最低学分,准予毕业。

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七、全学程时间安排总表(表二)
八、实践性教学环节(表三)
注:表中括弧内数据属课外学时。

九、课程设置及学时、学分比例表(表四)
十、主干学科
作物学;生物学
十一、核心课程
1、作物栽培技术(Ⅰ-Ⅱ)(Crop Cultivation Technology I-II)
学时:72 (另外有与之相配套的“作物栽培技术(10周)实习”独立开课)
学分:4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大田栽培作物的生物学基础,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作物产品的贮藏、加工等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重点讲授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玉米等作物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生长发育与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作物生产与环境调控关系、作物病虫草害防治及水肥管理等基本原理与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多媒体室内理论教学为主,辅之在田间进行实践技能现场教学。

使用的教材:高等农业院校规划教材
课程评价与考核:平时成绩占40%(课堂出勤率5%、课堂提问5%、实践操作30%);考试成绩占60%(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玉米的生物学特性、高产栽培的土肥水条件、栽培措施、病虫草害防治等基本知识)。

2、作物育种技术(Ⅰ-Ⅱ)(Crop Breeding TechnologyⅠ-Ⅱ)
学时:72(其中理论课54,实验课18。

另外有与之相配套的“作物育种技术(2周)实习”独立开课)
学分:4
教学内容:本课程讲授农作物选育优良品种的理论和方法。

主要讲授:作物不同繁殖方式及遗传特点、作物不同品种类型及育种特点;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及其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种质资源的类别和特点以及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研究、利用的基本方法;作物类型及其引种规律以及选育方法。

结合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的国内外育种概况,讲授育种目标及主要性状遗传、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等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启发思维能力的讲解方法,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采用教师讲解、演示和指导,学生设计和动手操作及参观相结合的方式。

使用的教材:高等农业院校规划教材
教学评价方式:考试成绩占60%(考试方式为笔试、闭卷);平时成绩占40%(实验过程表
现考核25%,实验报告10%,课堂出勤、提问5%),其中实验过程表现成绩主要根据学习态度是否认真、实验操作是否正确规范、实验结果是否正确、是否具有创新意识、等几个方面综合评分。

3、种子生产技术(Seed Production and Technology)
学时:72(其中理论课54,实验课18。

另外有与之相配套的“作物种子生产技术(3周)实习”独立开课)
学分:4
教学内容:本课程从种子产业化角度,主要讲授生产基地建立与管理、各类种子大田生产技术,提高种用品质和商品价值的各种加工、贮藏的理论与方法,以及种子检验与质量评价方法,提高学生规模化生产农作物商品种子的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与种子生产现场进行理论教学;实验课利用规定的仪器设备和样品进行仿真操作。

使用的教材:高等农业院校规划教材。

课程评价与考核:平时成绩占50%(出勤、课堂交流、实验成绩);考试成绩占50%(种子生产、加工原理与方法、种子检验规程等基本知识)。

4、农产品经营与管理(Operation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学时:36(另外有与之相配套的“农产品经营与管理(1周)实习”独立开课)
学分:2
教学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农产品经营管理学方面的基本素质,熟悉掌握农产品商品和市场、农产品企业管理、农产品营销以及农产品行政管理执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开展农产品市场实地调查、制定农产品营销计划书、实地进行农产品营销、参与农产品企业管理、熟悉农产品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能参与农产品行政执法管理的能力。

主要内容包括:主要内容包括农产品商品和市场、农产品企业管理、农产品营销以及农产品行政管理执法等四大部分。

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多媒体课堂讲授、讨论式、角色互换式教学为主,辅助专题报报告、实地调查和实习心得交流等方法。

使用的教材:高等农业院校规划教材。

课程评价与考核:本课程的考核由闭卷考试(80%)+平时(出勤、课堂提问和实验报告成绩)(20%)二部分组成,二部分总成绩60分为及格,最终成绩以百分制计。

5、植物保护技术(Crop Protection Technology)
学时72(其中理论课48,实验课24。

另外有与之相配套的“植物保护技术(2周)实习”独立开课)
学分:4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农作物病害及虫害防治的理论与实践知识,认识防治植物病虫害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并掌握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农业病理学内容主要包括:农作物病害发生、为害情况、种类与分布,掌握重要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防治原理和方法、研究及其动向。

从实践技能上要求具备识别主要病害的知识,掌握诊断病害的常规技术和技能,具备独立分析、解决农作物病害问题的能力。

并密切地结合生产发展需要,完善病害的治理对策,提高现有的防治水平,开辟防治的新途径。

农业昆虫学教学目的在于了解农业害虫的发生发展规律,运用综合防治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及时有效地控制害虫的为害,保护农作物获得高产、优质、高效,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农业害虫的形态特征、为害特点、生活习性、发生规律、测报方法和防治措施。

使用的教材:高等农业院校规划教材。

课程评价与考核:课程考核方式为考试,考核标准为满分100分,平时成绩占40%(主要为上课出勤率、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等内容);期末考试成绩占60%,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

十二、教学进程表(表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