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风筝课件PPT

风筝课件PPT

1918年5月,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 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 害”,指出中国社会的历史是人吃人的历史。 接着, 鲁迅还发表了《孔乙己》、《 故乡》、《阿Q正传》 (中篇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药》等十 几篇小说。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 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另有 杂文16本,约650多篇。
问题讨论:“ 我”为什么会认为爱放风筝
就没出息呢,这种观点是与生俱来的吗?
当时的思想观念是小孩子应该“两耳不闻窗外 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至于放风筝这些玩乐的 活动当然就会被认为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 在这种旧思想旧观念的影响下,理所当然地认为 小兄弟放风筝是没出息的表现;“我”又很希望 小兄弟能够成才,而又“恨铁不成钢”,所以粗 暴地毁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
)
词语解释(一)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憔悴:本指人瘦弱,面色不好看。文中指风 筝色彩黯淡。 诀别:分别(多指不易相见的离别)。 笑柄: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
嫌恶:厌恶。 虐杀:虐待人而致死。 可鄙:令人鄙视。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瑟缩:因寒冷、受惊而蜷缩或兼抖动。
词语解释二
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孤诣:别 人所达不到的。诣:学术技术等达到的境地。 肃杀(书)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不堪:表示程度深,使人不能忍受。 傲然:坚强不屈的样子。 惊惶:惊慌。 分寸:说话或做事适当有限度。 仓皇:匆忙而带着慌张。
作者:鲁迅
.-.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鲁迅简介一:
我国现代伟大的 文学家、思想家和 革命家。原名周树 人,字豫才,浙江 绍兴人。
鲁迅简介二:
鲁迅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城 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1904年入 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立志学医,后弃医 从文,决心用文学改变国人的精神。
2、联系下文说说见到风筝,人之 常情应该是愉快的,但“我”为什 么会产生这种心情呢?
“我”见到风筝,不由想起自 己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精神的一幕, 而且无从补过,所以心头又不禁 感到悲哀。
第1段中景物描写的语句及作用。
语句: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 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 有一二风筝浮动。 作用:环境描写渲染肃杀气氛,奠 定“惊异和悲哀”感情基调。
中年读书后懊悔 现实
事件 我想补过而不得 憧憬
现时的北京——由景衬情
未来
多角度的领悟文章主题
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
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 年时的补过,表现出“我”对小兄弟浓 烈的兄长之爱,歌颂了兄弟情深。
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
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 年时的补过,表现了鲁迅先 生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给第四自然段拟一个小标题,并分析 本段记叙的六要素。
“风筝事件” 时间:有一天 地点:堆积杂物的小屋 人物:“我”和弟弟 起因: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 经过:“我”发现弟弟在精心地制作风筝, 粗暴地折毁了弟弟精心制作的风筝。 结果:“我”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 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人物性格总结蕴很丰富:A、有手足情;B、 有“我”的自我反省精神; C、有游戏对于儿童 的意义;D、有小兄弟毫无怨恨的思想内容;E, 还集中表达了“我”的悔恨、自责、悲哀的情感。 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
《风筝》一文不仅表现了人物内心美好的感 情,而且还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内容。通过本文的 学习,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 运用于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你的感情更真挚、 美好,让你的思想更丰富、深刻。
1、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 的悲哀”?
“我“希望得到弟弟的宽恕,来抚 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 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全然不自知; “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 重下去,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我没有预 料到的,所以说这悲哀是“无可把握”
的,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2、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含义?
弟弟
哥哥
瘦得不堪(体弱多病需 可鄙(老成持重)
要户外活动)
惊呼、跳跃(痴迷、热 “伸手抓断
切向往) 惊惶、失了色瑟缩着(软
踏扁
(粗暴专横)
弱、胆小)
傲然走出”
做出蝴蝶风筝(聪明、心
灵手巧、善于创新)
具体学习课文第5-11段。
1、“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这件事 做错了吗?我在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做 错了?答案在第几段?
