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导学案
从这些诗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战争意味着灾难)
是啊,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反映战争的诗歌,大家翻开课本。(师板书)
2、预习朗读抽测,大家从“准、顺、停顿”三个方面评价。之后对大家进行字词抽测。
《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小组进行朗读展示和字词抽测。
二、自主探究,再读诗歌
2、结合具体词句说说,从这些画面中你能读出一个怎样的“我”。
预设:A、从“十五”“八十”的数字中,可看出我的命运悲惨,从军时间之长,少年成兵,老年才回。
B、“君家”、“冢累累”看出,“我”已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C、从“兔”“雉”随意在家院里出入飞腾,“谷”“葵”胡乱在家院里生长可看出一个晚景凄凉、可怜、孤独的“我”。
3、“我”的命运是什么造成的?从中你读出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预设:“我”悲惨的从军命运,多年不见家人,再见家人时已是一座座坟墓,家院无人打理残败不堪,家破人亡,究其原因,就是战争,就是当时社会残忍的兵役制度造成了这一切,从中我们能读出作者对战争和残忍的兵役制度的痛恨和控诉(此处可联系到大堰河的命运),对和平的向往,对家人的思念。
1、在大家对这首诗歌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我们有请下一组为我们进行诗歌大意的讲解展示。
2、展示组追问:大家能用自己的一两句话简单的概括本诗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预设: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不禁悲伤落泪的故事。
三、交流点拨,精读诗歌
1、本诗在讲述“我”的故事时,分了哪几幅画面来表现的?
四、读后拓展,有感而发
1、对于战争的必要和不必要,谈谈你的看法。(注意往正义和非正义上引导学生,形成公正的历史唯物主义观)
2、展开合理想象,将本诗改写在小作文本上,具体要求见语文教材第189页。
五、当堂检测,学有所成。
完成《学法》“课堂训练”部分。
2、小组展示
诗歌大意。
1、五个层次五幅画面
A、漫漫第课时(自主预学1课时,导学1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内容:《十五从军征》
年级:八下
编者:宋佳源
教材分析:
《十五从军征》是语文版版中学语文八年级下册6单元课文《诗词五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B、恐怖的对话
C、可恨的动植物们
D、做好的糊
E、东望流泪
2、D:从“不知贻阿谁”这一充满震撼力的画面中,可以想见“我”内心的绝望与孤寂。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师导学预设
学生主体活动
个性修改
一、创景导入,初读诗歌
1、导语: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战争始终蔓延不断,古往今来,诗人也用他们的笔,写下了许多有关战争的诗,想想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战争有关的诗,一起背一背。
如:《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诗歌大意,能够运用联想和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