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课时作业(十九)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Word版含解析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课时作业(十九)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Word版含解析

课时作业(十九)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1.至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

下列对此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B.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的历史性跨越
C.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D.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解析:B本题为一道逆向选择题,考查学生对小康社会内容的理解能力。

B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应选。

2.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至20世纪末已实现“三步走”战略的第一、二步目标。

微观方面体现在( ) A.人们的消费已过渡到享受型消费
B.彻底消灭了贫困问题
C.国家整体实力大大增强
D.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解析:D本题从微观方面考查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巨大成就。

A、B两项本身说法错误;C项是从宏观上来说的;D项正确且符合题意,应选。

3.《诗经·大雅·民劳》中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现阶段,我国已经实现总
体小康,并正在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而奋斗。

下列对我国现阶段的小康水平认识正确的是( )
A.只是在经济上实现全面小康
B.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C.已经实现全面小康,只是水平仍比较低
D.少数人的小康,多数人还处于贫困状态
解析:B本题考查我国现阶段的小康水平,即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本题需要学生提高对教材的识记能力。

B项正确。

4.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为此需要( )
①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②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③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④优先发展工业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A本题考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措施。

①②③都是其中的合理化措施,应选;
④错误,排除。

故本题选A项。

5.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这一目标的提出,体现了“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的原则,顺应了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

实现居民收入倍增( )
①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②要着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
④是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措施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A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之一,③符合题意;实现居民收入倍增,既要把“蛋糕”做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又要把“蛋糕”分好(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故①②符合题意;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措施,故④观点错误。

6.为确保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生、生态文明全面发展。

下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增强发展协调性④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B本题考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的相关内容。

①表述错误,总体小康的目标已经实现,故排除①;②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B项。

7.近几年,我国气象灾害越发呈现出突发性强、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等特点,局部地区大面积雾霾天气、极端高温、极端低温和强暴雨、强台风等极端性天气明显增多。

气象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给我国经济、社会、生态以及可持续发展带来很大的挑战。

这启示我们( )
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②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④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生态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D题干强调了恶劣天气给我国经济、社会、生态以及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影响。

因此21世纪头20年要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必须高度重视环境问题。

故①②④
符合题意。

③与题意不符。

8.阅读下表。

(1)我国总体小康实现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2)如何看待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
答案:(1)总体小康实现的原因主要是:改革开放、国家经济的发展。

(2)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一种不平衡的动态发展过程,是一个由低级(总体小康)向高级(全面小康)发展的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