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和血液循环》的说课稿
西城小学科学仲静梅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呼吸和循环单元第3课,《心脏和血液循环》。
下面,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几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小学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三大领域: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本节课所讲的心脏与血液循环属于生命世界这一领域。
本单元前两课已经研究了呼吸与心跳之间的关联关系,呼吸和肺之间的关系,本课重点研究血液循环系统,帮助学生理解血液在全身不停的流动,在流动过程中带给身体各部分所需的氧气和养料,带回二氧化碳和废料,明白血液循环对人体的重要性,知道其循环不息的动力来自于心脏有规则的搏动,进而认识到保护心脏的重要性和心脏保健的常识。
因此,本课的教学无论在知识上、能力上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对学生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材简介
第一:主要解决“心跳是什么”的问题,即认识心脏和了解心脏的跳动。
心脏结构比较复杂,但是教材避繁就简,仅仅从它的形状、大小、位置、主要结构等方面来指导学生认识心脏,并通过皮球这样一个富有弹性的模型,指导学生松压,帮助学生把受伤的感觉迁移到思维上,认识到心脏是由肌肉构成的,从而很容易理解心跳其实就是
心脏的收缩与舒张。
第二,主要解决“心脏不停的跳动是在干什么”的问题,即认识心脏的功能。
教材先指导学生进行塑料瓶泵水的模拟实验,通过在水中反复挤压和放松塑料瓶所观察到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人体血液在全身的不断流动,引出脉搏这个概念。
然后,指导学生测自己一分钟的脉搏数,并与心跳次数作比较,最后得出每分钟心跳与脉搏次数相同的结论。
进而,再指出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知道心脏总是在不停地跳动并与脉搏的跳动一致。
第三,讨论血液为什么要不停地流动,即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心脏不断跳动的目的是推动血液循环,保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和生命活动。
在学生进行推测的基础上,教材介绍血液循环的意义,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运动时,呼吸、心跳会同时加快?这是单元学习的高潮,又回到了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上。
这时,应加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方法存在于过程中,引导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互相补充,去伪存真,从而获得对呼吸与血液循环比较完整的认识。
第四,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关爱自己的心脏,即进行保护心脏的教育。
这里主要引导学生了解经常运动和合理、健康的饮食对保护心脏的重要意义,促使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来保护自己的心脏健康。
2.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准确地测量自己的脉搏和心跳;学习心脏与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能在研讨上发表自己的观点。
科学知识:知道心脏的形态与功能;认识血液循环器官及其作用;知道心脏在血液循环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研究科学问题的乐趣,并认识到亲身实践及同学合作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意识到坚持体育锻炼有利于心脏的健康。
3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心脏。
难点:认识心脏的功能。
二、教学方法
因为本课概念繁多,知识点密集,加上认识的对象在人体内部,无法直接观察,在科学上属于解暗箱的课,学生感知起来非常困难。
但是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因此本课采用先从体表测心跳和脉搏入手感知人体内部的奥秘,再利用教学媒体有选择地学习丰富的心脏与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再现血液循环的路径。
动手实验与探究学习相结合,为学生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依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动手动脑的机会,全员、全程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主动探究,自主完成所学知识的建构。
1.本课教学重点在于思考过程中发现问题,从观察和讨论中解决问题。
学生总结,使学生明确总结的方法、内容和步骤,培养经常总结的习惯,不仅要有个人的总结,还要有集体的总结,达到相互交流促进的目的。
2.本课以观察为主,即“提问—观察—讨论——操作—总结”教
学模式。
建议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始终努力创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乐于学、勤于思,引导学生,一环连一环,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探求类推概括出新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展示重点,突破难点,然后通过自学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掌握观察学习的方法,锻炼学生自我学习和观察的能力。
3.由于受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对本课内容知之甚少,同时他们还不具备丰富的想象力,也很难以动态的形式想象出心脏的跳动与血液循环流动的过程。
适时利用媒体展示,辅助学生完成想象。
4.本课还以多种形式,从多层次,多方面来认识心脏和血液循环器官的系统组成。
比如,可用素材库中的扩展资料组织学生专题研讨;可用动画模拟心脏的跳动;可用相关录像进行观摩、小结等;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相互感觉等。
三、教学过程
(一)认识心脏和心跳
开课的“找血管”比赛,能迅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学生在了解血管的基础上探索心脏,把血管和心脏有机联系起来。
这样做比教材中先介绍心脏再让学生认识血管更自然。
1. 谈话:今天我们先来搞一个比赛,比赛就叫“看谁找得快”要求大家在老师说完比赛内容后,迅速去找,然后坐端正。
(比赛内容是:在身体上找出一处有血管的地方)
2. 教师讲解:
血管遍布我们的身体,它们有的粗,有的却很细,最细的毛细血管10根合起来才有一根头发粗,如果把一个人全身的血管连起来,足足有9.6万多千米。
血管里装满了血液,血液在血管里是静止的吗?你怎么知道的?