词语学习
• 1、给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
• 丫杈 伶仃 可鄙 虐杀 笑柄 瑟缩 • 点缀 宽恕 吐蕾 苦心孤诣 惩罚 掷 • 嫌恶 堕 什物 模样 不堪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词语
• jué bié ( ) dàng yàng ( )
• qiáo cuì( ) jīng huáng ( )
• huǎng rán dà wù(
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角度 通过回忆幼时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风筝, 到了中年时补过已晚的事实,说明我们应注 重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
的儿童教育思想。 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 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
补过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现,说明了人的思想 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只有这样,才 能不干出违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对
2、那“我”的心为什么没有轻松?请在 6——11段中找出答案。 (概括回答)
“我” 向兄弟提起旧事,承 认自己年少糊涂,希望得到兄 弟的宽恕。可是,兄弟已全然 忘却,无从宽恕他,所以“我” 的心只得沉重着。
具体学习第12自然段
1、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 把握的悲哀”? 2、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含义? 3、本文这一结尾有什么特点?
1、“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我:嫌恶、鄙视 。 小兄弟:最喜欢。
2、“我”对小兄弟放风筝采用了哪些措施进行 严厉管教?
不许放 毁风筝
3、从哪些神态、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 确实很喜欢放风筝?
小兄弟:看得出神、惊呼、跳跃 ; 苦心孤诣偷着做蝴蝶风筝。
4、“我”少年时为什么不许小兄 弟放风筝? 因为“我”认为放风筝是没 出息孩子的玩艺。
第2段中景物描写的语句及作用。
语句: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 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 筝。……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 作用:故乡放风筝时春天的温和, 与眼前严冬的肃杀形成鲜明的对 比,引出对往事的回忆。
具体学习课文第3-4段。
1、“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
同的态度? 2、“我”对小兄弟放风筝采用了哪些措 施进行严厉管教? 3、从哪些神态、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 实很喜欢放风筝? 4、“我”少年时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 筝?
这一句既是自然气候的描述,也是 “我”对当时社会气候的感受。“我” 在北京见到风筝所产生的悲哀,是当时 社会现实的、社会的、时代的悲哀。
3、本文这一结尾有什么特点?
由景衬情,有故乡的春天回到 北京现实的冬天,照应了
开头。
文章结构示意图
北京的冬天——由景入题
风筝 虐杀弟弟的风筝梦 憎恶
风筝 故乡的春天
从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对 兄弟十分爱护并且严格要求的兄长,同时也是一 个受旧思想、旧观念影响和毒害的人 。
问题讨论:从小兄弟喜欢风筝的
表现,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什么样 的一个小孩?
从看别人放风筝的表现:天真、 活泼。
从他所做的蝴蝶风筝与众不同 这一点,可以看出他聪明、善于 创新的特点。
具体学习1、2自然段
1、“我”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 动”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联系下文说说见到风筝,人之常 情应该是愉快的,但“我”为什么会 产生这种心情呢? 3、找出这两段的景色描写的句子, 并理解它们的作用。
1、“我”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 动”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 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开 始放风筝,所以“我”感到“惊 异和悲哀”。(奠定全文感情基 调)
2、那“我”的心为什么没有轻松? 请在6——11段中找出答案。
1、“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这件事做错了吗? 我在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做错了?答案在第几段?
第5自然段,中年时,“我”偶然 读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 童的天使。此时,“我”才知道自己 做错了。知道了自己的脚下不只践踏 了一只风筝,还践踏了一颗幼小的心 灵,践踏了小兄弟的创新精神。
3、5-11自然段写了什么?
中年时“我”明白了自己的过错, 想要补过,但小兄弟已经完全忘却 了这件事。
4、12自然段写了什么? “我”无法补过,心里只有着一种
无可把握的悲哀。
5、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全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记叙了由于看到北京天 空风筝浮动,“我”想到了故乡的 风筝时节,进而回忆起自己幼年时 的对小兄弟精神的虐杀,等到了中 年时“我”明白了自己的过错,想 要补过,但小兄弟已经完全忘却了 这件事,以致“我”心里只有着一 种无可把握的悲哀。
根据下列问题整体感知全文
1、这篇课文1-2自然段写了什么? 2、3-4自然段写了什么? 3、5-11自然段写了什么? 4、12自然段写了什么? 5、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全文的主要内 容。
1、这篇课文1-2自然段写了什么?
看到北京天空风筝浮动,“我”想到了 故乡的风筝时节。
2、3-4自然段写了什么? 回忆起自己幼年时的对小兄弟精 神的虐杀——“风筝”事件。
背景知识
《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该集 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 诗,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达20 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 抗争。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农 历正月初一,发表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 儿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深受读者尤其 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