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菲尔铁塔沉思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张抗抗。
2、反复诵读课文,学习作者在本文中虚实结合的写法。
3、揣摩本文细腻而生动幽默的语言。
4、体会作者欲扬先抑的介绍埃菲尔铁塔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由所见引发所感,表达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任何一种事物,你没有接近,你便没有权利轻视。
学习重点:学习作者对埃菲尔铁塔虚实的写法,揣摩本文细腻而生动幽默的语言。
学习难点: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
教学准备:
阅读课文,初知大意,并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阅读注释,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埃菲尔铁塔。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利用大屏幕放映一组埃菲尔铁塔的图片,让学生们猜猜这是什么建筑物,具有什么特点,你还有可补充的内容吗?(板书题目作者)
学生补充之后,教师小结:
艾菲尔铁塔从1887年起建,分为三楼,分别在离地面米、米和米处,其中一、二楼设有餐厅,第三楼建有观景台,从塔座到塔顶共有1711级阶梯,共用去钢铁7000吨,12000个金属部件,250万只铆钉,超级壮观,这个为了世界博览会而落成的金属建筑,曾经保持世界最高建筑45年,直到纽约帝国大厦的出现。
它由150万个铆钉连接固定,据说它对地面的压强只有一个人坐在椅子上那么大。
塔的四个面上,铭刻了72个科学家的名字,都是为了保护铁塔不被摧毁而从事研究的人们。
(二)走近作者
利用大屏幕放映一张作者的照片,并介绍:张抗抗,1950年生于浙江杭州。
主要作品集有《夏》《张抗抗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赤彤朱丹》《情爱画廊》,散文集《橄榄》等。
(三)整体感知并探究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读完此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四)交流研讨
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理解,表达自己的见解,比比谁的理解能力强。
(五)教师点拨
1、理清思路把握主旨
本文是游记文体。
“沉思”是本文的文眼,游览经过:
登塔前——登塔中——登塔后,表达出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描写作者感觉的句子,再总结登塔前后心情的巨大变化)
在登塔之前,作者对铁塔充满了“无知的偏见和戒心”,对其并没有多少特殊感情和崇敬心理,正如文中所写,“在印象的底版中,它只是比一座电视塔略高些的大铁架;而在视线所及的图像中,它又淹没在巴黎挤挤撞撞的建筑物中间……它也似乎只是一个小摆设,甚至,有那么一点被压抑的冷峻。
”在作者眼中的铁塔并无特别之处。
但登塔之后,作者思想却发生了巨大变化。
“我原以为你是拒人之外,高傲无情的——我却发现你是一个不露声色的老父……”,曾经的“大铁架”变成了“一个永远矗立的丰碑”。
不仅如此,作者还深切而严肃地告诉我们:“你没有接近过它,你便没有权利轻视。
”这是作者登塔的收获,是铁塔给作者的启示,更是铁塔对作者情感和心理征服。
这既证明了“百闻不如一见”的古训,更暗示出铁塔的无穷魅力和强大震撼力,它征服了一个怀有戒心和偏见的人,一个“唯独没有膜拜它”的高傲的灵魂。
作者克服偏见的过程,就是“我”被铁塔的魅力所征服的过程。
作者情感变化的历程颇有代表性,埃菲尔铁塔由一个“曾经被保守的巴黎强烈排斥和憎恶”的“大铁架”变成巴黎市象征的过程,由一个“标新立异的怪物”变成“永远矗立的丰碑”的过程,也是相当耐人寻味的。
任何一种事物,你没有接近,你便没有权利轻视;而任何一种新生事物和在萌生之初都会受到保守势力的排斥憎恶。
从而表达一种深沉的见解:人类啊,不要被自己的无知与偏见束缚住对外界正确认识的双眼与大脑。
2、研讨写作方法
(1)本文的表现手法是:欲扬先抑的手法,形象而细腻地表现了自己心理变化的过程。
这种心理和情感变化的过程其实是作者被铁塔魅力所征服的过程,也是作者对铁塔重新认识、理解和接受的过程,从而含蓄而有力地表现了埃菲尔铁塔的独特魅力和强烈震撼力。
(2)本文的写作方式是:虚实结合。
(3)通过多角度的感受表现感悟
作者充分调动了自己敏锐的感觉,甚至错觉和幻觉,全方位、多角度地写自己登临埃菲尔铁塔的所见、所感和所思。
3、品味语言
(1)运用大量的修辞: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手法。
文章巧妙地使用了比喻方法,具体而形象地展示了自己登临铁塔的感受,例如:“蓝天在黑色的云缝里闪烁——那黑色的原始森林一般的钢架,从我的头顶两边炸裂开去。
是用那透明的铁盒子撞开的吗?就像汽车的窗玻璃掠开路旁的树枝。
”“像是要冲破什么,又像是要挣脱什么,咯咯地向上,像是咬着牙根的声音,像是绷紧骨骼的声音……”文章选用熟悉的事物比喻作者陌生而新奇的感受,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作者乘坐电梯登上铁塔的特殊感受。
“我却发现你是一个不露声色的老父”,以“父亲”喻“铁塔”,奇特的比喻格外引人注目,既表现了铁塔平易近人的博大胸襟,也表现了作者对铁塔的无限赞美和由衷敬仰之情。
(2)移情技巧的运用:把对某人的态度或情绪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或把自己的主观情感移到客观对象上。
(为什么说铁塔是孤独的?)
文章既表现了埃菲尔铁塔的雄伟壮观,也眼光独具地感受并抒写了它的孤独:“它雄奇,却也孤独。
它没有对话者。
只有风,只有云,只有飞鸟,是它寂寞的伴侣。
无数双温热的手抚摸它冰凉的铁杆,它的内心却依然孤独。
”作者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铁塔孤独而寂寞的心理世界。
这是作者“沉思”的独特之处和深刻之处。
从文中可以知道,一百多年前,埃菲尔铁塔“在一片嘘声里”诞生,它曾被视为“标新立异的怪物”而受到“强烈的排斥和憎恶”,今天,尽管它已经成为巴黎的象征,但依然有众多的人,如登塔前的作者那样的人,对它存有“无知的偏见和戒心”。
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它的确是孤独的。
(3)语言形象幽默,如用“透明的铁盒子”“蓝色的梦想”等形象化的用语,以代替电梯、蓝天等司空见惯的说法,增强了文章的幽默感和形象性。
(六)学以致用
每个人都做过梦,有过幻想,尽管这梦、这幻想有时显得幼稚、奇怪,尽管它们有的已成为久远的过去,但它们都非常值得珍惜,它们是散文写作的绝好题材,现在,就用你的散文笔法描绘你曾有的梦或幻想。
(七)作业
1、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
2、把读本文的启示写到读书笔记上。
(八)板书设计
埃菲尔铁塔沉思
思路梳理:登塔前——登塔中——登塔后
作者感受:你没有接近过它,你便没有权利轻视。
品味语言:首先,排比句的大量使用。
其次,语言的陌生化。
再次,语言形象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