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化进程温铁军2004-02-17一、全球化的本质含义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一体化之间有着概念上甚至是某种本质上的差别。
一体化意味着是谁来一体化谁。
经济全球化可能是各种关系。
中国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接受"全球一体化"这样的说法。
真正全球化的本质和意义是资本,当今世界甚至今后,发达国家已经大部分产业外移了,制造业已经不再是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
除了必要的战略产业之外,发达国家基本上已经移出。
因此,在一般商品的贸易领域中,所谓商品的自由贸易已经不再是第一重要的现象。
以美国为例,在90年代末期美国以金融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曾经一度占美国GDP的85%。
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加起来不过占15%。
而第三产业核心是金融业。
发达国家进入虚拟资本阶段,或称之为金融资本阶段。
进入了虚拟资本阶段,要求资本专业化,背后隐藏着重要的利润动机是什么?我们一般理论上所讲的只要全球化就无障碍地实现贸易自由,就可以都得到好处,是这样的吗?我们不妨稍微深入做一点分析。
1970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是因为美元无法保障兑换规定数量的黄金,于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
一旦美国放弃了美元兑换黄金的承诺之后,美元跟货币更像脱缰的野马迅速扩张。
到今天全球范围内美元以万亿计到几十万亿,一旦一个国家可以靠货币经济来获取收益的时候,那么金融资本就成为得到利益的主要来源。
金融资本的收益成为主要的来源,它就会不断地要求金融资本成为一个可生钱的东西,就是钱要能够生钱,于是乎衍生品交易就开始成几何基数的扩张,大量吸纳印钞机印出来的货币资本。
在这样一个阶段上,资本要求资本的全球化是全球化中本质含义的内容。
金融资本的真实收益来源于物质生产,来源于实物经济或者叫实质经济。
全球化背后隐藏根本的、带有本质性的那种内容是什么呢?我们再不妨继续深入问题一下。
我们看到发展中国家拼资源、拼低价的劳动力,生产出最低价格的产品,然后出口到发达国家,尤其出口到美国,换得的是张绿色的纸(美元)。
很少能够从美国换什么商品,因为需要的高科技产品它不给。
其它一般的产品都很贵,买不合算。
换了一堆纸,还得返回去买成美国政府债券,买成美国国债。
等于是发展中国家拼尽了自己的这点骨血,换得虚拟的东西。
虚拟的东西还不能用,还得返回去,结果变成发展中国家支撑着美国的资本市场。
越是这样,积累的外汇储备越高,就越怕的外汇储备贬值,就越得帮它撑住它的资本市场,让美元不能贬值,美元贬值意味着财富缩水。
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以自己的经济实质进入贸易,交换得到的资本返回投资到美国的资本市场。
在全球化的背后,资本全球化隐含的目的是什么呢?是要让已经高度泡沫化的这一部分货币资本能够得到收益。
因此,我们说资本全球化是具有本质特征的内容。
在我国,低价格的劳动力,甚至导致被认为人权状况不好,受到各国的批评。
然后以血汗工资,换来的一点美元再反过去投到人家那儿。
相当多的经济发达地区开始存在一个潜在的问题,地方财政高负债。
地方财政负债不只是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现象。
在广东,基层财政公共负债900亿,怎么造成的?政府为了抢政绩,办开发区,除了零地价的政策,还倒贴300亿元,来吸引投资。
等到建了厂,本届政府官员政绩可能很好提拔,剩下的财政问题留给后来人。
这是政府作为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短期利益。
而这个短期利益不受我们约束,这就是今天三大差别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今天当我们讨论全球化的时候,我倒更愿意跟大家一起解构一下全球化的"化",它到底是什么?不是我们所想象的理论上所说的贸易自由化,或者全球要自由流通。
自亚当斯以来,经济学上讲的三要素,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
资金则是父母结合生的儿子。
现在是儿子全球化了,父母不能全球化。
土地不能全球化:中国土地资源高度短缺,美国、澳大利亚、巴西、俄国都是土地资源过剩的国家,能全球化它的土地吗?不能。
劳动力不能全球化:我国劳动力资源高度过剩,劳动力价格极低,美国劳动力价格高,咱们平衡一把,向它输出几千万劳动力,能行吗?不行。
历史上不论是资本主义还是封建主义,土地和劳动力的全球化都伴随着战争。
所以,我们首先得把全球化做一点解构,来看一下什么叫全球化。
没有这种解构,就无法理解为什么世界上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反对全球化。
而在咱们国家,会看到非常好的标语--"热烈欢呼中国加入WTO"。
这种标语只有在中国有,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人不理解为什么中国要这样。
我们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我国每年需要大量的购进,不全球化行吗?去年,全世界20%以上的铁矿砂被中国人买去了,10%的石油被中国买了。
而且不用过两年,中国的石油消费达到日本的水平。
如果我们按照现在这样的速度发展,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时,我国主要原料能源购进普遍达到世界产量的一半。
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事实上是在大量的进口原材料,然后大量生产制成品,大量地向海外出口。
扩大出口得有一个框架,就是WTO,所以我们得加入WTO。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大目标;然后提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这个指导思想;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追求社会综合发展,提出综合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
