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以及对中国的影响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一场由发达国家主导的,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和生产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的不断增殖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进行新的、急剧的扩张,使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力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扩展到全球范围,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新现象,是资本国际化进程的新的高级阶段。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进程,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的现实。

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积极审慎,趋利避害,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全球化,才能在这一历史潮流中为自己找到适当的位置,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中国在制定经济全球化战略时,必须考虑以下问题:(1)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必须以发展本国的经济为基础。

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贸易大国,中国理应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经济组织的活动和国际多边经济规则的制定,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稳定和建设性的作用。

(2)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提倡和遵循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承认不同国家间的差异,注意处理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利益关系。

(3)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条件。

中国将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科技兴贸,不断提高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能力,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中国只有加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技术含量,才能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中国技术发展的跨越。

(4)只有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才能不断从生产关系方面为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20世纪80,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成为支配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全球化带来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巨大变化。

从实质上说经济全球化是市场体制的全球化。

经济的全球化必然给中国的政治经济带来影响。

现代化的中国所面临的缺陷问题,单一的讲,就是自身的水源不足问题;所具有的优势就是制造也的发达。

首先,水源问题;这是我国自身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北方水源日益捉襟见肘,而单靠我国自身解决此事,是有点困难。

内蒙,东北,华北,京津地,均可以感觉到严重缺水的窘态。

由此带来的就是沙尘暴的日益强大,对整个世界环境也是大为不利的。

其解决之道:从我国自身方面来看。

一是海水淡化;一是南水北调。

在我看来,海水淡化成本太高,而现实的可操作行又太差。

这条路在现有的条件下是行不通的。

南水北调,南水源于长江之系,南水本身并不充裕。

且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来看,也并不可取。

那解决的方案呢?就是引俄罗斯贝加尔湖水注入我国北方,这样我国整个北方就会有充足的水源,并且有利于全球的环境问题。

《世界地理》显示“每年有60亿吨的高清澈高含痒的贝加尔湖天然矿泉水白白流入北冰洋化为海水。

”在北极溶入亿万年的冰块,宝贵富足的水资源就这样为人类源源不断的制造着北极的极度寒冷,且贝加尔湖南引对西伯利亚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极度寒冷状态也是大有好处的。

对全球化的今天,是资源不浪费,是对环境问题也有利的。

其次,中国自身的优势是制造业。

1978年底,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这是我国与全球化的第一次接触。

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是我国与全球化正式接轨。

2007年1月,我国的经济就完全与全球化经济并轨。

这是我国逐步实现全球化的过程。

从我国出口的产品结构来看,劳动密集型产品作为主要出口产品形式,在我国逐步全球化的过程中,对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冲击可想而知。

2005年初各国依WTO 规定,全面取消对中国纺织品限额,中国的纺织品就象水银泄地一样,撞击了全球的纺织业,让全球都领教了中国经济的能量与威力。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工厂,大量物美价廉的产品从我国大陆销往全球各地,对中国以外所有其他国家的制造业构成了极大的“排挤作用”,在全球的资源配置向优化配置调整的过程中,各国的制造业就会移到中国大陆,因为中国发挥的优势是可以生产出比其他任何地方都物美价廉的产品,然后由全球共享。

以纺织业为例,中国的纺织业庞大,廉价的劳动力优势,不但发达国家如欧美难以抗拒,连同发展中的墨西哥,马达加斯加也难逃劫数;脚踏车“生产大国“加纳,因中国加入竞争,其单车价格在过去4年被迫由过去的67美圆降到25美圆,目前中国制造的单车占全球市场的7成。

可见制造业的优势是多么强大!随着2007年1月的到来,中国的经济将与世界全球化完全并轨,那时中国发展的优势将又如何呢?全球化是世界的全球化,中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带来的利弊不说,单一的说环境,人类要生存,就要维护日益恶化的环境,全球人类携手共进,世界才更美好。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深刻背景和根本趋势。

正确认识和妥善应对全球化,不仅有利于我国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国际体系转型、和谐世界建设与人类文明进步。

一目前,经济全球化已远远超出经济领域,正在对国际政治、安全、社会和文化等领域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

全球化的积极作用主要有:(一)促进发展模式创新。

全球化促进生产、资源、人员、贸易、投资和金融等生产要素全球优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跨国公司已发展到在全球布设研发、生产、销售链条的全球公司阶段。

经验显示,一国经济开放度提高与其人均GDP增长之间成正比。

无论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如何调整变化,不考虑全球化因素,不利用全球化机遇,就不可能探索出先进的发展模式。

