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中心小学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学科课程纲要科目名称小学数学课程类型国家课程适用年级五年级上册设计教师周海伟张彬周长斌谢宇李轩张丽需要课时75课时编制时间2014年9月教材分析(包括本册教材在本门课程和年级段的地位与作用,及教学重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基础知识和小数、整数的四则运算及四则混合运算、初步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本册的知识可以为以后学习百分数、圆柱和圆锥及比例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册共分九个单元,其中第二、四、六、八单元分数的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及相应的解决问题,还有第三单元的长方体、正方体是本册教学的重点,而让学生正确进行计算和解决分数问题的实际问题及解决长方体、正方体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是教学的难点。
本教材的编写,除保持和延续了青岛版教材特有的由“情境串”引出“问题串”、“板块式”的编排结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凸显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等特色外,在素材选取、信息的呈现、知识的整合等方面还有如下特点:1.素材的选取更加注重学生的亲身感受,平实而典型。
点和学习难点)2.在保持“情境串”的前提下,信息的呈现趋于多元化。
3.整合学习内容,强化学生知识间的联系及学科间的融合。
4.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感受数学建模的过程。
5.加大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凸显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情分析(包括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知识掌握情况: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小数及其四则运算、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几何图形、简单的统计图表,通过开学初的摸底交流,发现多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较好,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学习兴趣、习惯、方法和心理特征: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较好,学生学习热情高,个别学生上课注意力易分散,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对课堂实施有一定的难度。
从心理特征来看,多数学生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喜欢表扬夸奖,学习竞争意识浓,但部分学困生上课比较被动,积极性不高。
学习方式:由于我校班额较大,人数较多,以合作学习为主,采用适合学生的多种学习方式。
重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关注每一个学生,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给每位学生表现的时空。
给他们自我选择小组的机会,让其选择自己喜欢的小组,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程目标(4—6条)依据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遵循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确定如下课程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乘除和四则混合运算,能解决生活中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2.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解决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3.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和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会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会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能根据方向与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会描述简单的线路图。
4.能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
了解数据描述可能产生的误导。
5.了解“黄金比”的相关内容,互用比的知识设计图案。
认识溶解现象,并应用体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语言表达的简洁性,形成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提升数学素养,体会数学学习的快乐,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会倾听与质疑,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课程内领域学习内容教学重点学习难点数与代二、分数加减法(二)1.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2.理解一个数和分数相乘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1.通分。
2.理解分数乘分数计算的算理。
容数四、分数乘法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数与代数六、分数除法七、比八、分数四则混合运算1.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
3.分析稍复杂的有关分数问题的数量关系及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1.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2.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
3.分析稍复杂的有关分数问题的数量关系。
图形与几何一、方向与位置三、长方体和正方体1.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容积)的计算。
1.用角度表示方向。
2.体积及体积单位的建立。
统计与概率五、可能性九、复式统计图1.了解事件的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2.认识复式统计图。
1. 了解事件的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2.认识复式统计图。
综合与实践聪明的测量员黄金比之美经历调查、搜集、整理数据的调查活动作出分析判断。
获得初步经验。
整理、分析数据,做出判断。
课程实施(含具体教学进度安排(一)课程资源1.常规资源:(1)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
(2)练习:课本后的“自主练习”、《三维同步训练》等(3)长方体正方体表面面积体积学习操作材料、教学光盘、区和学校课程资源库中的经典教学设计。
2.信息化资源:课件(自制课件,区、校课程资源库中的精品课件)。
3.教学支撑环境:多媒体教室。
和实施所需的条件)(二)实施手段1.运用“导学议练”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2.用教材教,做教材“再开发”的智者。
遵循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心理特点,科学、合理整合教学内容,灵活处理教学,进行再创造,提高学习效率。
3.结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形成初步的代数思想。
引导学生在操作、感知的基础上理解知识,突出教学过程,发展能力。
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经历“猜想——举例——验证”的研究过程,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
4.把握课程内容,在数学活动中加深对知识本质的理解。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组织探索性学习活动,在体验过程中促进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与内化,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
5.开展有效操作活动,促进思维的提升。
在新知的生长点和思维的发散处开展适量、适度的操作活动,使操作、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有机结合,形成正确的表象,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揭示知识的数学本质。
6.组织探究性活动,提升运算能力。
结合具体情景,经历自主探索知识的过程,理解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乘除和四则混合运算,掌握计算方法,发展初步的归纳、推理、概括能力,提升运算能力。
7.精心设计作业,在作业练习中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开展优秀作业和特色作业展评。
8.用好单元学习质量检测,做好教学质量分析与反馈,上好复习课和试卷评研课。
9.精心组织活动。
召开学习方法交流会,举行“我是神算手”、“我是数学明星”比赛、“我的作业最精彩”展示会等活动,体验数学学习成功的快乐。
(三)教学进度安排主题主要学习内容总课时周次一二用数对表示位置2课时根据方向与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2课时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简单的线路图1课时整理复习考试2课时通分2课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2课时整理和复习单元检测3课时机动2课时18每周5课时,第1周至第4周。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2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课时常用的体积单位及换算2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3课时聪明的测量员1课时整理和复习单元检测3课时机动2课时16每周5课时,第4周周至第8周。
(国庆放假)四分数乘整数2课时分数乘分数2课时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2课时分数连乘2课时倒数2课时整理和复习单元检测3课时机动2课时15每周5课时,第9周周至第11周。
五可能性2课时机动2课时4每周5课时,第12周至第12周末。
六分数除以整数2课时一个数除以整数2课时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3课时分数乘除混合运算2课时整理和复习单元检测3课时12每周5课时,第13周至第15周。
七比的意义和性质3课时按比例分配3课时黄金比之美1课时整理和复习单元检测3课时10每周5课时,第15至17周上半周。
八九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及运算律的推广和应用4课时解决稍复杂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设计调查表4课时整理复习考试3课时设计调查表1课时复式条形统计图1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1课时数据描述可能产生的误导1课时整理复习考试2课时数学与生活2课时整理与复习,系统、全面整理本学期所学知识,建立合理的知识体系,全面落实本学期的课程目标。
32每周5课时,第17周下半周至23周。
(学期太长,机动调整)课程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突出重点,全面综合评价每一位学生。
评价1.形成性评价(40%权重)(1)学生单元学习质量检测。
(2)课堂表现(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思维品质、学习效果)。
(3)学生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学业成果、反映学生成长的材料等)。
(4)进行两次作业展览(课堂作业、数学日记、数学手抄报、反思报告、错题本、),对作业的错误率加以控制,提高作业的正确率,促进个性化学习。
(5)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家长的评相结合。
以上四项均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评价。
说明:优秀为100分—85分,良好为84分—75分,合格为74分—60分,不合格为60分以下。
2.终结性评价(60%权重)(1)单项测试:计算、图形与几何、解决问题和实践活动。
均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评价。
等级分值参照形成性评价。
(2)期末学业水平检测。
(等级制)根据形成性评价及综合性评价结果,综合评定学生本学期数学课程学习结果。
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家长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给每位学生做出综合评定。
评价方式多样,采用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等多种方式评价学生。
教师结合数学学习档案及检测结果对学生进行分析,客观地给学生一个评价,并指出数学学习的进步与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审议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