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

梁父即楚将项燕。《项羽本纪》
(四)用副词“皆”表示肯定判断。
①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病梅馆记》 ②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五)用“非”“未”“弗”“无”“莫”“毋”等否 定词表判断。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 ②予本非文人画士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 也……
(朱)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答:朱晖在做官时很刚正,被上司忌 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省略句
一、省略主语:(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
1、承前省: 廉颇为赵将,廉颇 伐齐,大破之。
2、蒙后省: 沛公谓张良曰:“……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
入。” 《鸿门宴》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 莲,花之君子者也。
3、 “… …者, … …”
①粟者,民之所种。 ②天下者,高祖天下。
4、 “… …, … …也”
①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②夫战,勇气也。
这一类可以小结为: (1) ……者 ……也 (2) …… , ……也 (3) ……者,…… 。 (4) ……者也
5、无标志直接表判断的:主谓直接表判断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 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①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②荀卿,赵人。
二、用“为”、 “是”表示判断。 1、用 “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2、用“是”表判断: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词》 注意:古汉语中出现的“是”,绝大多数情况下,是 指示代词或形容词,应译为“这”或“正确”,不能 看作判断词。
格式四:动词(形容词)+如/若+宾语(名/代)
翻译:如/若+宾语+动词(形容词)
介 格式一:动词+以+宾语(名/代)

短 语
格式二:动词+于(乎)+宾语(名/代)

置 格式三:形容词+于(乎)+宾语(名/代)

结 格式四:动(形词)+如/若+宾语(名/代)
归纳句式特点
①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1、用“者”、“也”为标志表示判断。 2、无标志直接表判断的 3、用“为”、 “是”表示判断。 4、用副词“乃”“则”“即”“皆”“非”表 示判断。 5、用“非”“未”“弗”“无”“莫”“毋”等 否定词表判断。
请判断:
下列句子哪些属于判断句?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陈胜者,阳城人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赤壁赋》 《刻舟求剑》 《荆轲刺秦王》
1、用 “者”表示。中心词+定语+者”式结构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 》
④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离骚》
2、用“之”把形容词定语后置。中心词+之+定 语”式结构
①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
三、用副词辅助完成判断。
(一)用副词“乃”表示肯定判断。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②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二)用副词“则”表示肯定判断。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②此则寡人之罪也。《孟子·公孙丑下》 (三)用副词“即”表示肯定判断。
①马之千里者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 ③僧之富者不能至
《马说》 《石钟山记》
《蜀之二僧》
3、中心词+之+定语+者式结构
①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②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 《鸿门宴》
③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核舟记》
④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⑤一食或尽粟一石
A 之二虫又何知? B 卿欲何言? C 安得广厦千万间。 D 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 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 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 结句。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②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 ③楚人有涉江者。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E、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C)
A、城中皆不之觉
B、时人莫之许也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未之多见也
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1、( B )
A 子何恃而往? B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 唯才是举。 D 尔何知?
选出下列各句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1、( C)
规律二:否定句中代词
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找出它们的特点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何陋之有? 3、唯利是图。唯才是举。 4、唯余马首是瞻。
规律三:
用 “是”或“之”把 宾语提到动词前,以 突出强调宾语。这时 的“是”或“之”只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没有实在意义。
1、何以战? “何以”
“以何”
二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三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取到动词前,以 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 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四是介词宾语,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 C)
A、豫州今欲何至?
B、童子何知?
C、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判断句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涉及事物的性质、情况或事物 之间关系。 2.要作出判断。 3.是个句子(表肯定或否定)。
一、用“者”、“也”为标志表示判断。 可分为四种状况。 1、 “… …者, … …也。”。“者”表停顿, “也”表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 “… …者也”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7.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8.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9.刘备,天下枭雄。
注意标志
下列各句中,哪一句不是判断句 D Nhomakorabea(

A、灭六国者六国也。
B、梁父即楚将项燕。
C、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D、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①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京口北固亭怀古》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3、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 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
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②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③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4、无任何标志,根据句意来判断。
被动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主谓倒置
②美哉,我少年中国!
即将谓语前置,
我少年中国美哉! ③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大都是为了突 出谓语部分, 适应表达的需 要。
译:公子能够解救人危难的精神表现在哪里?
主谓倒置
句以感叹句、
疑问句居多。
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
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
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 进行判断。
定语后置句、文意被动句、“也”字表判断句
(归顺槽操的荆州民众,是被曹操强大的军队 所逼,不是心甘情愿的。)
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大王来何操? “何操”
②沛公安在? “安在” ③客何为者? “何为”
“操何”
“在安” “为何”
句式的特点: 1、都是疑问句; 2、疑问代词分别是“何”“安”“谁”,它们分别作 “操”“在”“为”的宾语 3、宾语都前置了。
1、府吏见丁宁(我)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
尝试翻译下面的句子
1、诚请见教。 诚挚地请求教导我。 2、望见谅。 希望原谅我。 3、请勿见笑。 请不要讥笑我。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六国论》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2、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所”,表 被动,构成“…为…”和“为…所…”式。
2、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
“与谁”
3、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东向” “向东”
4、不然,籍何以至此? “何以” “以何”
规律四:介宾结构, 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 于介词前,形成介词 的宾语前置。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宾语前 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①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③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1、用“…于…”“见(受)…于…”表示 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温馨提示:“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 的“见”的形式很相近,但它不表被动,它放在 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可译为“我”
式就叫做介宾短语后置句。(记住:中学语文文
言文里没有补语一说。)
1、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2、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3、请其矢,盛以锦囊 5、申之以孝悌之义
《张衡传》 《伶官传序》 《伶官传序》 《寡人之于国也》
格式一:动词+以+宾语(名/代)
翻译:以+宾语+动词
1、长于臣:《鸿门宴》 2、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3、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 4、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5、青,取之于蓝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相关主题