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济源市教研室王海燕为什么要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古人读书有“因声求气”的说法。

“声”是声调的抑扬顿挫,“气”是气势和感情。

“因声求气”就是强调以朗读为主线,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领悟作者的气势和文法,探索语言的内在含义、情味和形态,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1-9年级的阶段目标中有一句话始终未变,那就是让学生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目标都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不断的变更,只有这一条始终存在。

这足以说明朗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

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话说,就是: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之法。

目前,我们小语课堂上的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存在的主要问题:1、没有理解基础的“有感情”朗读。

在学生没有扫清字词障碍,没有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就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2、没有示范的朗读。

在课堂上经常看到老师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读,不应该怎样读。

却没有亲自读来给学生以示范。

尤其是在学生想读而读不好时,教师的示范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

3、太过于重视技巧的朗读。

在指导中,教师注重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如:重音、停顿、语调的上仰、拖长等。

忽略了对文章内容的感悟和体验。

其实,“有感情朗读”首先是“有感情”,只有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为内容所感染,与作者产生共鸣,有感情朗读才是一种自然的、真情的流露,这种朗读才能在学生的心里产生长久的影响,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太过于重视形式的朗读。

目前,在我们的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老师们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朗读。

多种形式的读是很必要的,但是过于流于形式,忽视了对文章深层次的挖掘,忽视了针对性的指导。

5、忽视读书习惯培养的朗读。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几乎所有的课堂上,只要有学生的齐读,基本上是唱读,从城区到乡村,从山上到平原,不唱读的班级寥寥无几。

什么原因?我们忽视了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的培养。

6、缺乏积极、中肯评价的朗读。

教师在学生读的过程中缺少针对性的中肯性的评价,缺少必要的指导和点拨。

评价语言单调,感染力不强。

怎样使“有感情朗读”在教学中得以真正落实一、准备阶段:1、学生的准备:体现朗读从正确到流利到有感情的层次性。

扫清字词障碍,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案例:一位教师在讲《长征》这一课时,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导入——听录音朗读——男女声对读——师生对读——小组读——听《长征》歌曲——结束全文。

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安排读的时间不少,读的形式也不少,但是,任何架空的朗读都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并不理解,对文中的一些重点字词并没有领悟。

全国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崔峦先生在《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一文中提出:在每篇课文的朗读教学中,要体现这样的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的过程:由读得不完全正确到读正确,读得不太通顺到读得通顺、流利,读得比较平淡到读出感情。

正确流利是有感情朗读的基础,初读是朗读教学的第一站,是朗读的“蓄情”阶段。

通过初读,学生应切切实实地达到字字音准、句句通畅。

有的老师觉得初读部分太过“平淡”,不易出彩。

往往在学生初读一、两遍课文后,便开始引领学生进入朗读的“最高境界”——有感情地朗读。

只读几遍课文,学生对文本内容还不怎么熟悉,读课文还处在磕磕绊绊阶段,要想读得有感情是很困难的。

由于情感的跨度太大,“有感情地朗读”往往难以落实。

2、教师的准备:吃透教材,备朗读。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我觉得,这样做对于指导朗读至少有两个好处:1、自己读好,才能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给学生以示范。

2、自己吃透教材,才能发现文本中别人不能发现的东西。

案例:《田忌赛马》:齐威王看了田忌一眼:“怎么,难道你还不服气?”另外,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因为时间的原因或其他的原因。

但是,我们的每一节课都应当让全部学生处于积极的参与状态和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是我们课堂效率的有力保障。

怎么才能做到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的状态呢?原因有很多,我觉得: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投入,课堂上全身心的投入,是让学生处于积极状态的前提。

什么是教师投入的前提?备好课是投入的前提。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方法:(一)情境再现朗读法;1、创设“以情激情”的情境。

“以情激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

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悟及体验传导给学生。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情境”教学的创始人李吉林老师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在教《刘胡兰》《黄继光》《狱中联欢》这类课文时,我仿佛看到了英雄昂首挺胸,大步走向鲜血淋淋的铡刀英勇就义;用自己的胸膛勇敢地扑向正喷射着子弹的机枪口;仿佛听到了歌乐山下腥风血雨中刽子手的鞭笞声和烈士们壮烈的《国际歌》的歌声……每次,每次,都唤起我对英雄的崇敬仰慕的庄重的情感,我深深为之感动。

这样在把学生带入教材描写的情景时,才可能以自己对英雄的崇敬之情,激起学生对英雄的爱。

学生的朗读才能有声有色。

”2、创设教学内容的情境。

(1)运用画面创设情境:案例:一位年轻教师在讲叶圣陶先生的《瀑布》一课时,对其中的“山路忽然一转,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

