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家规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句老话,曰:“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可见,家规对人的制约性与规范性。
国有法,使社会井然有序,人与人交往和谐;家有规,使家庭和睦幸福,人与人心灵相通。
法律是国家意志的规范,家规是道德伦理的制约。
中华民族正因为有了国法与家规,才奏响了华夏民族文明礼仪的优美乐章。
孟母深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孟母要求孟子严守家规,不准其结交损友、恶友,最终成为了一代儒学大师。
并因此而留下了“孟母三迁”的典故佳话。
孟子之所以能成为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应该与其严厉的家规和良好的家风密不可分。
试想,假若孟子不遵循家规,与世俗人一样,仅求衣食之足,不追求精神理想,他又怎么能够在浩瀚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也许,我们都还不会忘记一个叫方仲永的人,他天资聪明,五岁便能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可其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仅把他当作炫耀家族的资本,几年之后,才华平平,与常人无异。
真可谓,家风之异化弄人者乎,假若方家有良好家风,方仲永成就一番诗名也未尝不可。
历史上家风成就人才的例子举不胜举,如精忠报国岳飞的故事、建安文学的代表“三曹”、“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中的苏氏三父子。
他们都是家风浸润的明证。
当下,许多人、许多家庭,物质生活条件好了,精神追求的目标却降低了,整个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正面临沙漠化危机。
如果全社会再不注重精神文化的建设,再不加强礼仪荣辱及道德伦理规范与建设,中华五千年形成的优良传统将无法继承与发扬。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只有家的和睦方有国的和谐,只有家的文明才有国的文明,只有家的发展才有国的发展。
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只有继承并发扬良好的家风,才能养成良好习惯,形成良好素养,个人才能得到发展,社会才能更好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