(二)促进国际利益融合。

利益融合既表现在经济领域,又表现在其他领域;既表现在双边领域又表现在多边领域。

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逐步深化,俱荣俱损局面开始形成。

全球经济链条越拧越紧,一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发展的依赖增强。

除国家利益外,共同地区利益和全球利益明显增多。

利益融合有利于国家关系改善,国家间协调合作增多,出于不同利益而形成的不同“志愿者联盟”不断出现。

谋霸权、搞对抗,坚持集团政治和冷战思维越来越不得人心。

(三)促进安全内涵扩展。

安全已从传统安全领域扩展到非传统安全领域。

恐怖主义、经济安全、环境恶化、气候变暖、疫病蔓延、移民浪潮和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威胁增大,涉及到经济、民生、社会和自然等广泛领域。

非传统安全主要由人类发展的不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自然的不协调引起,其实质是发展问题。

非传统安全问题模糊了安全与发展的界限,增大了国际安全合作的紧迫性,挑战着传统安全的主导地位,缓和了国家间的军事对抗关系。

如恐怖主义和气候变化不是任何单一国家能够解决得了的,美国在反恐中不得不多方借重国际社会。

又如,美俄在导弹防御问题上矛盾尖锐,但在非传统安全领域总的来说合作顺利。

(四)促进国家主权转移。

全球化促进了国际组织的发展。

仅1990至1998年,国际组织就从26656个增至48350个,其中政府间国际组织250多个。

政府间国际组织成为全球性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实施者、全球性问题的管理者和全球性争端的解决者。

WTO在其《关于解决争端的规则与程序的谅解》中,全面规定了WTO解决贸易争端的政治方法、法律方法、裁决执行与监督以及救济办法等,并专门设立了争端解决机构(DSB)。

的确,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的主要行为体,国家主权仍然是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利,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国家主权在越来越多地向政府间国际组织转移。

比如,向联合国、地区组织转移政治、外交和军事权利,向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全球公司转移经济权利,向各种各样的其他非政府国际组织转移社会权利。

全球化还促使一国的国内规则尽可能与国际规则协调与一致。

(五)推进国际体系转型。

现行国际体系的主要特征是:由西方特别是美国主导、国家间名义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国际组织作用有限、霸权主义和“问题国家”得不到有效制约。

现行国际体系在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方面日渐乏力,其调整、完善和转型乃大势所趋。

今后几十年内新的国际体系有可能基本形成,其主要特征:一是世界格局多极化。

由于新兴大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振兴,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有利于多强不利于“一超”、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不利于发达国家的变化,“一超”与多强、南方与北方两个力量对比失衡问题有望最终解决。

据国际权威机构预测,2020年世界排名前20位的经济大国将重新洗牌,中国将跃居世界第二位,俄罗斯、印度、巴西将跃入前10名,另有部分发展中大国将跃居前20名。

美、中、欧、日、俄、印度、巴西等新的各极之间利益融合与相互依存度提高,彼此发生尖锐对抗与全面战争的危险性降低。

二是西方与非西方国家共同主导。

将来随着美国“一超”地位和西方力量优势的逐步丧失,西方的主导地位将难以维系,多极、西方与非西方将共同主导新的国际体系,国际关系民主化将得到发展。

三是国际组织作用增强。

国际组织和国际规则将进一步充实、完善和强化,对大国和“问题国家”的约束将得到加强。

四是国际治理多样化。

全球性问题增多将促进国际治理模式多样化,如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大国共治与中小国家共治、全球性国际组织治理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治理等相互结合和相互补充。

五是和平渐进性。

以往国际体系的变革都是通过战争实现的,这一次国际体系转型可能在保持总体和平状态下通过大国之间、南北方国家间的斗争、协商、妥协以渐进式改良逐步完成。

(六)推进人类文明进步。

人类有可能在全球化、全球性问题、全球利益和全球治理基础上,形成人类新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新的人类文明,打破西方在人类文明中的主导地位,实现对西方文明的总体超越。

二我们在看到全球化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对其逐渐积累的负面作用也不能忽视。

(一)经济危机。

随着全球经济链条日益紧密,能源价格大幅攀升、金融秩序严重失控、大国经济明显衰退诱发全球经济衰退甚至危机的可能性增大。

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其传导的速度、影响的深度可能远远超过以往的世界经济危机。

此外,气候变化、环境恶化等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也最终会威胁全球与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动乱。

全球化导致国家间和国家内部贫富差距扩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社会矛盾都有可能激化。

如美、英、法等发达国家传统产业大量外移,失业问题突显,社会风潮增多。

全球化还使各国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的联系与互动增强,国际问题诱发国内动荡、国内问题引发国际动荡的机率都在增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