3. 提问:那么是什么推动血液在血管里不停的流动?
4. 学生猜测,汇报。
5.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血液要想在血管里不停流动,必须有一个动力源,这个动力源就是心脏。
你知道心脏是什么样子吗?
6. 学生回答。
7.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心脏模型,向学生介绍心脏的形状和大小:
心脏是由肌肉构成的,形状像一个桃子,大小和自己的拳头接近,成人的心脏重量在300克左右,和一个大鸡腿的重量差不多。
8. 提问:心脏大致在我们身体的什么位置,请你找找看。
9. 学生找后汇报。
10. 提问:你根据什么找到心脏的位置的?
11. 根据学生回答再问:你知道心脏是怎样跳动的?
12. 学生反复握紧拳头松开,体会心脏的收缩与舒张。
13.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导学生看课件并小结:
心跳就是由心脏的收缩与舒张产生的,人们常常用心脏停止跳动来表明生命的结束。
的确,只要还有一口气,心脏就会跳动。
一个
正常人的心脏每天跳动10万次左右。
(二)认识心跳的作用
由于学生在认识心跳作用前已经猜测出“是心脏推动血液在血管里流动”,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认识心跳的作用时,把问题设计为“心脏不停的跳动和血液在血管里不停的流动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探究“心脏是怎样使血液在血管里不停流动的”。
这个问题明确了,则心脏的作用自然也会在学生的心里生根。
但是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涉及“心房和心室”等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心脏收缩主要是把血液压向血管,同时抽进血液;而舒张是把血液抽进心脏的中心”,避免问题的复杂化在实验中,老师为学生准备的实验器材——特别好,用矿泉水瓶模仿心脏,用红墨水模仿血液,让学生观察体会“心脏”跳动时“血液”的流向和“血管”的变化,突破了难点,达成了教学目标。
1. 心脏不停的跳动和血液在血管里不停的流动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猜测)我们来研究一下。
2. 指导学生利用在水中挤压滴管来模拟心脏跳动。
要求:边操作边体会自己的猜测是否准确,并说理由。
3. 学生汇报后教师出示课件,学生对照课件试着说心脏跳动与血液流动的关系。
4. 教师讲解:
心脏就像一个泵一样,借助不停的收缩和舒张来压出血液,同时又抽进血液,把血液泵到全身各处血管中。
血管也跟着收缩和舒张,
这就是脉搏。
血液就是这样在全身不停的流动。
5. 上节课我们已经测出一分钟的心跳和脉搏是相同的,请用刚才探索到的知识解释为什么会这样?
(三)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针对大部分学生很难回答“血液循环的意义”,教师让学生结合本单元前几节课内容讨论猜测,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即巩固了呼吸、肺的有关知识,又引导学生认识了人体器官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工作
1. 血液为什么要不停的流动呢?你能联系前几课所学的知识推测一下吗?
2. 学生猜想。
3. 结合猜想,教师出示课件讲解。
4. 小组讨论:为什么运动之后,呼吸和心跳会同时加快?
5. 汇报讨论结果。
(四)讨论应该怎样关爱自己的心脏
1. 心脏是如此重要,如果这个泵出现毛病,那么人的生命就岌岌可危了,全世界每年由于心脏和血管出现问题而死亡的有1670万人,占总死亡人数的29.2%。
常见的心脏疾病有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瓣性心脏病、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等。
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呢?
2. 讲解阅读资料。
3. 小结: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心脏的收缩能力;但是体育锻炼
一定要适当,否则会增加心脏的负担。
烟酒对心脏、血管伤害很大,烟能使血管硬化、血液循环不畅,过量饮酒能使心脏麻痹,甚至停止跳动。
四、总结
每个人的血液时刻都要在身体里不停地循环流动,心脏和血管是人体的两大血液循环器官,其中心脏相当于血液循环的泵,由它提供动力,血液才能循环,所以我们应该保护好我们的心脏,回家把本课所学向自己的父母宣传一下,让他们也能认真保护心脏,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