这一系列的中央指导思想的重大转变,具有21世纪重大战略意义。
二、全球化下的中国城市化城市化概念上很简单,只有一个指标,就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市化不复杂,就是看转移了多少农民进了城。
而在我国,变成层层政府都在搞现代化造城运动。
真正的城市化,是说农民人口转移的比例并没有明显变化,只是土地上要变。
我国有一亿多人就是钟摆式的流动板块人口,这些进城或者到沿海地区打工的农民基本上是城市中的边缘群体,得不到国民待遇,在城市里被歧视,这是社会问题。
我在墨西哥、巴西、印度、泰国、孟加拉等国做过很多贫民窟调查。
举个例子,比如在孟加拉做了一个调查,离开宾馆不出500米就是大片的贫困屋。
进城打工的人没地方睡觉,好一点的可以搭棚子,刚来的这些人没有棚子的人,只能是租一个筐,这个筐大概有半人多长,人躺在里边头和脚还露在外边,沿街排开,能排上千米。
而每一个中产阶级住的地方,必有武警站岗。
在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到处是贫民窟。
但是它有规律,往往贫民窟集中的地方是在那些公有的土地上,比如路两边和河岸。
沿着河岸用竹竿子撑起棚子,一看是一条胡同,一直通到河里。
或者在湖边沿着斜坡搭着。
这就是贫民窟。
城市化,如果完全放开,就是这个结果。
没放开,城市里边那套制度不容纳进城农民,就形成钟摆式的流动板块人口。
我国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中完成了土地革命的国家,我们仍然以法律形式保障每一个农民。
农民在村里边就有权得到一份土地,土地没有私有化,农民是可以凭借着成员的身份分得一块土地,这是中国至今不断稳定的基本条件。
城市化很简单,就是一个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但是城市化也很复杂,在中国表现为现代化的造城运动。
城市化的不同选择都会带来不同的问题,当真的我们要进入21世纪要加快城市化的时候,我们反而倒需要更多的思考我们要什么样的城市化。
现代造城运动不能要。
中央去年一年花了极大的力量在紧急刹车。
去年大量的农民上访告状,群体事件发生来源于滥占土地。
家宝同志几次批示,然后是发文件,严禁滥征滥占农民土地,发生这样的案件要严肃查处。
7月份召开电视电话会,向全国人民宣布,我们叫停圈地运动,还是停不住。
派了5部委组成10个工作组下去查,还是制止不住。
结果就是到10月15日曾培炎副总理汇报的时候极为不满。
所以要找出治本之策。
有些人讲城市化和耕地保护是矛盾的,城市化发展期间必然会大量占用土地,尤其是发达地区耕地几乎征完了,只有放开,允许再度征占才能解决问题,非常之合理。
如果我们的城市化是这样一种取向或者是这么一种做法,那不要激起民变吗?印度的比哈尔邦,三分之一以上的区是地下农民武装分子,正规行政根本没有用。
三分之一左右的区是半控制和半控制区,三分之一区和大城市是政府控制的地区。
为什么?就是因为土地私有化,就是因为可以征占土地。
而我们今天请大家注意,我们有些地方大量发生的刑事案件,90%以上的发案率是来自流动人口。
中国得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不能走两个极端。
一个极端是剥得太狠,一个极端是放任自流。
城市化不是借口,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占地问题,城市化核心问题是用什么样的方式让农民转变成非农民,走向市民。
只有当我们能够不断地稳定持续地把农民人口转变成非农民,转变成城市人口的时候,真正具有现代市场意义的消费才能扩张。
只有当小农变成城镇人口,才能够进入到现代销售市场,进入市场才能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才能改变现在60%的GDP靠外需拉动的局面。
才能改变中国近年来外向度过高的局面。
过去我们的城市化那套思路--只追求投入产出--是不合理的。
必需考虑什么方式能够让农民进城之后呆得住,又不变成贫民窟。
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思维,那就意味着没有反思。
中国现在至少县这一级的城镇是2800个,如果你适当地做一点调整会达到3000多个。
而这个城镇人口规模并不多,基础设施普遍需要投资,投资空间会非常大。
基建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就会带动收入,带动收入就会带动消费。
稳定的可持续的增长在10到20年之内是一个可以预见的过程。
这几年国债投资已经极大地改善了基层的基础设施,交通条件充分改善,已经使得人口进入城镇往往是时间相对来讲要短得多了。
我们其实可以以县这个中心城镇为中国城市化的主要方向。
我们不讲大城市,我们不搞贫民窟,我们在这种城镇化战略上,能够吸纳5亿人口。
这种发展的模式可能会比那两个极端的模式更符合中国国情。
城镇化的另外的一个好处就是不必根本上改变现行的土地制度。
也就是说可以保持国际竞争中最主要的优势--劳动力价格相对比较低。
我国劳动力价格之所以比较低,是因为不必向进城打工的劳动者支付社保。
以城镇方式来推进城市化可以节省一大块社保开支,因为有土地在家里。
打工者在城市里失败了,回到家里,有地有饭吃,不至于造成社会动乱。
走城镇化的道路,减少社会动乱,平稳过渡。
城镇化重要的一条还不在于可以扩大内需,而在于仍然可以保持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又不发生社会动乱的平稳的经济增长方式。
城镇化第三个好处是对我们国内很多企业开拓了重要的市场。
一个城镇需要的一般都是小型的或者是中小型的设备。
而这些设备恰恰是目前中国设备制造业的能力完全能够适应的。
所以,我们说第三个好处,可能有利于为国内现在已经过剩的制造业生产能力开拓出一条路。
我国城镇政府不完全,完全政府到县一级终止。
县以下政府是非完全政府。
而这些年我们日益膨胀的是政府经济,政府经济主要表现在城市政府。
县以下体制问题相对来讲比较弱,或者说体制控制能力相对比较弱。
因此,城镇化过程中深化改革变迁成本相对比较低。
最后归结到一点,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三中全会里做了两次报告,特别强调一句话,特别强调尊重基层的经验,尊重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