”这一句群的教学,设计了一个巧妙的教学细节:她先让同学们转过身去,看着后面,待读到“山路忽然一转”时再转过身来,与此同时,教师倏忽间展开一幅色彩鲜艳的瀑布挂图。

学生不仅惊讶的叹道:“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此时的学生如见其景,如临其境,惊喜之情油然而生。

读得非常到位。

这一教学细节,通过指导学生对关键词句的表情朗读和情感体验借助课文作者在山路忽然一转看到瀑布时的惊讶之情,与同学们忽然转身看到彩色挂图的惊喜心情的相似点,让学生的情感与课文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产生了特殊的效果。

(2)运用音乐创设情境:在讲《美丽的小兴安岭》时,采用音乐渲染的方法创设情景:当美丽的春天来到时,欢快的音乐流泻出盎然的春意。

当炎热的夏季到来时,飘飘渺渺的音乐营造出一片葱绿。

收获的秋季来了,激情饱满的音乐送来累累硕果。

冬天到了,漫漫雪花飞舞,轻柔的音乐抚慰着大地的一切。

美妙的音乐配合着文章内容散发出令人无法抗拒的魅力。

同学们静神凝听,犹如进入了美丽的小兴安岭,情不自禁跟着音乐表情丰富地朗读。

(3)运用语言创设情境:指导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第三四句时,教师激情描述:国破家亡,生灵涂炭,金兵横行,移民苦盼。

他们“南望王师又一年”。

同学们,你们可知道这“一年”是多少年吗?65年啊!同学们,整整780个月,23739个日日夜夜呀!一年过去了,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十年过去了,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65年过去了,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读出了悲愤,读出了绝望。

创设情境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创设情景的方法处此之外,还有很多,比如:多媒体的运用、态势语言的运用、资料的补充等,在这里不再详细去说。

(二)示范引路朗读法学生的朗读水平与教师的朗读水平密切相关。

在学生想读而读不好时,教师的范读起到关键性的点拨和引导。

案例:《难忘的一课》讲的是:台湾被日本奴役50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见到一位年轻的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一位教师在讲这一课时,引用了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首诗包含着对祖国的眷恋和深情,半个世纪的分离,五十载的隔岸相望。

伴随时光的改变,岂是“沧海桑田”四个字可以形容。

尤其是第三个自然节: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这里边包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诗人走的时候可能青春年少,一别几十载,老母亲多少次翘首遥望,夜不成寐,儿子再回家时与母亲已是近在咫尺,两个世界。

多少离愁别恨,岂能是语言可以描述?但是教师在范读的时候却没有读好,本来是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结果却把气氛冲淡了。

再如,《延安,我把你追寻》延安,我把你追寻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昔日有春光;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追寻你,延河丁冬的流水,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坑。

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啊!延安,我把你追寻,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诗的第一小节呈现给我们的是“燕子”“春光”“小树”“太阳”这些欣欣向荣的字眼,在读得时候应该带着一种欣喜、一种向往来读。

第二小节是一组排比句,应该一句比一句高,但是,诗句的最后一句标点是句号,那么在读得时候就应该由高昂逐渐平缓而深沉。

第三节和四节,可以抓住重点的词语“永远”“忘不了”“温热”“毫不犹豫”“顶天立地”“脊梁”来读,“永远告别”“毫不犹豫丢掉”与“不能丢”“忘不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复说明落后的生产力、生活条件要改变,但延安的革命精神要发扬。

因此,这些词语要重读,“永远告别”“毫不犹豫”应该读的干净利落,“顶天立地”“脊梁”应读的铿锵有力,激情高昂。

诗的五、六节也有一些重点词语:“灵魂”“信念”“理想”“光明”这些词语都是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要重点突出。

第五节中,标点符号很明显,可以根据标点来读。

第六节是全诗的总结,也是全诗的升华,又是一个排比句,应该读得一句比一句高昂。

这里所说的朗读的技巧,并不一定让学生掌握。

但是,作为教师却应该掌握并且学会分析,这样我们的范读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需要说得是:示范朗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的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教师的声音。

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根据从老师的示范朗读中获得的感受,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按“自己的方式”去朗读。

教师的示范、指导和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纠正、自我创造应该紧密地结合起来。

(三)揣摩标点朗读法根据课文中的标点深入地去揣摩朗读的语气,尤其是一些特殊的标点。

如:《军神》“沃克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丰碑》“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语。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

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